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结构动态模型分析与预测.doc





《江苏经济、结构动态模型分析与预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经济、结构动态模型分析与预测.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江苏经济、结构动态模型分析与预测 编者按: 本文是课题组历时一年多的研究结果。该文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库存结构、进口结构、出口结构、调入调出结构的全面分析,对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相对平衡分析,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都是在占有大量原始数据并运用国际上先进的多部门动态模型技术的基础上得出的。该文以翔实的数据证明:江苏经济增加值率下降幅度大,其中一半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必然结果,不能全部归于经营效益差;江苏产品九十年代内外销是三七开而不是四六开等。这些结论为正确认识江苏经济形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素材。尽管篇幅长了一些,但值得关心我省经济结构调整的同志们认真一读。 经济发展总是
2、伴随着结构的调整。国内外经济理论界的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结构变化升迁的体现。东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都证明了这种看法。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并且都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江苏的实践也表明,生产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调整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两个转变是加速江苏现代化步伐的关键。 根据现代经济理论,按照定性、定量相结合原则,使用国际上较先进的多部门宏观经济动态模型技术,我们对江苏经济结构进行了动态分析与预测。 一、产业结构、增加值率以及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依次走过了:农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分别为主导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
3、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经济发展阶段更迭的核心内容。模型数据分析表明,江苏经济目前处在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必然提高经济循环的中间投入率,降低总产值中的增加值率。 1、中间投入率上升。中间投入率是总产值中物质消耗(包括物化劳动消耗)所占的比重。联合国与世界银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经济循环的中间投入率,都呈上升趋势。 1987年至1995年,江苏经济中间投入率从63提高到72(按当年价计算,下同),上升了9个百分点。同期,全国经济中间投入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左右。西方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中前期,中间投入率也都经历过类似的上升过程。分析其原因:第一
4、,农业结构优化、升级。19871995年,我省农业中间投入率由35上升到50,全国农业中间投入率从27上升到42,都提高了15个百分点,它表明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用量增加,水利设施增多,它还表明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育种、植物保护等生产环节社会化程度上升,增加了农业中间投入的比重。这些,恰恰是我省农业现代化程度逐步提高的标志。正因为如此,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稳定性逐步加强,农业内部结构改善,粮棉油单产稳步上升。第二,工业结构转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阶段。制造业特别是重化工制造业比重逐步上升,一方面基建时它需要投入更多资本,另一方面它的产品结构日趋复杂,需要先进技术装备,采用许多优质零部件,代替初
5、级原材料,故而中间投入上升。第三,高通胀、高物价的滞后恶果。高物价一方面吸引较多的资源流向江苏,另一方面提高成本,增加中间投入,降低价格竞争优势和产品的产销率。第四,结构性矛盾和企业经营不善,使得资源浪费严重,能耗物耗高,投入多产出少,中间投入比重上升。上述分析表明,除效益因素外,产业结构转变、升级,是中间投入率上升的主要原因。这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初中期的共同经济现象。 2、江苏产出中增加值率下降,其中一半是中间投入率上升的后果,是重化工发展阶段的特征。增加值等于总产值减去中间投入。后者上升必然导致增加值率下降。有人认为经济效益下滑是江苏经济发展中增加值率下降的唯一主要原因。对此,应从实际出发,
6、进行全面的分析。19801995年,江苏工业经济的增加值率下降了13.7。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对统计年鉴数据加工、分析的结论是:在上述13.7个百分点中有8个百分点是产业结构变化、中间投入率上升而引起的,是江苏经济发展阶段变化的产物。其余5.7个百分点是企业经营不善,经济效益下降的后果。 展望未来,在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江苏经济的中间投入率仍将上升,增加值率则相应下降。以钢铁产业为例,我们的一吨钢售价300美元左右,国外一吨钢卖500美元,原因是质量、技术含量相差悬殊。为了缩小差距,就要不懈地改善产品质量与结构,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逐步提高资金、科技等中间投入的比重。这些正是产品结构、技术结构
7、转变、升级的过程,也是经济进步及发展阶段跃迁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间投入率的上升,全省经济增加值率,还会继续有所下降。 二、全省需求结构动态分析 1、投资需求快速增长 “八五”期间,投资需求(90年可比价)年递增24.9,高于GDP18.2的增长速度,投资关于GDP的弹性系数为1.36,该值落在1.01.4的正常区间之内,它标志着江苏经济处在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发展阶段。投资(包括库存增加)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从41.5上升到49.1,增加7.6个百分点。近年来,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农业投资增长幅度较大,交通、邮电等基础实施的投入上升。在总投资中,技术改造的投资增长速度偏低,年均增长20
