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吴邵兰(韶关学院本科评建办,广东韶关市,512005)摘 要: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日益成为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应用实践性、知识结构多样化、创新性创造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四个特征,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分别阐述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并提出具体实施策略。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先后有160多所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比较一致的选择。例如韶关学院就把人才培养目
2、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地方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决定了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设计应当一开始就有如下鲜明的特征:四年制本科的培养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复合,人才特点的实用性和服务面向的区域性。 从这个定位出发,紧紧把握“地方性”这个涵义,从地方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注意学生适应地方不同需求,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一、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理论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3、。 1、应用、实践性的能力特征 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包括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 2、知识结构多样化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 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因为学科专业知识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一般是综合的、可能涉及诸多因素,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质、身体素质来适应旅游服务工作,还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要,适时地提供优良合适的服务,在导游解说过
4、程中除涉及历史知识、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可能还会涉及地理 、经济、管理、农林等学科知识,因此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也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3、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 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很多关键工作岗位不仅需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 4、综合素质高的特征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实际上,应用性创新人才在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技能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
5、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关系密切,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专业工作完成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1另外,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很多工作需要集体协作才能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团队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2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规格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应用型本科人
6、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敏锐地反映社会需求,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达到这个要求,须打破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确定理论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整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以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全方位 的研究,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知识点和能力点必须是根据 市场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的用人要
7、求来确定的,具有鲜明的市场导向。学校应根据所采集的知识点、能力点来组织培养方案。就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来说,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并进行整体研究,对各专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进行整合,打破传统按学科范畴设计课程的旧框架,有机整合主干理论课,在总体上设计出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发展要求以后,对各种课程进行大胆的整合和内容的更新,设计、组织并开设全新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逐步形成“基础+专业”的平台化架构、“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模块化纵向化的培养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3从而构建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除了专业主干课程外
8、,还应增设若干与之相衔接的下游技术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让学生能以行业需要为主线,将所学的知识串连起来,为综合技能的构建提供相对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全方位的要求,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看广泛开设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能系列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允许跨专业的其他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扩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围绕着社会对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需要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专业学
9、习兴趣与钻研的好奇心。首先要对现行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利用校内、校外的实践 基地进行与市场发展平行甚至超前的教学,要让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 练;其次在实践教学方法选择上,实践指导教师应重点讲授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为学生提供实验资料,促使学生努力探求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生在对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4然后整合实验内容,确定相应的基础实验技术系列、专业实验技术系列和模块实验技术系列等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的比例。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体现技能的综合训练,体现设计性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突出各
10、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如形成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再次为实施个性化培养,在实验课程性质的设定上,可将本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点设定为必修实验,对于技能延伸性实验或次技能点实验,设为选做实验,供学生自由选择,给学生以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同时以基础性与先进性、综合性相结合为原则,筛除部分传统课程体系内的验证性经典实验,更改、串连成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方法,解答、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培养。最后应加强教学实习的管理,在应用型人
11、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转化为综合能力的关键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是理论知识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检验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理论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必须要加大管理的力度确保实习环节不流于形式。、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素质拓展不仅是指专业素养的拓展,还应是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因此素质拓展体系的内涵包括社会综合能力的训练和专业外延的训练,推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内教学的结合,规范和加强课外教育管理工作。学校应将规范化的素质拓展要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注重人文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作用,注重科学精神
12、的启蒙对成人、成才、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校内素质拓展训练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灵活开展,比如可以与科研工作相结合,结合专业特点,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构思、设计与实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可以参与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制作竞赛、英语竞赛等综合性竞赛,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各类专项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可以与学生社团工作相结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特别是促使本科生尽早介入科研活动。高等学校可设置第二课堂学分,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获取第二课堂的相应学分方能毕业。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体实施策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培训力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是大学中的教师,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 自己的偏好和需要选择课程、设计课程,如常常出现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教师往往还会为了维护 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完整性和教学习惯 ,图省事而不愿意进行关于课程教学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校
14、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要求、兴趣和能力倾向,是“教师和课程适应学生”而非“学生适应教师和课程”,新型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旨在提供学习环境,教师协助学生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促进其知识的学成和潜能的发挥。5 同时,高等院校必须制定有力的教师进修政策,为更新和提高教学技能提供充分的条件,为教师不断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创造必要的条件。2、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实施学分制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将其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负责的参与者。这样,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才可以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现状
15、,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与此同时积极实施学分制管理。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创新的典型代表,美国大学普遍实行学分制,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虽然我国大部分高校也对学生实行学分制管理,但其课程的选择度与开放度远远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一种开放、灵活的教育教学制度保护发展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因此,打破“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建立灵活的教学管理体制对形成学生积极、自主的
16、学习方式和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3、强化学科建设,拓宽专业口径, 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学科是大学凝聚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载体。新建本科院校应积极调整学科建设方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弘扬特色,拓宽面向,联合共建。打造以名师为带头人的教师创新团队,在科研训练中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强化学科建设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其根本标志是拓宽学科基础,建设面向一二级学科的平台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求大同,存小异,建立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体系。拓宽专业口径关键是加强学科基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为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
17、强适应性,鼓励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修读辅修专业。4、优化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既有根据学生的共性发展要求和学科发展要求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又有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及市场需要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既有思想道德素质类课程、身体素质类课程、基本知识与能力类课程、学科与跨学科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又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方式上,对于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即大部分课程可根据学生的学科性质和个性差异可以有层次区别,如“大学数学”对各学科学生的要求明显不同,设置具体课程时可只规定最低要求,大学英语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可选择 A、B、
18、C三级。学生按学科大类人校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选学科、选专业、选专业方向、选课程、选教师,可以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修读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甚至可以进行特殊培养。 5、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减少课内理论学时情况下,加强各种实践环节的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每类课程精简的讲授时间和内容,可增加到诸如作业、讨论、实践和学术科技活动等课外要求上,给予学生较多的时间去思考、去练习、去实践,较好地完成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转化。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把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活动与学生的培养过程紧密结
19、合起来,将课外科技活动引入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出培养学生具有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进行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实施意见。在教学方式上倡导研究式教学,其特点是问题在前,研究探索、动态思维。以科学问题为先导,以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试验为途径,从实验结果一步步地推出结论,该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6、改进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制度是发现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方面,学校要合理制订人才评价的标准,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式,转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单一标准,要更加注重形成性、动态性、综合性的评价,考核内容要更加注重学生利用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过去机械再现知识的记忆型考试。6参考文献:1钱国英,王刚, 徐立清.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及其培养体系的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9):54-562李娜,解建红.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33(4):191-19334汤正华.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4):57-595秦福利.试论高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 纺织教育 2007,(1):40-426韩伏彬.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 衡水学院学报2007, 9(2):85-87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