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提纲.doc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学提纲.doc(3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本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体裁的多样,语言极富表现力,细细品读会让读者走进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之中,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32个词,认识、记忆16个。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3、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2、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5、学习文中优美的词句,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三、单元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本单元生字词。2、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四、课时划分1、古诗词三首3课时2、桂林山水2课时3、记金华的双龙洞2课时4、七月的天山1课时语文园地二4课时四、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1、创设情境,反复诵读课文,品味与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2、搜集有关信息,更多的了解这些地方。3、仔细咀嚼文章精彩语段,丰富积累。4、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五、制定计划时间:2月17日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时3课时
3、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朗读。教学难点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收集诗人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独
4、: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4、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指名读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
5、,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5、多诵读,悟诗情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
6、唱诵、小组读、配乐读自己带着感情读四人小组读古诗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全班再齐读古诗三、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古诗。板书设计独坐敬亭山鸟飞尽云独闲孤独寂寞山相对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具准备搜集有关的资料教学
7、过程一、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上学期,大家游了长城、颐和园,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3、揭示课题。4、解题。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作者简介。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学生自学。要求:(1)拼读“螺”
8、(lu)。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2)检查自学情况。(3)指读生字。指名朗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精读指导1、导理解诗句。(主要针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词句)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拭,即擦。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
9、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理解后同桌练说,指名说。2、思考讨论。3、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1)“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4、引导想象诗的意境。5、出示挂图。(1)指名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学生观察书上的图,朗读诗句。四、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停顿方法和重音。2、教师范读。3、自由练读,指名读。4、指导背诵。五、布置作业熟背望洞庭,想象所描绘的景色,并写下来。板书设计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学后记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古诗与
10、词的区别。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具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2、今天,我们学习词忆江南3、简介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今陕西渭南县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平易通俗。4、讨论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结合本课的学习查阅资料解决。二、正音正字,朗读1
11、、小组学习,正音正字,注意总结自学方法。谙n2、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个人自由朗读。同桌同学互读互帮。自由结合齐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三、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1、小组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旧曾谙:过去曾经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江花:江边的花。绿如蓝:碧绿如蓝草。蓝:一种可以从叶子里提取青蓝色染料的草。2、小组讨论词句的意思。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四、品味感悟,有感情地朗读。1、忆江南这首词哪些地方是根据江南的特点来写?写出了
12、一幅什么景象?最后一句改成陈述句。好不好?为什么?2、有感情地朗读,交流,总结朗读方法。用江上的朝日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用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五、总结升华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江南美景大自然)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忆江南。板书设计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能不忆江南?春来江水绿如蓝教学后记2、桂林山水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了解桂林山
13、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教具准备收集有关桂林的有关资料,词语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1出示书中插图;2教师范读课文;3学生谈谈感受。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
14、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3交流讨论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板书:3体会词语和句子。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四、作业:
15、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2背诵全文。3检查生字、新词。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
16、:高出、超出。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板书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
17、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二、学习第四自然段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三、检查生字。四、指导背诵1朗读练习。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六、作业1抄写字、词。2背诵全文。板书设计教学后记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3.练习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学过程一、谈
18、话引人课题。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三、思考问题。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想一想每段讲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讨论以上思考题。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开火车读生字词。五、作业:抄
19、写生字。朗读课文。板书设计途中见闻外洞内洞出洞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二、学习第一段。抽学生读本段。思考: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
20、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学生总结: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三、学习第二段。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老师提问: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泉水的位置在哪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四、学习第四段。学习方法同上13步。老师提问:我们与叶
21、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五、学习第五段。学生自学方法同上。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六、齐读第六段。七、总结全文。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思考:读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四年级 下册 教案 教学 提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