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风禅骨》铃木大拙着讲课讲稿.doc
《《禅风禅骨》铃木大拙着讲课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禅风禅骨》铃木大拙着讲课讲稿.doc(20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禅风禅骨铃木大拙着-1序(摘要)耿仁秋22禅的本意33未整理63.1注释94“无心”104.1慧能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法104.2三解释无心说的其他对话214.3四对禅无念的解释224.4译者注:275开悟285.1一、285.2二、295.3三305.4四315.5五、悟的主要特征335.5.1不合理性335.5.2信实性345.5.3肯定性345.5.4超越感345.5.5非人格性的本质345.5.6向上超升感355.5.7刹那性355.6译者注356公案366.1一、什么是公案?366.2二、关于公安
2、公案运用的实际教导376.3三公案运用的历史概述396.4四禅学中各种问题的分类407禅的修习417.1禅是所有哲学和宗教的究竟事实417.2一、言辞的方法427.2.1矛盾法427.2.2超越对立437.2.3矛盾否定447.2.4肯定447.2.5重复457.2.6呼喝467.3直接的方法477.4译者注488“空”498.1一、498.2二、498.3三、508.4四、518.5五、518.6六、528.7七、528.8译者注(略)539禅的历史539.1一、禅在印度539.2二、中国禅的创始者:慧能5510禅与佛教5810.1一、禅与佛教5810.2二佛法的生命与精神5810.3三、中
3、国禅的觉悟说6111禅与存在主义、实用主义6511.1一、6511.2二、6511.3三、6611.4四、6711.5五、6911.6六、6912禅与自然7012.1一、7012.2二、7112.3三、7212.4四、7212.5五、7212.6六7412.7七7512.8八7612.9九7712.10十7813西方的禅7913.1禅与神秘教7913.2神秘教的原理7913.3象征主义7913.4同情的想象力8013.5基督是天成的禅家8013.6超分别智8013.7智就是拼凑8113.8不包容矛盾8113.9宇宙无尽藏811 序(摘要)耿仁秋中国精神的实用主义方面,对于印度佛教影响的反应集中
4、表现在实践上,从而发展成一种特殊的宗教修行,这就是禅。因此,禅是印度的神秘主义和道家对自然性、自发性的热爱以及孔子实用主义思想的混合物。禅在本质上想要得到的,就是一种觉悟。用铃木大拙的话说,“禅宗就是觉悟的修行”。禅的独特就在于它对这种经验的注重。所谓开悟,并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而是一种具体的事实。禅唾弃一切抽象的概念,或利用它们超越它们。为了达到开悟的境界,洋家的师徒,往往运用某些确实的技巧,诸如“问答”或“公案”等等。书中介绍,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弘忍用呈偈方式选择衣钵传人的时候,自信而又用心地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英使有尘埃。”本来,佛教的世界观认为,世界万
5、物包括人类的身心部是污秽不堪五苦难与烦恼的,因此,人必须借助自己的教力,进行节制,此乃佛学中的“戒”,同时,还需要用坐禅的方法,收心敛性,此所谓“定”,净化后的自己,就会大觉大悟,此所谓涅盘新生,也就是“慧”。神秀的偈子,指出禅定工夫必须永恒坚持,不要使心灵沾染外界的尘埃,是完整的浓缩了印度佛教“戒定慧”三个阶段的。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个俗家弟子慧能,却写下了另外两首揭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合,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这两首偈子,不仅抛开了“戒”,也抛开了“定”。他认为,人的本心就是一切,是天生清净的,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
6、因此,只要直指本心,就能顿悟成来,这样,这位裕家弟子,用他的两首揭子,揭开了今国祥宗正式形成的最后一道帐幕,成为后世尊称的“六祖”。“我心即佛”的观点,解脱了一切外在的羁绊,既不讲苦行,也不讲坐禅,更不要读经,只要尊重自己的心就行了。人的本心是清净淡泊、无钦无念的,人的出自内心的本能也是清净淡泊的,只要领悟“我心即佛”的道理,就可以“要行即行,要坐就坐”,“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显然,这种追求解脱的方式,与西方基督教虚构的天堂以及早期佛教的许愿来生都不相同,它追求的东西就在“现世”,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我心即佛我心清净依心行动适意自然,这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顺序十分自然的过程。正是禅的这种没有一