8、左右,技改投资比重偏小,只有25,远低于5060的合理界限。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情况还比较严重。 2、省内消费总需求增势平缓 19901995年,全省消费总额从708.5亿元上升到1171.4亿元(90价,下同),年递增10.6,低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18.2),总消费关于GDP的弹性系数小于1,只有0.58,消费增势平缓的现象比较明显。同期,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2和4。在全省总消费中,农村居民消费额年平均增长5.98,城镇居民消费额年平均增长13.5。上述数据表明,以控制社会需求总量及其增长速度,进而控制物价的宏观调控目标已经实现。 总消费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城
9、乡居民消费在GDP中的比重(33.5)偏低,而且五年中下降9.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的年均增长速度快(19.7),在GDP中的比重(8.6)偏高,五年上升1个百分点,总额达到444.2亿元。上述数据表明,那种认为江苏乃至全国居民消费增长过快,超过GDP速度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所谓“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说法,也没有确凿证据。至少江苏省不是这样。导致以上误解的原因可能在于:GDP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居民消费收入速度按当年价计算,计算口径不一致所致。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市场化趋势逐步增强 人均消费结构。“八五”期间江苏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463.8元上升到4209元,年递增23.5,扣除物价因
10、素,年平均增长8.2。年人均消费支出从1338.7元上升到3772.3元,年递增22.1,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6.9。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镇居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人均消费结构变化较大,恩格尔系数从55.5,下降到51.9,下降3.6个百分点,住房与交通、通讯的支出分别上升5和2个百分点。 总量消费结构。19871995年,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总额从169.5亿元上升到386.2亿元,年递增10.8。在消费总额中,对农产品的消费比重从24.6下降到16.7,减少7.9。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比重从56.5上升到58.1,增加1.6;交通、通讯和文化、教育消费比重分别增加0.15和1.11;金融
11、、保险支出增加0.57个百分点。综合看来,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市场化倾向逐步增强,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已经越过温饱界限,正在小康阶段上稳步前进。全省城镇居民消费总额净增216.8亿元,额度相当大,其原因:一是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二是全省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发展速度快,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节奏加快,城镇人口增长幅度比较大。这是各国现代化过程的共同趋势。 4、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处在温饱为主的发展阶段 人均消费结构。“八五”期间,全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883.8元上升到2456.9元,年递增22.7,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4,1996年实际增长1112。19901995年,人均消费支出由787元上升至1938元,
12、年递增19.8,扣除物价因素,年平均增长2左右。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从52.3上升到54.8,教育、文化和交通、通讯支出分别上升2.8和1.4个百分点。 总量消费结构。19871995年,全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额从381.7亿元,上升到538.6亿元,年递增4.4。在消费总额中,对农产品的消费比重只下降0.84,维持在45左右;对交通、通讯和教育、文化的消费比重分别上升1.2和2.1。从整体上看,全省农村居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是,目前仍然是衣食为主的消费结构,处于温饱阶段。 全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均衡化趋势比较明显。改革烫平、化解、分散了消费需求,消费商品相对集中、消费热点突出的
13、现象显著缓解。今后,难以再现往昔“三大件”那样的消费浪潮。城乡居民消费心理也逐步趋向稳定、成熟。 5、外贸、外经结构日益改善 在“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引导下,全省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结构日益改善的对外开放格局。“八五”期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479亿美元,比“七五”增长2.2倍。“九五”第一年全省进出口贸易195亿美元左右,接近200亿美元,又上了一个台阶。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程度稳步上升。 出口结构逐步高级化。1995年,全省出口597.6亿元,其中农产品只占2.1,制造业产品比重高达90.8。19901995年,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其主要变化:一是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量上升,电子产
14、品与通信设备出口金额,比重上升了1个百分点,电气机械、仪器仪表出口比重上升2.5,二是重化工产品出口上升,其中机械制造业出口比重上升5.1,化工、医学、化学纤维出口比重上升3.8;三是轻纺工业品出口比重下降15.2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出口比重下降18.2,缝纫服装出口比重上升7.2。概括起来,江苏出口结构变化趋势是,轻工产品出口比重下降,但加工深度逐步提高;重化工产品出口比重上升,并将逐步取得主导地位;高技术商品出口有了良好开端。上述出口结构的分析,在更深的层次上表明,江苏经济正处在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 进口结构变化明显。19901995年,农牧业产品进口比重上升6.29,总额达到了32
