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4版)_r.pdf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4版)_r.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4版)_r.pdf(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发稿时间:2004-07-08 阅读次数:2288)江苏省建设厅文件:江苏省建设厅文件:苏建规(苏建规(2004)228 号号 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年版)的通知年版)的通知 各市、县规划局、建设局(建委)、各城市规划编制单位:2000 年修订的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于同年 10 月 1 日起执行。随着 2002 年版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以下简称规范)的实施,为了与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更好的衔接,我厅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对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
2、术规定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是:根据规范中住宅建筑有效日照时间的规定,修改居住建筑日照系数,保障有效日照时间;根据城市停车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提高各类建筑停车设施的配建标准,为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对其它有关条款也作了适当的修订。此外,本次修订取消了原第六章和第七章。有关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管理按国家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的相关条款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的技术规定我厅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另行指定。现将修订后的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规定印发给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各地在编制城市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时,应按照技术规定的要
3、求,进一步规范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各市、县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当地实际,及时组织制定实施细则,对技术规定进行深化细化,进一步增强技术规定的可操作性。三、技术规定定于 2004 年 8 月 1 日起执行。2004 年 8 月 1 日之前已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供规划设计要点或批准规划设计方案的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可按照 2000 年版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执行。二 00 四年七月六日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4 年版)年版)目录目录 1 总则总则 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2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4、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3 建筑管理3 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 3.2 建筑物退让 3.3 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3.4 建筑基地的绿地 3.5 建筑基地出入口 3.6 各类建筑配建停车位指标 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4 市政公用设施与工程管线综合 4.1 给水 4.2 排水 4.3 城市燃气 4.4 公共交通 4.5 电力、电信、邮政 4.6 环境卫生 4.7 工程管线综合 5 城市景观与环境5 城市景观与环境 5.1 城市景观规划 5.2 住宅建筑景观 5.3 城市干道两侧建筑景观 5.4 沿街建筑室外装修 5.5 城市雕塑和建筑小品 5.6 户外广
5、告、招牌、指示牌、公用电话等 6 城市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6 城市空域保护和地下空间利用 6.1 城市空域保护 6.2 地下空间利用 7 附则7 附则 附录一计算规则附录一计算规则 附录二建筑间距计算图示附录二建筑间距计算图示 附录三建筑的离界距离图示附录三建筑的离界距离图示 附录四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附录四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 附录五术语释义附录五术语释义 第一章第一章 总总 则则 1.1 为加强和规范全省城市规划编制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以及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规、标准、
6、规范,结合全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1.2 本规定是与城市规划法和省实施办法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其适用范围同省实施办法。1.3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河道、管线等适用本规定。1.4 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均须执行本规定。第二章第二章 城市土地使用管理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执行。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共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水域),可以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
7、城市建设用地。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小城市)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 2.2.3。2.2.4 表 2.2.3 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2.2.5 需改变经批准的规划用地性质或超出表 2.2.3 规定的适建范围的,应对规划进行调整,并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实施