7、成不变的教规,没有武断独断的教条,没有赐人恩宠或为人输通,使人终必得求的救主,反而强调生活的实际性的特点,给了人们一种洒脱自在以及由之而来的心灵宁静的感觉。2 禅的本意从本质上看,惮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桔走向自由的道路。由于它使我们啜饮生命的源泉,使我们摆脱那让有限的生命常常在世界上受苦的一切束缚,因此可以说,禅释放出自然而又适当地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并歪曲因而找不到适当活动的机会。我们的身体宛如一个藏有神秘力量的电池,当我们没有适当地运用它时,它就会腐朽、枯萎,或者因歪曲而表现出不正常的状态。因此,掸的目的是避免我们发狂或者受损伤。这就是
8、所谓的自由,是使我们内心深处所固有的一切创造性和善良本能自然释放的东西。通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潜有许多使自己快乐和互爱所必需的能力。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来自周围的挣扎都缘于这种无知。为此,正如佛家所说,禅希望我们睁开“第三只眼”去看那缘于自己的无知而从未想象过的境地。当迷雾消散,当天空无限地伸展开来,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的本性。现在,我们知道了生活的意义,知道了生命不是盲目的挣扎。也不是原始冲动力的释放,而是在我们尚且不了解生命的意义究竞在哪里时,其中那些使我们在生活过程中感到无限幸福、无限满足,没有产生任何问题、任何悲观的疑云的东西。当我们虽充满活力却不具有认识生命的知识时,我们无法体会其中所含有的
9、一切矛盾冲突的严重性。很显然,、这些矛盾冲突此刻正处于一种沉静的状态之今。但是,我们迟早要直视生命,并解决其中最为困扰、最为迫切的难题。孔子说“吾年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这是中国圣人最富于智慧的一句话,心理学家们也都会同意这句话。一般说来,十五岁是人类开始注意自己周围的环境并探求人生意义的起点,潜隐于心中的下意识部分的精神力量,差不多都产生出来。当这种精神力量释放得过于激烈和突兀时,心灵就会多少地失掉一些平衡。事实上,青春期之间许多神经衰弱的症状,都是因为心理平衡的失调而引起的。大多数的情况,结果都不会太重,危机也可安然度过,不会产生深刻的痕迹。可对某些具体的人来说,情况就会有所不同。或者
10、缘于他们固有的倾向,或者缘于他们那易受环境影响的体质,精神的觉醒便会在他人格的深处深深地刺激着他。这种时刻,需要在“永远否定”和“永远肯定”之间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活动便是孔子所说的“学”。当然并非学习经典,而是对生命奥秘深深地挖掘。通常来看,挣扎的结果是“永远肯定”或“让你的意志得以实现”。因为,不论悲观主义者是如何消极地看待生命,生命毕竟是一种肯定,我们所无法否定的一个事实,乃是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东西会把我们过于敏感的心灵转到其他的方向。安得列夫在人的生命中就大声呼碱到:“我诅咒你给我的一切东西。我诅咒自己出生的日子。我诅咒自己将会死亡的日子。我诅咒我的整个生命。愚蠢的命运,我把一切东西掷还你
11、无情的脸上!滚开,太讨厌了!我用我的诅咒来克服你。你还能对我怎么样呢?我要用我最后的思想对着你冥顽的耳朵喊叫:讨厌,讨厌!”这是对生命的可怕的控诉,是对生命完全的否定,是人类命运最暗淡的境况。所谓“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句话,是相当准确的。因为我们除却知道自己以及自己所降临的大地终要消逝以外,对自己的未来却是一无所知。这个世界上确实有许多东西使我们不能不承认悲观主义大多数人的体会是生活即受苦,没有人能够有力量否认这个事实。如果生命是一种挣扎,生命便也只是一种痛苦。挣扎乃是两个彼此争夺优势的矛盾势力的冲突。争夺失败者,结果便是死亡,死亡则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即使征服了死亡,我们也会孤独地留在世界
12、上,而孤独有时比挣扎更加令人难以忍受。我们不可能认识所有这些事物,我们还会继续沉浸在感官所带来的瞬间的快乐之中。然而,这种无意识状态根本无法改变生命的事实。不管瞎子如何否认太阳的存在,瞎子却终于没有办法消灭它。炽热会无情地烧焦他们,只要他们不注意,就会从这个大地上消失。佛陀提出的“四圣谛”是完全正确的。四圣谛中的第一谛就是认为生命乃是痛苦的。我们人类不正是哭着并挣扎着降生在世界上的吗!?至少也应该认为,从柔软而又温暖的母体降生到寒冷而又险阻的世界上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生长永远伴随着痛苦、长牙也多少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青春期之后,相继而来的是生理与心理上的困扰。所谓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生长也表现出痛苦的
