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下面我与各位共同解读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实谈不上什么解读,我只是把我所学到向大家做个汇报:历时3年多的新课标修订版是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历经十年实践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坚持了“实验稿”的基本思路,但多达200多处的修订点,也成为了语文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更好的理解修订后的课标,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课标修订版对实验稿的坚守:一、2011版课标对课改基本理念的坚持 1.关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第二,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特
2、点、实践性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综合性特点,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第三,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借鉴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第四,坚持“课标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实践模式,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点的倾向;第五,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意整合各种课程资源;第六,坚持语文课程的创新之道,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 2.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地位。 课程标准中依然坚持语文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标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
3、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语文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是自豪的、幸福的、不可或缺的。二、2011版课标对一些概念与思想的调整第一,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这里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
4、育,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第二,进一步明确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进一步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围绕这一目标,突出了实施的基本环节和要素,增强了操作性。课标修订版中对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
5、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两层含义:一是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说明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就表明: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也就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以上是对课标修订版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从坚守和调整这两方面进行的宏观解读,下面我们具体的从识字写字、阅读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四部分解读课标。坚持基础 回到原点2011版课标“识字写字”部分解读 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
6、之一。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此次课程标准修订,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从这些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基础地位更加稳固 从哪可以体现?在课标中有这样一句话,“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
7、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可见其基础地位。 同时课标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具体明确的提出了各个学段识字写字的目标和教学重点,低年级,应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重点,字义教学可适度放宽,一般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意思”即可。同时强化写字练习,重在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中年级,重点向字义偏移,侧重语境识字;注重掌握方法,运用工具书主动识字。高年级,突出字义教学,强调多通道、多层面,交互联系,立体识字。 二、科学方法更加明晰 课标中提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可见
8、识字教学科学方法更加明晰。三、审美价值更加凸显 课标中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在这里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写好字是小学生重要的基本功,其意义深远:巩固和深化识字成果;端正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坚韧专注的人格品质;促进智力的开发;陶冶高雅纯洁的审美情操,激发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 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在指导学生练字要把握好几个关键:练心、(静心、耐心、恒心)练姿、(三个一)提笔即是练字时 。 我校是自治区书法实验校,我们在这方面更应该下大力度,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一节的写字课,每天
9、下午上课前的练字时间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还要依照课标中提出的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阅读教学新思维 2011版课标“阅读教学”部分浅析 关于阅读教学,课标修订版也有一些很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针对教师在“理解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问题上的思想困惑和实践误区,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阅读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针对阅读教学中教师架空教材、盲目拓展的倾向,特别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
10、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增加了与“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内容,要求教师在钻研、理解、把握的基础之上实现合理的开发与创造;针对学生朗读“拿腔拿调、矫揉造作”的问题,“课标”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并且强调“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具体解读:一、学段目标:强调梯度意识 从阅读形式的要求来看,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学习默读,第二学段是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第三学段提出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11、强调了阅读教学的梯度。 课程标准还在第三学段首次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二、教学对话:增加编者纬度 课程标准坚持了“对话”的阅读本质观。同时发展了这一认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程标准提倡的对话主要包含着这样的意思: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自觉地体验文本的语言,而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阅读教学是通过对话完成课程目标的过程,了解编者意图可以提升阅读教学对话的质量。三、阅读活动:体现品质追求 2011版课标坚守了阅读活动的个性化取向,同时强调“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坚守了合作学习
12、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坚守了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取向,同时“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活动中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作用,同时提醒防止“模式化的解读”。 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什么是朗读?从朗读的本体来看,朗读是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一个创造活动。这是一个用语音塑造形象、传达作品思想感情的再创
