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浅谈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doc(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任务驱动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李 军一、 引 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但在信息技术课程刚开设时,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学生刚接触信息技术课时兴趣很大,可没多久,兴趣就没有了;学生对玩计算机很感兴趣,但对信息技术课却没有兴趣。究其原因,在于老套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信息技术这门新兴的课程。这时,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了几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也是现今应用比较广泛,能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笔者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惑,本文通过教学中的几个案例来阐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
2、决的方法,此文作为抛砖引玉,仅供同行参考。二、 什么是“任务驱动”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审定稿)专门在“教学建议”一栏中指出:“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
3、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任务驱动”是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比较成熟的一种教学方法,但笔者发现“任务驱动”的教学很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出现一些问题,以下笔者就以自己教学中的案例来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任务设计太笼统,欠明确,缺乏可操作性几年前,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刚开始流行时,笔者也“赶时髦”把“任务驱动”应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但当时对“任务驱动”的理解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把任务分配给学生,适当地给学生分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作品,如果有问题,在课堂上统一讲解,这样就行了。其实任务驱动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式。
4、这样的做法忽视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必然会导致学生毫无计划,盲目乱做的结果,最后收效甚微。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笔者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把一份小报作为一个总任务。教师在做之前可先出示一张编制精美的Word小报,指出它具有文字、图片、表格、艺术字、图形、文本框等几个部分,从而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插入文本框、图片、艺
5、术字、图形等几个“阶段任务”。“文字处理”阶段任务又可分为Word的启动和退出、窗口组成、输入法选择、汉字输入方法、文本的编辑修改、文档的存盘和打开、字符设置、文档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页面边框和底纹等“小任务”。“表格制作”阶段任务可分为表格插入、表格的编辑修改、表格的修饰等“小任务”。由于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图形的处理具有共性,因此可以把这几个阶段任务分成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图形的插入等“小任务”。其中图片的相关处理(如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使用“图片”和“绘图”工具栏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文字环绕、图层等任务是重点。对文本框、艺术字、图形等操作则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任务 驱动 初中 信息技术 教学 中的 实践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