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pdf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2013-12-10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1.1 城市与乡村 1.1.1 掌握城市与乡村的基本特征 一城市的产生 城市是最早的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是由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是由商品交换产生的。城市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剩余物资的交换和争夺产生的,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二城市的主要定义理解: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的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在“城”和“市”功能叠加的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客观实体。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也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
2、群聚居的场所。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普遍特征。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的职能。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包括了自然环境却又是以人造物和人文景观为主的一种地理环境。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社会巨系统。三城市的定义: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四城市的基本
3、特征 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城市与乡村是人类聚落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城乡之间越来越难以截然的进行划分。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城市是人口、建筑、生产、消费和交换的集中地、城市的集聚效益是其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和乡村的一大本质区别。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城市的未来不断的发展变化。城市具有系统性:包含相互流动的政治、经济、社会、空间环境和要素流动子系统。五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 1.大都市区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镇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
4、生的城市空间组合形式。2.大都市带 1957 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提出六大都市带: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大都市带;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3.全球城市区域 六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区别: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空间上的组合、种类上的组合、数量上的组合等)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聚落应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以及所处地域的不同,基本被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集聚规
5、模的差异。城市和乡村的首要差别主要体现在空间要素的集中程度(分散程度)上。生产效率的差异。城市属于高级生产或服务性质;乡村经济活动则还依附于土地等初级生产要素。生产力结构的差异。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的为主的居民点,因而在职业构成上是不同于乡村的。职能的差异。城市是一般工业、商业和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物质形态的差异。城市具有比较健全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文化观念的差异。七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和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为: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政治行政组织联系。2013-12-11 1.1.2 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
6、点 一我国城乡经济的特点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城市社会经济的多样性。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城市发展的主因。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二我国市镇设置标准 1.聚集人口规模:超过 100 万的为特大城市;50 万100 万的作为大城市;20 万50 万的作为中等城市;20 万以下的作为小城市。2.城镇的政治经济地位:如首都、直辖市、省会。三我国市制的两个基本特点
7、:1.市制由多层次的建制构成。包括直辖市、省(或自治区)辖设区市、不设区市(或自治州辖市)三个层次。2.市制兼具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双重属性。四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我国呈现出城乡分割、人才、资本、信息单向流动,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城乡关系出现不均等、不和谐等发展状况。1 城乡结构的“二元化”。2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3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4 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严重失衡。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迈进的历史转折点上。五科学发展观与城乡统筹。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1.统筹城
8、乡经济资源,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增长和良性互动。2.统筹城乡政治资源,实现城乡政治文明共同发展。3.统筹城乡社会资源,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共同繁荣。1.2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1.2.1 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大约出现在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力量组合推动下的复杂过程。这些推动力量主要把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和技术条件。现代城市的发展开始显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科技革命与创新;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1.2.2 熟悉城市发
9、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差异 农业社会的城市 工业社会的城市 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产业结构 农业依赖 工业化 服务业(生产力主要以科技为主)职能 政治、军事或宗教中心 经济中心 服务中心 规模 有限 主要空间载体 多元化 发展目标 农业时代 工业时代 生态时代 1.2.3 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2.从平面空间环境到立体空间环境。3.从生产性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
10、制度因素。1.3 城镇化及其发展 1.3.1 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一城镇化的含义 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业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地理集中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的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有形的城镇化: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2.无形的城镇化: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2013-12-15 1.3.2
11、 熟悉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城镇化水平测度 城镇化率: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的指标。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PU=U/P(PU城镇化率;U城镇常住人口;P区域总人口)二城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1.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机制 农业剩余贡献;工业化推进;比较利益驱动;制度变迁促进;市场机制导向;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城乡规划调控。2.城镇化的基本阶段 集聚城镇化阶段;郊区化阶段;逆城镇化阶段;再城镇化阶段。1.3.3 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一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城镇化启动阶段(1949 年-1957 年)城镇化波动阶段(1958 年-1965 年)城镇化停
12、滞阶段(1966 年-1978 年)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 年以来)二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模式:是对特定地域、特定发展环境、特定发展阶段城镇化进程中最主要、最明显特征的简单化提炼。1.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营企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2.商品短缺时期以乡镇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3.市场经济早期以分散家庭工业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4.以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 1.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总体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但中西部地区将不断加强。2.以大城市为主体的多元化城镇化道路将成为我国城镇化战略的主要选择。3.城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镇化的重要空间。4.在沿海一些发
13、达的特大城市,开始出现了社会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四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时期城镇化的方针: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1.4 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即资源环境的关系 1.4.1 熟悉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1.4.2 熟悉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的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快速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空间拓展。1.4.3 熟悉城市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社会生活和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