8、。2.2.6 城市新建居住区应按国家和省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同步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及其他八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活动空间。2.3 建筑基地控制指标建筑基地控制指标 2.3.1 建筑基地最小面积不应低于表 2.2.3 的规定。表 2.3.1 建筑基地面积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类型 住宅建筑 非住宅建筑 低层 多层 高层 低层 多层 高层 建筑基地面积(平方米)500 1000 2000 1000 3000 2.3.2 建筑基地不足上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规划实施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核准建
9、设:2.3.3.1 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为道路、河道或有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2.2 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3.3 城市规划区内的成片开发地区,必须编制详细规划,经批准后实施。2.3.4 城市各类建筑的建筑密度、容积率不应超过表 2.3.4 的规定。编制特大城市的中心区详细规划、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容积率等非强制性指标作适当调整,经规定程序批准后实施。2.3.5 建筑基地原有的容积率已超过规定值的,不得在该基地范围内进行扩建、加层。2.3.6 在符合消防、抗震、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和本规定的前提下,在自身
10、功能需要以外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空间的,可按表 2.3.6 的规定增加建筑面积,但增加的建筑面积总计不得超过该建筑基地的规定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二十(规定建筑面积=建筑基地面积该基地允许建筑容积率)。表 2.3.4 各类建筑密度、容积率上限指标 建筑密度(%)容积率 新区 旧区 新区 旧区 建设类型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类气候区 低层 33 35 35 40 1 1.1 1.1 1.2 多层 26 28 28 30 1.6 1.7 1.7 1.8 中高层 24 25 25 28 1.9 2 2 2.2 住宅建筑 高层 20 20 20 20 3.5
11、3.5 3.5 3.5 多层 45 50 2.5 3 办公建筑类 高层 35 40 5 6 多层 55 60 3.5 4 商业建筑类 高层 50 55 5.5 6.5 多层 45 50 1 1.2 公共建筑 工业建筑类 高层 40 45 2 2.2 注:1、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附录 A 之 A.0.1 的规定,江苏省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连云港、徐州的全部辖区,宿迁大部(泗洪除外),淮安北部(涟水),盐城北部(滨海、阜宁、射阳);位于类气候区的城市包括扬州、泰州、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全部辖区,盐城大部(滨海、阜宁、射阳除外),宿迁南部(
12、泗洪)、淮安大部(涟水除外)。2、城市新区、旧城区范围由城市总体规划确定。3、表中所列数值以单块建筑基地计算,住宅建筑密度和住宅建筑容积率分别是指住宅建筑净密度和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的建筑基地达到居住组团及以上规模时,采用居住用地控制上限指标的,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 年版)3.0.2.2 条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折算。4、科研、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容积率控制指标,应按有关规定执行,但不得超过上表中相应住宅建筑的指标。5、综合类建筑按不同性质建筑面积比例折算。6、表中指标不包括地下层建筑面积;但计算各类
13、建筑相关配套设施指标时,地下层建筑面积应计入建筑总面积。表 2.3.6 开放空间增加建筑面积指标 允许建筑容积率 每提供 1 平方米有效面积的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平方米)2 1.5 2-4 2.0 4-6 2.5 6 3.0 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见附录四。2.3.7 建筑物之间因公共交通需要,架设穿越城市道路的人行通道且符合下列规定的,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建筑容积率控制指标范围。2.3.7.1 通道内不设置商业设施,通道全天候对公众无偿开放。2.3.7.2 通道下的净空高度不小于 5.0 米,但穿越宽度小于 16 米且不通行公交车辆的城市支路的通道下的净空高度可不小于 4.5
14、米。第三章第三章 建筑管理建筑管理 3.1 建筑间距建筑间距 3.1.1 建筑间距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要求,同时执行本规定。3.1.2 住宅建筑的日照一般应通过与其正面相邻建筑的间距控制予以保证。不能通过正面日照满足其日照标准的,对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的控制不应影响周边相邻地块特别是未开发地块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建筑高度、容积率、建筑物退让)。3.1.3 各市、县(市)正南北向住宅建筑日照间距系数低限值按表 3.1.3 执行。3.1.3.1 住宅建筑的建筑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L1L2 L=建筑间距
15、L1=日照间距 L2=遮挡建筑遮阳点至该建筑背阳面外墙的距离 3.1.3.2 住宅建筑的日照间距按下列公式计算(图示见附录二):L1=iH L1=日照间距 i=日照间距系数 H=建筑的计算高度 3.1.3.3 住宅建筑日照间距可按表 3.1.3.3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系数换算。表 3.1.3.3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折减换算表 方位 015 1560 60 折减值 1.0L1 0.9L1 0.95L1 注:1、表中方位为正南向(0º)偏东、偏西的方位角。2、本表仅适用于无其他日照遮挡的条式住宅建筑。3.1.4 住宅建筑间距非平行布置时,当相互夹角小于等于 60º时,其最窄处建
16、筑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当相互夹角大于 60º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方位角计算以被遮挡住宅建筑方位为基准。3.1.5 低、多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5.1 低、多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条式建筑按 3.1.3 条计算确定;点式建筑根据具体情况参照 3.1.5.2 和附录一第 3 条计算确定。3.1.5.2 在南北向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向住宅建筑东西侧)垂直(夹角 60º)布置的低、多层住宅建筑,其建筑日照间距按表 3.1.3 标准乘以 0.9 系数控制,当垂直住宅建筑山墙宽度大于 15 米或 3 幢以上(含 3 幢)垂直住
17、宅建筑平行布置时,按平行布置住宅建筑控制。3.1.5.3 住宅建筑地面层为休闲、健身、社区、绿化等用于公益活动的底层架空层,或为层高不大于 2.2 米的自行车库等附属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沿街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非住宅用房时,可扣除其高度计算日照间距。低、多层住宅建筑地面层为除前两款规定以外的非住宅用房时,视同住宅建筑控制日照间距。3.1.6 高层住宅建筑日照间距:3.1.6.1 高层住宅建筑应与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统一规划,并应进行日照计算分析,保证高层住宅建筑之间及受其影响的周边地区住宅建筑的有效日照时间符合住宅建筑日照标准的规定。3.1.6.2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以及高层住宅建筑