13、造,是一个必须植根于朗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之上,再用声音表达出来的再创造。 声音裹挟着意义,语言包容着和谐,文字生发着底蕴,朗读造就着美感,这才是有感情朗读的美好境界。如何做到有感情朗读: 有感请朗读的基础体悟情感。 “扣读导悟,以读见悟”。 也就是直接让学生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有感情朗读的关键表现情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语文知识:注重知行统一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4、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1.何为“必要的语文知识”? “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对学生读、写有促进作用的知识。怎样筛选出“必要的语文知识”呢?一是关注知识的有用价值;二是要关注知识的“精神价值”。 适应语境方面的知识。 选择语料方面的知识。 切合语体方面的知识。 语言创新方面的知识。 组织话语方面的知识。2.我们应当怎样来教知识? 五、课外阅读:强调提升品位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15、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读者是培养出来的,不是天生的。”(艾登钱伯斯语)儿童阅读需要带领,需要教师的推动与引导,教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与行动决定着儿童阅读的基本面貌和形态。美国人类学家斯皮罗指出:“文化上的获得是始于童年期,而孩子们是从那些作为他们的重要他人那儿获得文化的,这些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或父母代理人。”语文教师自然是儿童阅读的重要他人。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结构要素有:(1)阅读对象,即作品;(2)阅读主体,即学生。(3)阅读情境,即内容。(4)阅读话题,即支架。(5)阅读引领,即教师。周益民老师提出班级读书会的三个操作策略:(1)共读:建立话语环境;(2)话题:
16、寻求对话支点;(3)分享:提升阅读品质。 保本护基 多维贯通 体现平衡2011版标准 “习作教学”板块解读 一、保本护基 一是“兴趣”与“信心”是起步。“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二是“引导”与“指导”定本位。“习作教学”存在的本意就是“教”儿童“学”写作。“引导”重在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指导”则体现在儿童习作过程之中,思路疏通铺陈,表达的丰富多元,文字的生动具体,譬如“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三是“自
17、己”与“自由”显个性。 “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四是“真实”与“具体”守底线。 倡导“真实”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总目标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 五是“自改”与“互评”促提升。“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的错误的词句”、 “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修改习作的方式有三种: 一是自我修改,主要是为了达到“文
18、从字顺”的目标;二是相互修改,还是为了进一步实现“语句通顺”;三是集体评改,则是为了语句生动准确、内容合乎立意。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二、多维贯通 “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语”(实验稿) “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2011版课标) 语文教学要三维融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善于在近期的班级共读中生发交际话题,并有意引导儿童联系自身生活丰富话题,为下面的习作训练做好延伸与铺
19、垫;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教材的文本价值入手,链接口语训练,引导儿童思辨,以说促思,以说深读;可以利用文本的言语空白,巧妙嵌入习作训练,以写促读,以写促悟;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围绕写作话题,做实交流环节,让每一个儿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说引写,由说生写;充分利用课内的教材、课外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经典的篇目和段落,作为习作例文,激发儿童写作兴趣,召唤儿童相似的生活经历,渗透鲜活的习作知识,以读唤写,以读导写。 三、体现平衡 “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20、、“对于作文中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的书写的情况”。 倾听表达交流2011版标准“口语交际”板块解读 口语交际教学的“总体目标与内容”: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一、学会倾听有效交际的前提条件学会倾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是,静下心来,张开耳朵,把话听进去。 二是,理解话语意思,把握主要内容,把话听进心里。 三是,经过自己思考,他(她)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懂,他(她)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同意,他(她)说的我有没有想到等等。 二、学会表达成功交际的核心因素 学会表达三个层次:一是敢于表达 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地说出自己的心
21、里话,不受羁绊,不受约束,倡导“童言无忌”。 二是善于表达 就是话怎么说更得体、更具体、更生动等等,这是学会表达的核心。 三是乐于表达 这是一种口语交际的理想境界,这里既有自由表达的快乐,我口说我心,也有善于表达的快乐,清楚有条理,让口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体验“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 一是把口语交际定位于“运用”上,即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口语交际 ;二是把口语交际定位于“初步学会”上,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童真、童言、童趣 。三、学会交流和谐交际的氛围平台 营造出三种氛围:一是自由的氛围二是尊重的氛围 要引导学生耐心的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思想观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坚决捍卫你表达的权利”。三是
22、交流的氛围 一个好的交流氛围应该是你说、我说、大家说,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尊重每一个人的观点,表达出每一个人的心里话。教师,就是一种环境2011版标准 “教学建议”读后 研读课标修订版“教学建议”之后,读出了含在其文字背后的一句话:教师,就是一种环境,教师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环境!对此,有三点认识:一、教师应营造“平等”之境 课标修订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修订后的这一表述坚持了“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平等对话”的前提,即合理定位师生角色,从而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教师
23、需创设“利学”之境 课标修订版在“教学建议”还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和“实验稿”相比,这段话增加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修改为“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一“添”一“改”,恰恰说明了教师所要创设的“利学”之境除了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该具备两个特质-注重“得法”,尊重“主体”。“利学”之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将目标锁定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利学”之境的创设还需要教师“顺学而导”,将引导指向学生学
24、力的生长点。 三、教师要开拓“创造”之境 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造”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究其本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创生。创生之一源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标修订版对“实验稿”中的相关表述进一步加以完善,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具体化了,以此警醒我们要防止对教材随意“创造”的现象发生。课改实施至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于教师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有些教师对教材进行过度开发,导致语文学习中充斥了许多“非语文”的内容。 还有的教师对教材解读出现偏差,因而导致对教材的“创造性使
25、用”背离了教材原有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对教材进行正确解读、适度开发。创生之二源于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造。课标修订版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进一步补充,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教学理应与时俱进,将网络情境引入课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网络环境优化教学,以此提升教学达成的效度;借网络资源拓展空间,以此延展学生学习的长度与宽度.这些有益的尝试,必将为学生的“创造”提供更多的可能。创生之三源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统筹。课标修订版提出“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表述从宏观角度诠释了语文的“综合性”,其不应该拘泥于某一节课、某一次活动,真正能够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综合”应该立足于课程,体现于“统筹”。 纵观修订版课标,如果把修订版课标浓缩为一个词的话,那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都要牢牢抓住这一核心目标,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步入快车道。修订版课标到底该怎么解读,还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实际认认真真地学,踏踏实实地做,内化在头脑里,落实到行动上!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