14、市发展的重要动力。1.4.4 熟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有利于资源环境的集约利用。2013-12-16 2.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2.1 国外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理论 2.1.1 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一古典时期的社会与城市(从公元前 5 世纪开始)1.古希腊时期的社会与城市(米利都城)以广场为主要空间,围绕着广场建设有一系列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生活的核心。同时,在城市空间组织中,神庙,市政厅,露天剧院和市场是市民生活的中药材场所,也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关键性节点。2.古罗马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巴黎、伦敦)以广场、铜
15、像、凯旋门和纪念功柱为主。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念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古罗马城是这一时期传给你是建设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城市中心是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形成的广场群,广场上耸立着帝王铜像、凯旋门和纪念功柱,城市各处散布着公共浴池和斗兽场。二中世纪的社会与城市(佛洛伦萨)以城堡和教堂为空间主导地位。教堂的庞大体量和高耸的尖塔成为城市空间和天际轮廓线的主导因素。整体而言,城市基本上多为自发生长,由于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城市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从而形成了各类城市设施以及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构成了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独特魅力。10 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行会等市民自治组织的力量
16、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自治市。在这些城市中,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等成为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主要地位。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 14 世纪以后,以古典广场和放射性轴线为主。此时期,建设了一系列具有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以及一些世俗的公共建筑。四绝对君权时期的社会与城市巴黎、伦敦维也纳 17 世纪开始,在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轴线放射的街道(香榭丽舍大街),宏伟壮观的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和公共广场(协和广场)成为那个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2013-12-17 2.1.2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现代城市规划
17、产生的历史背景 问题:工业革命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市政设施匮乏,城市环境卫生条件恶化。二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近代历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源自于莫尔的“乌托邦”的概念。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欧文和傅里叶。欧文于 1817 年提出“协和村”的方案,傅里叶在 1829 年提出以“法朗吉“为单位建设社区。2.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法律基础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英国一系列的法规直接孕育了 1909 年英国住房、城镇规划等法的通过,从而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3.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行政实践法国巴黎改建。4.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技术基础城市美
18、化。城市美化运动是以 1893 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5.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2.1.3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1.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霍华德于 1898 年在明天:通往真正改革和平之路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个委员受托管理。每个田园城市的规模限制在 3.2 万人,每一个田园城市的城区用地占总用地的 1/6,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着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为 5.8 万人)呈圈状布置,
19、借助于快速交通工具(铁路)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往来于田园城市与中心城市或田园城市之间。城市之间是农业地带,包括耕地、牧场、果园、森林以及农业疗养院等,作为永久性保留的绿地,农业用地永远不得改作他用,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呈圆形,中央是一个公园,有 6 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 6 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部位布置一些公共建筑(市政厅、音乐厅、图书馆、剧场、医院和博物馆),在公园周围布置一圈玻璃廊道用作室内散步场所,与这条廊道连接的是一个个商店。在城市直径线外 1/3 处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中布置了
20、学校和教堂。在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假设各类工厂、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交通非常方便。建立的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该城市设计是在霍华德的指导下由恩温和帕克完成的。2.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 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重要人物。在 1922 年发表了“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其提供了一个 300万人口城市规划图,中央为中心区,除了必要的各种机关。商业和公共设施、文化和生活服务设施外,有将近 40 万人居住在 24 栋 60 层高的摩天大楼中,高楼周围有大片的绿地,建筑仅占地 5%,在其外围形成居住带,有 60 万居民住在多层的板式住宅内。最外围的是可容纳 200
21、 万居民的花园住宅。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概念,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其中还特别强调了大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在中心区,规划了一个地下铁路车站,车站上面布置直升飞机起降场。中心区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地市内交通,高架桥用于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主要由地铁和郊区铁路线联系。1930 年,发表了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认为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这种技术手段就是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他的理想是在机械化的时代里,所有的城市应当是
22、“垂直的花园城市”,而不是水平向的每家每户拥有花园的田园城市。城市的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桥道路组成。建筑物的地面全部架空,城市的全部地面均可由行人支配,建筑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据地面 5m 高处设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网。1933 年主持撰写雅典宪章,1950 年主持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霍华德、柯布西耶思想的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 霍华德城市分散新建城市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革 柯布西耶集中发展全面的改造城市建筑师的角度,以物质空间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3.现代城市规划早期的其他理论 索里亚玛塔的线形城市理论。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玛塔
23、于 1882 年提出线形城市理论。、理论出发点运输经济,通勤耗时少。城市形态由铁路、干道串联在一起的长条形建筑地带 实践对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大林格勒,巴黎。线形城市的基本原则,其中第一条最主要的是: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均以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同时还提出城市平面应当呈规矩的几何形状,在具体布置时要保证结构对称,街坊城矩形或梯形,建筑用地应当至多占 1/5,要留有发展余地,要公正分配土地等原则。2013-12-18 戈涅的工业城市 法国建筑师戈涅于于 20 世纪初提出工业城市的概念,并与 1904 年在巴黎展出这一方案的详细内容,于 1917 年出版工业城市。该工业城市是一个假想的
24、城市规划方案,位于山岭起伏地带的河岸的斜坡上,人口规模为 35000 人。城市选址的考虑是“靠近原料产地或是附近有能提供能源的某种自然力量,或是便于运输”。在城市的内部布局中强调按功能划分为工业。居住。城市中心,各功能之间是相互分离的,以便于今后各自的扩展需要。同时,工业区靠近方便运输的地区,居住区布置在环境良好的位置,中心区应联系工业区和居住区,在工业区、居住区和市中心区之间有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戈涅在“工业城市”中提出功能分区思想,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中所提出的功能分区原则。同时。戈涅的思想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可以看出,工业城市以重工业为基础,具有内在的扩张力量和自主发展的能力,更具独立性
25、;田园城市在经济上更有依赖性,以轻工业和农业为基础。卡米洛西帝的城市形态研究 1889 年出版了城市建设艺术一书,通过城市各个空间构成要素的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强调人的尺度。环境的尺度与人的活动及感受之间的协调,从而建立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彩和人活动空间的有机构成。在经济与艺术之间,他强调城市规划必须不走向任一极端,在主要的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则可以强调土地的最经济利用。格迪斯的学说 生物学家格迪斯 1915 年出版进化中的城市 通过生态学研究,揭示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统一体系之中。提出城市规划工作模式:调查分析规划。2.1.4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市规划 原理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