18、与多、低层(含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可按 3.1.3 条计算确定。3.1.6.3 高层住宅建筑含有非住宅用房的,从其最低住宅层计算日照间距。3.1.7 住宅建筑山墙非平行布置时,以其最窄处控制山墙间距。沿街相邻建筑之间,其两侧山墙均无门、窗、阳台时,在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山墙间距可酌情减少或毗邻建造。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8 的规定。表 3.1.8 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米)建筑 类别 高层(遮挡)多层、中高层(遮挡)低层(遮挡)山墙 山墙 山墙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 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两侧
19、 单侧或无高层(被遮挡)30 25 13 18 15 13 18 15 13 多层、中高层(被遮挡)30 20 13 12 10 8 12 6 低层(被遮挡)30 20 13 12 10 8 6 注:1、“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遮挡建筑,“被遮挡”是指平行或垂直布置时,该住宅建筑为被遮挡建筑。2、“平行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平行布置;“垂直布置”包括南北向和东西向垂直布置。3、“两侧”是指相对两侧山墙均有窗户、阳台或开门;“单侧或无”是指相对山墙一侧无或两侧都无窗户、阳台或开门。4、“”表示按消防和施工安全等控制。如山墙之间有公共道路的、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同时,山
20、墙间距不得小于 6 米。3.1.9 非住宅建筑与住宅建筑的间距:3.1.9.1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南侧或东西侧的,其建筑间距按住宅建筑间距规定控制。3.1.9.2 非住宅建筑位于住宅建筑北侧的,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9.2 规定。表 3.1.9.2 住宅建筑(南侧)与非住宅建筑(北侧)之间的最小间距(米)高层住宅建筑 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 低层住宅建筑 山墙 山墙 山墙 控制间距建筑类别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 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两侧 单侧或无高层非住宅建筑 24 20 13 15 13 9 12 13 13 多层、中高层非住宅建筑 18
21、 13 9 12 9 6 10 6 低层非住宅建筑 9 9 9 9 6 6 9 注: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南侧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9.3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垂直时,在符合日照、环保、施工、安全、消防和交通等要求的前提下,如山墙无门、窗、阳台,其间距可酌情缩小。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沿街非住宅建筑可与相邻住宅建筑山墙毗邻建造。3.1.10 非住宅建筑的间距:3.1.10.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表 3.1.10.1 的规定。表 3.1.10.1 非住宅建筑之间的最小距(米)高层 多层 低层 山
22、墙 山墙 山墙 控制间距建筑类别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 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 垂直布置 两侧单侧或无 平行布置垂直布置 两侧 单侧或无高层 18 15 13 13 13 9 9 9 9 多层 13 13 9 12 9 6 6 6 6 低层 9 9 9 6 6 6 6 6 6 注:1、裙房高度小于 10 米(含 10 米)时,按低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 10 米、小于 24 米(含 24 米)时,按多层间距控制;高度超过 24 米时,按高层间距控制。2、独立布置的单层传达室、配电房等附属建(构)筑物在符合消防和施工安全等要求的前提下,其与非住宅建筑的最小间距可酌情减少。3.1.11 工业建筑、仓
23、储(库)建筑之间的建筑间距按相关的消防、安全间距控制。3.1.12 医院的病房楼、休(疗)养建筑、幼儿园、托儿所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 3.1.3 大城市大寒日 2 小时标准系数增加 0.25 计算;中小城市按表 3.1.3 中小城市大寒日 3 小时标准系数增加 0.2 计算。老年人居住建筑和中、小学的教学楼的日照间距,大城市按表 3.1.3 大城市大寒日 2 小时标准系数增加 0.2 计算;中小城市按表 3.1.3 中小城市大寒日 3 小时标准系数增加 0.15 计算。学生宿舍按住宅建筑间距控制。3.2 建筑物退让建筑物退让 3.2.1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
24、保护范围的建筑物,其退让距离应符合日照、消防、抗震、安全的要求,并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环保、视觉卫生、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的要求,同时符合本规定。统一规划,分期分片实施的,按经批准的规划执行。3.2.2 建筑物后退建设用地边界距离(建筑物离界距离及主要、次要朝向图示见附录三):3.2.2.1 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遮挡建筑,其主、次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 0.5L;当沿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被遮挡的建筑为已知非住宅建筑时,遮挡建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1.9.2 或者表 3.1.10.1 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2 沿建设用地
25、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为 0.5L。沿建设用地边界一侧的被遮挡的非住宅建筑,其主要朝向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1.9.2或者表 3.1.10.1 规定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3 各类建筑的次要朝向(不涉及遮挡关系),其退让建设用地边界(规划用地红线)的最小距离按表 3.1.8、表 3.1.9.2 或表 3.1.10.1 规定山墙间距的二分之一计算确定。3.2.2.4 建设用地边界另一侧是城市道路、河道的,应按照退让城市道路、河道的规定执行。离界距离小于消防间距的时,应按消防间距的要求确定离界距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4版_r 江苏省 城市规划 管理 技术 规定 2004 _r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