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模型第二章2.doc
《数学模型第二章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模型第二章2.doc(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建模方法示例2.6 相识问题u1u2u3u4u5u6图2.6.12.6.1问题在6人的集会上,假定认识都是相互的,试证明总能找到3人互相都认识,或3人都互不认识. 2.6.2建模及论证本问题可用图的染色法来解决.用6个顶点u1至u6表示6个人,用红色连线表示两者相识,用蓝色连线表示两者不相识.于是这6个人的关系就对应一张完全图(图中任两个顶点之间都有一条边). 本问题就化为要证明完全图中必存在一个同色三角形即可.参看图2.6.1从u1点引出的5条线必有三条同色,不妨设u1u2, u1u3, u1u4同为红色,则观察u2u3u4, 若其三边都是蓝色,则该三角形即为所求,否则若有一边,比如
2、u2u3是红色,则u2u3u1为所求.2.6.3 进一步讨论 假设以下讨论的图的边都是染了红色或者蓝色的. 记号: Kn-n阶双色完全图;RKn-n阶红色完全图;BKn-n阶蓝色完全图;d(u)-点u的度(与u关联的边数);R(u)-点u的红边度;B(u)-点u的蓝边度. 以上实际上我们证明了定理1定理1 在双色6阶完全图K6中,必存在子图RK3, 或者BK3.以下我们再来证明结论:假设认识都是相互的, 在9人的集会上, 总能找到3人相互认识, 或者能找到4人互不认识.这等价与定理2定理2在双色9阶完全图K9中,必存在子图RK3, 或者BK4.证明: 用9个顶点表示9人,红色边表示两人相互认识
3、, 蓝色边表示两人互不认识问,则原问题转化为要证明在一个9阶双色完全图K9上, 或者能找到1个红色三角形(记为RK3),或者能找到1个蓝色4阶完全图(记为BK4).设在K9中与点u关联的红边最多,该数记为R(u). 情形1. 若,则取4条过点u的红边,设它们的另一端分别为,观测这4点及边所对应的4阶完全图K4, 若,则得证,如图1所示. 否则, K4必有1红边,比如是,则三角形构成RK3, 如图2所示. 其它情况可类似说明存在RK3.u1u2u3u4u图2u1u2u3u4u图1v1v2v3v0图3v1v2v3v0图3情形2. 若, 由于,故,又由于与点u关联的红边最多,故与点u关联的蓝边最少,
4、从而K9中任一点v都有. 至少有一点,即不会9个顶点都是,这是因为必是偶数(其中,表示K9的蓝边数,vi(i=1,2,9)为K9的顶点). 取与v0关联的6条蓝边,对另一端的顶点构成的K6,由定理1知,或者存在RK3(此时定理得证)或者存在,不妨设构成,则v0,v1,v2,v3构成,如图3所示. 定理得证. 2.7 观看塑像的最佳位置2.7.1 问题描述如图表2.7.1,大型的塑像通常都有一个比人还高的底座,看起来雄伟壮观.但当观看者与塑像的水平距离不同时,观看像身的视角就不一样.那么,在离塑像的水平距离为多远时, 观看像身的视角最大?图2.7.1OMABTS图2.7.22.7.2假设如图表2
5、.7.2, 设a=OS=MT-人眼高;b=AB-塑像身高;c=AT-底座高,ca;d=AM=c-a;x=ST=OM-人与塑像水平距离;=MOA; =MOB;=AOB=-观看像身的视角.2.7.3建模与求解tan=AM/OM=d/x, tan=BM/OM=(b+d)/x令,解出唯一驻点,此数恰是AM与BM的几何平均根据经验,此问题必有最大值,且例 上海外滩海关大钟直径为5.5米, 钟底到地面高为56.75米.设某观看者眼高为1.55米,则b=5.5,d=56.75-1.55=55.2,最佳位置是x=57.88米,max=2o43.2.7.4相关问题设有甲乙两观看者,甲高乙矮,则两者的最佳位置不同
6、,谁前谁后? 谁的最佳视角更大?设甲和乙的眼高、最佳位置、最佳视角分别为a1、 a2, x1、x2,1、2.a1a2 即为了获得最佳视角,甲应比乙站前一点.在最佳位置时,, 因为都是严格单调增函数,所以若令并能证明它是严格单调增函数,则(a)也是严格单调增函数.事实上,12 , 甲的最佳视角要比乙更大.2.8 Fibonacci数列2.8.1问题描述1228年,意大利的数学家Fibonacci(1170-1250)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最初有一对刚出生的小兔,一个月后就成熟,成熟后每月生一次且恰好生一对(一雌一雄),且所生的小兔都能成活,而且按同样方法繁殖,则一年后共有多少对兔?2.8.2
