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笔者是一名西部农村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亲眼
2、目睹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下面,就对“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
3、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遭到伤害。二是“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身体的正
4、常健康发育。三是“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
5、较差,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我对所在学校各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五是“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又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二、产生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
6、的特殊产物,它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在此不再讨论。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四方面:(一)家庭教育缺失一是表现为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个体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是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
7、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与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由于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
8、贪玩。抚养中,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二是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
9、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爷爷,奶奶)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养方式不科学、不理性,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
10、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长远“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得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才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每年依然有几百万应届大学生无法就业,严酷的就业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
11、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三)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尤其是缺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二是农村教师除了在教书上任务繁重,在家里也有很多的家务负担,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三是农村学校经费紧张,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农村 留守 儿童教育 问题 思考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