13、剧变,而现在我们正体验着一次剧痛。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推理说这是无法避免的。随旧政权的崩溃而带来的每一次重建,都使我们不得不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那种冷漠而又理智的推理并不会减轻我们必须遭受的任何痛苦的感觉,无情地伤害着我们神经的痛苦是根深蒂固的。不管怎样,生命是一种痛苦的挣扎。反过来说,这同时又是幸运的,你遭受的痛苦越多,你的性格就会越加深沉,性格深沉后,你就更能透视生命的奥秘。所有伟大的艺术家、宗教领袖、社会变革家,无一不经过勇敢的挤搏,乃至死去活来的挣扎而产生出来的。倘若你没有尝过忧愁的滋味,你也就没有办法体会真正的人生,孟子说得极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觉得王尔德
14、过于做作,也太过于注重“果”,或许他算做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但他的艺术也还不是禅。然而,就是他曾在他的从深处(1905)中大声呼喊:“最近几个月,经过恐怖的困难和挣扎,我已深深地于痛苦中体会出某些教训。那些使用文字而缺乏智慧的教士和人们,常把痛苦当成一种神秘。这的确是一个启示,我们发现了过去从未发现过的东西,我们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整个历史。”这里,我们可以窥出监牢生活对他的性格所产生的巨大的效果。如果他在人生刚开始的时候就有过同样的体验,也许他能创造出比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更为伟大的作品1。我们都过分地强调自我。我们生活中的自我牢笼是最难突破的东西。我们从出生一直到最后离开这个世界,似乎都停留在
15、这个牢笼里。其实。我们有很多机会可以冲破这个牢笼,最早也是最大的机会就是我们的青春期。这是自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自己以外的“他人”。这里仅指对性爱的认识。现在,一个完整的没有分割的自我已开始感觉到自身中的分裂。一直深深地潜隐在内心里的爱现在开始骚动并表现出来。“爱”引诱了两种需要,一是维护自我,一是消灭自我。“爱”使自我迷失在所爱的对象中,所希望的却要把它占为己有。这是一个矛盾,也是生命的大悲剧。这种基本感情必定是人类向上奋进时所凭藉的特殊力量。上帝给人以悲剧并折磨人。世界上多数的文学著作,也只是翻来覆去地描写这一爱的情形。而我们呢?似乎也从未厌倦过。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我在这方面所
16、强调的,乃是通过爱的认识,了解更多的东西,可这种了解的结果是使年轻人倾向于浪漫主义还是理性主义呢?那要根据他的气质、环境和教育来决定。当打破了自我牢笼,承认“他人”和自己具有同等价值时,自我就否定了自己,或者说,自我已开始走向无限。用宗教的观点看,在有限和无限之间、理智与高能力之间,或者换一句话说,在肉体和精神之间,常产生强烈的冲突。这一冲突使许多年轻人落入魔鬼的手中。成年人回亿年轻时的事情时,常感到不寒而栗。这个必须凭借全身心的力量去维系的冲突,恐怕要持续到三十岁,孔子说这个时候他就可以自立啦。现在,宗教意图被唤醒,我们从各个方面尽心寻求着可以避免这一冲突的所有方法,或者说结束这一冲突的所有
17、方法。我们读书、听讲、接受各种各样的说教,尝试各种各样的宗教实践或训练。这其中,禅也是被我们所探求的。禅是怎么解决这一冲突的呢?第一,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什么书本知识。明显地产生着有限和无限间冲突的人的本性,需要一种高于理智的能力去把握。因为,掸认为最初产生那自身不能解决的冲突是理智,因此应该把它抛弃而让位于更高的更富于启发性的东西。由于理智具有非常不定的性质,所以,虽然它提出很多足以扰乱我们心灵安宁的问题,却常常不能给人以满意的回答。它扰乱我们天真无邪的快乐,却不能提供其它的东西以恢复事物原先的状态。由于它为我们指出了无知,我们就认为他具有启发性,可事实上它只是一种扰
18、乱,在我们成长的路途上不一定能带来光辉。它不是结果,它要等待某种高于它的东西去解决它不顾及后果而带来的一切问题。如果理智能在冲突中带来新的秩序并一下子给予确定的话,那么,当亚里斯多德或黑格尔等这样的大思想家把它系统化以后,哲学也就不需要啦。但是,思想历史的发展却已经为我们证明,每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所提出的新的体系,必定又被后来的体系所推翻。就哲学本身来说,这种不断的推翻和建设是合理的;因为理智的内在本质决定了这一特点,而且,正如我们不能停止呼吸一样,我们也不能中止对哲学的探讨。但是,当我们说到生命的问题时,就不能依靠理智给我们一个彻底的解决,即使可能也不行。因为我们一刻也不能:停止我们的生命活动