7、建模设每月按第1天计算,第n月共有兔子Fn对.可画图2.8.1推算. 用符号 与 分别表示未成熟与已成熟的兔子,每对未成熟的兔子( )下月变成成熟的兔子( ). 每对成熟的兔子( )下月变成两对兔子( ).各月兔子数列表如下日期示意图兔子数(对)图2.8.11.112.113.124.135.156.187.113如此类推得数列Fn月份n12345678910111213Fn1123581321345589144233数列Fn称为Fibonacci数列.直到1634年,才有数学家奇拉特发现此数列具有非常简单的递推关系:F1=F2=1, Fn=Fn-2+Fn-1.由于这一发现,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
8、极大兴趣,后来又发现了该数列的更多性质:(1)Fm+n=Fn-1Fm+FnFm+1 ; (2)(3); (4) (5),此数称为黄金分割数.由于Fibonacci数列大量的性质被人们所发现,大量的应用被人们找到,因而引起了数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Fibonacci数列通式的探索当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数量规律毫无头绪时,机理分析无从下手,有时就要一试再试,反复猜想去探索规律。此时,做数学实验往往能给我们带来很大帮助。例 对于Fibonacci数列Fn:1,1,2,3,5,8,13,21,34,55,89,144,,已知其满足递推关系式 Fn+2= Fn+1+ Fn (1)但递推公式在应用时也有不便之处
9、。这是因为必须求得前面的项才能够进一步求后面的项。比如想知道F500的值,就必须求得从F1到F500的全部值。如果我们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就可免去这些麻烦了。怎样从(1)式着手呢?让我们先观察数列Fn的分布情况。借助数学软件Mathematica,只需输入如下语句: data=1,1,2,3,5,8,13,21,34,55,89,144;ListPlotdata,PlotJoined-True 图1 Fn点列分布图 就可输出与数列Fn相应的点列分布图(图1)。凭经验,我们觉得这些点的连线很象指数曲线。于是我们猜测:Fn=an (2)由(1)式得 an+2= an+1+ an,即a2- a-1=0
10、,解出两根:.即无论a=a1或a=a2,由(2)式定义的数列Fn都能满足(1)式。但是还未能满足F1=F2=1。另方面,我们注意到任两个满足(1)式的数列的线性组合仍能满足(1)式于是,猜测 , (3)现在用条件F1=F2=1来确定系数c1和c2,在(3)式中,分别取n=1与n=2得: (4)解出。由此得Fibonacci数列Fn的通项公式可验证其确实满足F1=F2=1及(1)式。这样,通过反复试验,逐步猜测就导出了结果。这是探索型数学实验的一个典型例子。2.8.3相关问题 连续抛一枚硬币,直到连续出现两次正面为止,以Gn表示抛n次就可终止时的全部可能方式数目,试证明Gn=Fn-1(n1),其
11、中Fn为Fibonacci数. 设Gn-抛n次就可终止时,全部可能的方式数目Sn-抛n次就可终止时,其中首次是正面的方式数目Tn-抛n次就可终止时,其中首次是反面的方式数目当然,Gn= Sn+ Tn例如n=5时 方式有: (正)(反)(反)(正)(正)(反)(反)(反)(正)(正)(反)(正)(反)(正)(正)S5 =1,T5=2,G5=3经初步分析得:n234567Gn112358Sn101123Tn011235我们可以把“n次终止”的情况理解为在“n-1次终止”的情况的首次抛币前增加一次而得,则若原来首次是正面,增加的这次只能是反面;若原来首次是反面,则增加的这次是正面反面均可.即保证前n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模型 第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