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北碚区黄桷小学 李祝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于2011年5月开始,申报了北碚区区级重点课题“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通过前期一年的课堂教学追踪观察,记录并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课堂教学案例。经过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出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1、 提问数量过多,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 我校实施“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之初,有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在课堂上体现“提问”,一堂课上下来,大大小小
2、的问题有几十个之多,问题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一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跑。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每个问题。因此显得每个问题都是浮于表面,课堂上没有突显出训练点。课堂提问到底是围绕哪一个训练点来展开的?设计的提问是为了层层突破哪个重点或难点?难道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的目标要明确,设计提问的数量要适当,准确地把握提问的时机。2、 对语文年段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够精准,提问过难、过简,让学生无所适从。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对课标的研读和把握不够准
3、确,导致了课堂上的提问过简或过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教材山行这首古诗时,整堂课基本以:“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整堂课都围绕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展开。学生说起诗句意思非常困难。而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运用挂图,没有用教师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古诗美妙的韵律感。整堂古诗教学变成了枯躁乏味的理解诗句。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古诗教学学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悟情、想象、会意”这
4、四个关键词概括了中段古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会意”是在前三个关键词目标实施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的,不能脱离了前三步而独立存在。3、 提问后教师越俎代包,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 要充分相信孩子。而有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老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了、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或是回答得“天马行空”,耽误了这堂课的教学进度。说到底,这是教师的潜意识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学生。一位教师在执教鲁班造伞的传说这课时,开课伊始,提出了一个问题:“鲁班为什么要造伞?请大家读1、2自然段。”有几个孩子举手了:“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老师马上就接过话头,打断了孩子:“是啊,没有伞有哪些不
5、方便?夏天,太阳雨天,衣服被淋得那鲁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想:”这堂课,教师的问题倒是提了不少,但可以说,几乎都是这位老师在自问自答。她讲得绕有兴致,却没看到下面的学生由最初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到举手回答的同学寥寥无几,甚至一部分同学从头到尾都是如木偶一般面无表情地坐着,仿佛课堂与他毫不相关。而这位老师下课后忍不住抱怨:“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回答问题一点都不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木然?难道不就是教师太喜欢包办,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吗?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己”的状态。其实,大多数中低段孩子都生性活跃,喜欢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给足够的时机让他充分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语文 课堂 提问 误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