19、而仅仅依靠哲学去解开它的奥秘。让那些神秘的东西保持它的面目,而我们人类必须生活下去。饥饿是不能等我们对食物进行全面分析并确定其营养价值的。对于将要饿死的人来说,食物的科学知识毫无作用。因此,禅并不依赖理智来解决最深刻的问题。在我们这里,所谓个人的体验乃是抛开任何媒介物而直接地把握事实。下面是比较生动的比喻:我们凭借手指指月,但把手指当做月亮的人是非常可怜的;我们凭借篮子把鱼装回家,但是,当鱼已好好地放在桌子上时,为什么还要替篮子担心呢?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让我们用双手去扼住它,否则它就会溜掉。这便是掸所要做的。禅讨厌存在于我们自身和事实之间的任何东西,依据禅的看法,在事实本身里,不存在有限与无
20、限、肉体与精神之间的冲突,它们只是理智构想出的一些无用的区别。那些重视它们或者视它们为生命事实的人,就是把手指当月亮的人。我们饿的时候就吃,我们困的时候就躺下来,这里根本没有无限和有限的区分。我们自己不是完整的吗?每个人本身不也是完整的吗?我们亲身体验的生活就足够啦。只有当不定的理智介入进来扼制我1们的生活时,我们才感觉自己缺少或者需要某种东西而中止了生活。所以,不要在手理智,理智在它本身的范围内是有益的,但不应该让它干预生命之泉的流动。如果你要观察生命的源泉,就一定不要让它停止流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使它受到干扰。倘若你一旦介入其中,它的清澈就被扰乱,就不可能反映你自始至终所要获得的影子。禅与
21、法华宗有“四句真言”一样,也有自己震古铄今的四句真言:“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里容含了禅宗的全部主张。体会了它、也便体会了禅。不过,我们还要记住这般大胆的宣言是有其历史背景的。禅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一般的佛教徒都喜欢讨论高深的形而上的问题,或者仅满足于对佛祖所订立的道德规范的遵循,或者全神贯注于观想世俗事物消失的缺乏生气的生活。他们都没有把握生命本身,生命本身完全在理智或想象的无意义活动之外。菩提达磨和他的后继者看到了这个令人遗憾的情况,便宣示了上述四句伟大的真言。他们认为掸有着独特的为人指出本性的方式,当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成了佛,成佛以后,理智所产生的任何矛盾和困扰
22、就完全可以调和在一个更高层次的统一体中。缘此,掸从来不作任何解释,只作暗示;不诉诸累赘的陈述,也不作归纳整理,它总是接触事实,接触具体的、可以触及的事实。若从逻辑学角度讲,禅也许充满了矛盾和重复,但因为它置于所有事物之上,所以便有着自身活动的方式。正如一掸师所说:“他肩上背着自制的杖,在冈峦起伏的山里一直走着。”它不是否认逻缉,而是遵循事实的途径,抛开其他的一切。只有逻辑不顾其适当的功能想介入禅的途径时,它才郑重宣示了自身的原则并把介入者赶出去。禅不是任何东西的敌人,它不具有什么理由去反对那可以在某一时刻为自身所利用的理智。下面的故事表现了禅对存在的基本事实的直接处理:一次,临济在法会中说:“
23、在你们的赤肉团里,有一个无位真人,常出入于你们的面门。如果你们还没有体会到这个事实,就试着看看”这时,一个和尚出来问:“谁是无位真人?”临济立刻从禅床上跳下来,抓住那个和尚说:“你说,你说1”那个和尚正犹豫不决不知如何回答时,临济把他推开说:“好一个干屎橛的无位真人!”说完就回他的房间去了。临济教弟子时的“粗暴”和直接方法非常有名;他从来不喜欢那种冷冰冰的禅师所用的间接方法。他这种作用定是从他的老师黄檗那里学来的。他曾三次向黄檗求教佛法而三次都挨打。当然,这并不就是说禅只是味的打击求教者。如果你把这个看成弹的本质,也犯了把手指看成月亮的同样的毛病。如同在所有其他的事物中,一切外在的表现决不可以
24、看成究竟的。它们只为我们指示寻找事实的道路。虽然这些指示者也很重要,不能缺少。但是,一旦我们陷入其中,它们就像错综的丝网一样,将我们围困起来。因为禅是决不可理解的。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掸总是用逻辑的或者文字的丝网将我们围困起来,使我们一旦陷进去就永远拔不出来,也永远得不到所渴望的自由啦。其实,如果我们将第三只眼睁开,就会非常确切地知道临济以手扼住的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什么东西,也会知道临济是把我们带到了什么地方。我们首先要寻找出这位掸师的根本精神并接触他的内部存在。因为任何文字所做的解释都不会使我们达到自己的本性。你越解释,它离你就越远,好象你想把自己的影子抓住似的,你在后追它,它却以同样的速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禅风禅骨 铃木 大拙着 讲课 讲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