新生儿乙型肝炎.pdf
《新生儿乙型肝炎.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乙型肝炎.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济科技 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疾病名:新生儿乙型肝炎英文名:neonatal hepatitis B infection缩写:别名:hepatitis B infection of newborn;viral hepatitis B of newborn;新生儿乙型病毒性肝炎ICD号:P35.8分类:儿科概述: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新生儿期的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是指HBV感染。其中大部分呈慢性经过,常可持续不愈,成为慢性携带者或慢性肝炎,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此症与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关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我国为乙型病毒性肝
2、炎的高发地区。据估计全国约有1亿人口感染乙肝。流行病学:某些地区7%10%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病原学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属嗜肝DNA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常存在3种病毒颗粒:小球形颗粒、柱状颗粒和大球形颗粒。前两种颗粒是在肝细胞质内合成后释放入血的病毒囊膜蛋白,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后一种又称为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病毒体,直径42nm,脂蛋白包膜(HBsAg)厚7nm,核心直径28nm,内含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环状双股HBV-DNA和HBV-DNA多聚酶。环状双股HBV-DNA是HBV基因组,负链DNA有S、
3、C、P、X4个开放读码区(open reading frame,ORF)。S基因区由s基因、前s1基因和s基因组成,分别编码s蛋白、前s1蛋白和前s2蛋白,这些蛋白均属于HBsAg。HBV复制时HbsAg出现于受染的肝细胞浆、膜和血循环中,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乳汁、精液等。由于HbsAg与Dane颗粒常同时存在,故HbsAg常作为是否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第 19 页)2008-4-27 15:16:58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具有传染性的标志。HbsAg有adr、a
4、dw、ayr、ayw等4个亚型,世界各地的亚型分布不同。我国长江以北以adr为主,长江以南adr和adw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以ayw多见。抗HBs为保护性抗体,是HBV感染终止及有免疫力的标志。c基因有前c基因和c基因组成,前c基因编码功能性多肽,c基因编码核心蛋白HBcAg。如前c基因和c基因连续编码后产生HBeAg前体蛋白,HBeAg前体蛋白经修饰后形成HBeAg。HBcAg仅表达于肝细胞内,血清中检测不到。但其特异性抗体抗HBc可在血清中检测到,如抗HBc-IgM阳性间接表示HBV复制,具有传染性。低滴度抗HBe-IgG阳性表示既往感染。HBeAg既表达于肝细胞内也表达于血
5、清中。HBeAg阳性表示HBV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的标志。抗Hbe抗体阳性表示HBV复制减弱,传染性降低。P基因区编码HBV-DNA合成所必需的多聚酶。X基因区编码HBxAg,HBxAg有反式激活功能,可激活肝细胞内的原癌基因,与原发性肝癌有关。HBV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能耐受干燥,60 4h,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100煮沸10min、高压蒸汽灭菌法及2%过氧乙酸浸泡2min可灭活。2.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新生儿感染HBV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两种途径。(1)母婴传播:为小儿感染的主要途径,传播率为40%60%,如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则传播率更高。母婴垂直传播有经胎盘传
6、播、经产道感染(是发生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经母乳传播、生后密切接触,由感染母亲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均可传播病毒。(2)水平传播:主要是注射和输注血液制品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3.易感性 自然感染或主动免疫后机体产生抗HBs,对一种HBsAg亚型具有持久免疫力,但对其他亚型免疫力不完全,偶可再感染其他亚型。病因:新生儿感染HBV主要有母婴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引起。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第 29 页)2008-4-27 15:16:58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1.母婴传播 母婴垂
7、直传播具体有:(1)经胎盘传播:母亲在妊娠时感染HBV,或者是慢性HBV携带者,均可将病毒传给胎儿。(2)经产道感染:新生儿娩出时吞入带有HBV的阴道液而被感染。(3)由母乳感染:新生儿以HBsAg阳性的母亲乳汁喂养,而被感染。(4)生后密切接触:由于接触了感染母亲的唾液、初乳、汗液、血性分泌物,而被感染。小儿受染的机会与母体在分娩时的病毒传染力关系密切,如孕母在乙肝的急性期分娩,其胎儿及产后2个月内的婴儿60%70%受染。母为HBsAg阳性伴有或无症状的HBV携带者,其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在欧洲及北美发生率均很低,而亚洲却高达40%50%。母为携带者而e抗原(HBe)阳性则80%85%婴儿受染
8、。2.水平传播 主要是注射和输注血液制品和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此外,新生儿出生后,也可由周围的病人、带菌者,及病毒污染物的接触与食入而感染。受染的婴儿是否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Rosendaht认为,这取决于婴儿种族而不同,可能是不同种族免疫力有差异。发病机制:一般认为HBV对肝细胞无直接损害。肝细胞的病变主要是机体对受染肝细胞的免疫反应引起的。HBV感染时,先由单核巨噬细胞摄取病毒抗原,加工并提呈给Th细胞,Th细胞活化增殖并释放白细胞介素-2(IL-2),IL-2刺激被HBV抗原致敏的Tc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形成大量效应性T细胞,攻击受HBV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的变性坏死。Tc细胞攻击的靶
9、抗原,主要是肝细胞膜上的HBcAg和HBeAg。只有同时表达靶抗原和类MHC抗原的肝细胞,才被Tc细胞识别、攻击和破坏。干扰素均能增强肝细胞表达类MHC抗原。Tc细胞对靶肝细胞的识别与结合,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第 39 页)2008-4-27 15:16:58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儿科/新生儿乙型肝炎.html还有黏附分子的参与。受染的肝细胞表面表达Fas抗原,而活化Tc细胞表面则表达FasL,两者相结合时,启动肝细胞核内程序死亡基因,引起细胞凋亡。HBV感染可使肝细胞膜特异脂蛋白(LSP)变性,形成“自身抗
10、原”,刺激B细胞产生相应IgG抗体。IgG抗体其Fab端与肝细胞膜LSP结合,其Fc端与杀伤细胞(K细胞)Fc受体结合,激活K细胞杀伤肝细胞,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ADCC),属自身免疫反应。各型肝炎的发病取决于机体的免疫状况和乙肝病毒的消长关系。一般认为,机体免疫反应正常者,感染HBV后,功能健全的Tc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特异性抗体清除从溶解肝细胞释放出的HBV,病毒清除,感染终止,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免疫亢进者,由于抗HBs产生过早、过多,迅速破坏大量肝细胞,形成抗体过剩的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过敏坏死反应,而引起急性或亚急性肝炎;免疫力低下时,由于抗HBs产生不足,不能有效清
11、除体内HBV,使得HBV继续侵犯新的肝细胞,形成慢型肝炎或慢性HBV携带状态。小儿多由于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往往成为慢性乙肝和慢性HBV携带者。临床表现:旦受染可有数周到6个月的潜伏期,大多数受染的婴儿表现为亚临床过程。起病缓慢,新生儿出生时多无症状.常在16个月间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转氨酶的持续性、轻度增高。有时仅在6l2个月时检出HBsAg的抗体。新生儿乙型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可表现为生后黄疸消退延迟,或退而复现,或逐渐加深。部分病例出现临床症状,如黄疸(早期呈阻塞性黄疸的表现)、发热、肝大、食欲欠佳,而后恢复或呈慢性肝炎的经过。也有表现为持续性阻塞性黄疸,巩膜与皮肤黄染,尿色加深如茶色,大便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乙型肝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