15、亿元。制造业产品进口比重大,占83左右,但是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五年间比重下降了11.4个百分点。1995年,大宗进口项目有:机械设备112亿元,约占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一,其次为化学、化纤88亿元和电子及通讯设备23亿元,石油、纺织进口额度也比较大。 外经结构逐步升级。八十年代,江苏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主要是劳务输出,承包工程。“八五”期间,我省在外国投资增长速度加快,截止1996年,全省共兴办境外企业550家左右,总投资2.7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1.4亿美元,占总投资的51.4。欧、亚、美、非等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我省兴办的企业。投资涉及的领域有工业、商业、运输、种植、医疗、捕捞、资源开发
16、等,其中主要是工业企业。境外企业经济效益比较好,19921994年,全省境外企业营业额1.4亿美元,我方税后利润总额1千多万美元。 6、库存及其结构变化 随着全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适度增加库存。但是,近十年来库存增长过快,积压严重,挤占巨额流动资金,影响经济正常循环。“七五”期间,库存总额年平均增长22.4,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递增率为11.1。“八五”期间,库存总额年平均增长29.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递增16.8,比“七五”高出5.7个百分点,1996年,总库存又增加到1000亿元左右,主要工业部门的库存大都呈上升趋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库存中除能源、原料和农产品外,大部分为不良产
17、品和滞销产品。1996年,江苏工业品产销率略有回升,达到95左右,但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 在全省库存总额中,制造业所占的比重最大,1995年高达82.2,比1990年上升了4.28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的纺织、皮革、皮毛、家俱、文体用品和非金属矿制品等库存的比重为30.8,比1990年增加1.4;重工业的化学、黑色金属、机械制造和金属制品等库存的比重为29.7,比1990年增加4.03。此外,塑料制品、造纸、印刷品的库存额也比较大。 三、全省生产供给结构动态分析 全省生产供给结构逐步改善,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物价涨幅稳定回落。短缺性的卖方市场变为平衡有余的买方市场。在总量平衡
18、的背后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供需结构矛盾。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深受影响。 1、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快,“瓶颈”现象开始缓解。农业、能源等基础产业的投入增加,低产田改造面积较大,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抗旱、防灾成效显著,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足,价格涨幅回落,粮食丰收的基础比较坚实,猪禽、肉蛋产量年递增611。贸工农一体化企业及其规模持续发展,耕地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农副产品供给总量、质量、效益逐步上升。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改善。城市道路、水电、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宁沪高速公路、宁通宁连一级公路建成通车,省、市、县自动程控交换电话网已经形成,民航机场和江河港口建设速度快,一个高等级
19、的公路、民航、航运网络雏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瓶颈”现象明显缓解。日益加强的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为全省经济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环境。 2、三次产业结构逐步改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开始高于工业增长速度,1996年高出2个百分点。这种现象经历可能出现的反复之后,将长期稳定下来。“九五”期间,第二产业比重长期持续上升的趋势,将渐渐停止,而且在越过峰值之后,开始缓慢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趋势将逐步加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6.1:51.1:32.8,三产比重上升2.7个百分点。“八五”期间,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较协调,主要能源、原材料及几种
20、主要支农产品都发展较快,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充裕,大多数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普遍出现降价促销现象。买方市场形成,并且日臻巩固与完善,市场有序竞争更为普及,不断深入。 3、规模经济发展较快,技术结构继续改善。近两年相继组建了熊猫、华晶、春兰等20个省级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有的已逐步成为全国性大集团,正稳步走向世界市场。发展规模经济、盘活资产存量、改善存量结构的效果已经显露出来。全省一、二期技术改造工程相继实施,主要工业装备的技术水平上升,其中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比重占50左右,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南京和苏锡常高新技术开发区、沿江火炬带、苏州工业园、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速度加
21、快,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建成投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收到一定成效,连云港港口设施不断完善,徐州至连云港经济带建设,加强了徐州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的作用。沿海经济带建设、海上“苏东工程”已经起步,滩涂开发、捕捞养殖和临海工业不断发展。苏中发展势头强劲,苏北资源开发速度加快。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收到初步成效。 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及余缺平衡状况 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扣除省内投资与消费,加上出口减去进口,再计算国内省际之间的调进与调出,便能计算出我省一、二、三产业的产品与劳务在国内省际之间的净调出和净调入的情况。以此为基础,结合进出口贸易,可以比较切合实际地深入研究江苏经济在国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经济 结构 动态 模型 分析 预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