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笔者是一名西部农村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亲眼
2、目睹了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下面,就对“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粗浅的看法。一、“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基于社会责任与良知,近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身边的留守儿童家庭的走访调研,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即:“生活上缺少照料、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一是“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伤害。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
3、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的适当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性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往往容易被不法分子作为侵害对象,极易遭到伤害。二是“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当部分学生出现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身体的正
4、常健康发育。三是“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产生隔膜感,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四是“留守儿童”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
5、较差,得不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据我对所在学校各班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五是“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又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二、产生原因“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
6、的特殊产物,它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在此不再讨论。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在以下四方面:(一)家庭教育缺失一是表现为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儿童个体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却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是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
7、情感交流与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必将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与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由于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导致留守儿童心理偏差。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父母,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拿钱方面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模仿大人请客过生日,花钱请人做作业,久而久之,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懒惰
8、贪玩。抚养中,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辨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儿童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严重。二是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家庭教育氛围较差,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关注过少,导致学习质量滑坡。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对他们来说,“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
9、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多数爷爷,奶奶)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养方式不科学、不理性,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制约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
10、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上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小规模的简单再生产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明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长远“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讲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他们在教育投资面前表现得相当没有耐心和信心。加之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才结构性过剩,就业压力空前加剧,尽管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但每年依然有几百万应届大学生无法就业,严酷的就业形势,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
11、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经营由于成人外出务工而留下的农活。同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所存在种种弊端和问题也使得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三)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的基础教育投入不足而导致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尤其是缺乏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二是农村教师除了在教书上任务繁重,在家里也有很多的家务负担,以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三是农村学校经费紧张,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引导,留守儿童极
12、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上思念父母、担心受歧视等心理障碍,缺乏学习自觉性、上进心和自制力。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四)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到今天,不知道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但是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与应有的高度关注重视。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
13、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们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有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应对策略“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社会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
14、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经引起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我们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和加强“留守儿童”的关护与教育管理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由家庭、学校、党政职能部门、基层村委会、社会群团等联合组成的“留守儿童”关护与教育管理网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留守儿童”关护、教育管理环境,确保“留守儿童”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家长应正确处理好外出务工挣钱与培养教育子女的关系,想办法妥善管教好孩子,
15、要对家庭、对子女、对社会负责,履行为人父母的法定职责,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孩子教育管理去挣钱,以至于“富了当代人,垮了下一代人”,给家庭、社会留下悔恨,酿成十年、二十年之后的社会之痛、民族之痛。国际基础教育界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做“一个母亲,能胜过100个教师;一个父亲,能胜过100个校长。”父母对孩子的特有教育功能是任何其它教育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我们呼吁所有未成年人的家长都要尽到教育子女的应尽职责,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
16、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同时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
17、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二)、学校方面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
18、设,要加大阅览室和图书馆等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力度,增加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活动,引导“留守儿童”阅读书籍,感知文化,参与活动,接受熏陶,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找到他们灵魂的依傍,弥补他们内心缺失的爱。二要创办心理咨询室,配置心理咨询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三要强化师资培训工作,在师资培训的内容中增加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技能,“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其特殊性和更多的不确定性,难度较一般学生更大,这就要求实施教育和管理的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使他们增加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的了解,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运用专业技巧从心理上给予“留
19、守儿童”们更多的关爱,让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缺失的家庭温暖进行补偿;四要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对其进行跟踪教育;五要注意改进教育管理方式,尽量凸现人文关怀,远离
20、父母,留守孩子需要集体的关爱与温暖,学校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努力创设条件让他们学得舒心,玩得开心;要结合实际适时举办不同形式的“家长学校”、“监管人学校”,与家长、监管人面对面交流,对家长、“监管人”进行有关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留守儿童”的监护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六要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
21、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三)、社会方面1、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要综合协调安排,统筹城乡发展。该尽量消除城乡在教育体制上的差别,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要规定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可以根据其居住地选择就近入学,并一律免收借读费。接受他们的学校应尽量避免对他们的歧视现象,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途径所在。同时要扩大城区公办小学、初中办学规模,并整合教育资源办好城区民办学校,改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提升民办学校教育
22、教学水平,使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有效转移进城入学,以逐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比例。2、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西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步伐,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搞好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对“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的教育管理,给他们以特殊的关爱,这将有利于“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得到较好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3、要大力发展壮大地方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农村中的非农产业,尽量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留在本地务工兼顾孩子教育,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4、行政执
23、法部门要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对网吧经营场所的管理,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重点抓好以青少年为传播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淫秽出版物的集中专项整治,要广泛深入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等类型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净化孩子们的心灵,促使其健康成长。5、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留守儿童,能够和留守儿童零距离接触,去了解一些他们内心的想法并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总之,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三结合”或“一体化”,做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紧密衔接,避免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失去控制,给不良影响以可乘之机;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避免它们各自的作用相互抵消,给孩子的思想造成混乱;也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森林是美的,美就在于鸟语花香,让每一只鸟儿都纵情歌唱,不只是牡丹才芬芳。在我们的教育百花园里,同样也如此。让我们用共同的爱心,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综合教育网络,创建一个文明洁净、健康向上的社会大环境,促进教育社会之诞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