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





《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 请 书项目名称: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人: 周 宏 明 主持单位: 温 州 大 学 通讯地址: 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325035 联系电话: 0577-86689168 传 真: 0577-86689168 电子邮箱: zhm69314 合作单位: 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 负责人: 黄蓉蓉 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负责人: 丁志祥环宇集团有限公司 负责人: 季建晓 负责人: 负责人: 浙 江 省 教 育 厅 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
2、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 B、专业大类 C、教学管理 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否起止年月2008年9月2010年9月项目主持人姓名周宏明性别男出生年月1969年2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副院长最终学位/授予国家硕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温州大学邮政编码325035电话0577-86598000 通讯地址温州市茶山高教园区温州大学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08/09第一学期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06工业工程48温州大学08/09第一学期理论力学07机自48温州大学07/08第二学期材料力学06机自48温州大学07/08第一学期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05工业
3、工程48温州大学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2007基于构件的产品配置模型和实现方法研究浙江省优秀论文二等奖、温州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04眼镜设计和营销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温州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面向大规模定制的眼镜信息系统温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6335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李峰平男1978.09讲师温州大学课程体系陈亚绒女1977.03讲师温州大学课程建设付培红女1977.08讲师温州大学网络平台薛 伟男1961.05教授温
4、州大学培养模式叶忻泉男1956.06教授级高工温州大学产学研究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422133单位: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黄蓉蓉女1970.09高级工程师德力西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究单位: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丁志祥男1975.03高级经济师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产学研究唐天日男1969.05工程师浙江泰恒光学有限公司产学研究单位:环宇集团有限公司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季建晓男1978.08经济师环宇集团有限公司产学研究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
5、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高等教育能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地方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工业工程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66所高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工程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集管理、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工业工程教育正受到国内教育界和社会越来越高的重视,正如王大桁院士所指出的,工业工程是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
6、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培养“管理+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清华、上海交大、浙大为代表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培养学生深厚的数学基础和理论功底,主要为后续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做准备;另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工业工程知识的应用和学生的就业。在以应用型为主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高校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例如,华北电力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以电力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主要在电力及相关产业;中国矿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以采掘业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主要在煤炭及
7、相关产业;安徽工业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是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工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主要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外资和台资电子制造企业。从以上可以看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主要依据两个因素:学校及专业的定位;学生就业的去向。温州大学作为地方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浙江省是经济强省,制造业非常发达。在浙江的制造业中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金属制品、玩具、文教体育用品、工艺品、皮革等行业)和资本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型产业(如机电、家用电器、仪表等行业),并已形成了区域性、集群性、专业化、社会化大协作的生产格局。以温州为
8、例,作为浙南地区的经济中心,温州是浙江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现已形成了电气、泵阀、汽摩配、基础件、造船、轻工等10个产业群,并相继获得“电器之都”、“泵阀之乡”、“汽摩配之都”、“模具生产基地”、“不锈钢无缝管生产基地”、“断路器生产基地”、“钻头产业基地”、“中国眼镜生产基地”等称号。但浙江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不大、劳动效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等缺陷。例如,据2003年统计,全国规模以上汽摩配企业平均产值1200万元,而温州的汽摩配企业仅为827.8万元,是全国平均产值的68.98;全国电工电器企业平均产值6098万元,温州电气企业平均产值1665万元,是全国平均产值的27;其
9、他行业企业规模更小。汽摩配行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工业增加值,下同)4.27万元/人年,电器行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6.08万元/人年,泵阀行业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17万元/人年,均低于全国机械工业6.37万元/人年平均水平。汽摩配行业2003年总产值仅占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2003年营业收入的4.5%;电气行业2003年总产值只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集团2003年营业收入的6%,占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2003营业收入的20.9%。由上述数据可见,温州乃至浙江的企业急需工业工程的人才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
10、时,据我们调查,温州规模以上(年产值5000万元)企业2000多家,按每家企业5人计算,需要工业工程人才10000人,而目前温州企业从事工业工程及相关工作的人员不到2000人。从中可以看出,温州乃至浙江的企业是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长期的一个就业去向。然而,温州大学包括浙江其他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在内,由于专业办学时间并不长,尽管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存在区域特色不鲜明、应用型与创新型不足的劣势。因此,人才培养如何与区域产业对接,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加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以上分析,项目组提出“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
11、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旨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实验教学体系结构、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改革创新,建立起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培养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的工业工程创新人才,为浙江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 罗承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高等教育,2004.3,Vol.22 No.2:1-3. 2 王世敬.论创造性人才及其培养途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4.3:11-13. 3 卢福财,庄凯等编著.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9:123,314. 4 杨利民,王俭平.
12、信息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J.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2.6,Vol.15 No.3:33-36. 5 汤重天.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初探J.广西工学院学报,2002.6,Vol.13 No.2:98-100. 6 汪应洛.新世纪我国工业工程发展的战略思考J.工业工程,1999,12,Vol.2 No.4:1-3 7 汪应洛,袁治平主编.工业工程导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9-20 8 金 勇.工业工程环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湖北工学院学报,1997,3,Vol.12 No.1:107-111 9 霍纪文,贾晓文.漫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19
13、98,4:17-18 10陈呈频,李峰平,许紫岳.构筑一种开发优质资源的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5(5): 32-34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改革内容(1)构建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2)基于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3)构建面向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4)建立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学生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改革目标(1)提出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五项培养指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型。(2)建立基于培养模型的课程体系结构,修订原有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
14、计划。(3)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相适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完善专业主干课程(如基础工业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生产计划与控制等)的教学案例库,创新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的教学内容与方式。(4)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建立与区域产业集群无缝对接的毕业设计模式并开展工作。(5)依托地方区域产业,以学生社团为平台,以学生科研课题为载体,以教师科研助手为手段,构建与教学内容体系互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并开展工作。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加大产学结合力度,加大工业工程在区域产业中的应用面,开展若干个典型产业代表企业的工业工程导入和应用,充分体现工业工程学科的应用型特色
15、,增加与地方经济建设的紧密联系。(2)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完善,既满足企业订单式的人才需求,又满足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特色,使得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和创新能力。(3)构建科学、可行、有效的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和应用背景,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实施方案 (1)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提出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十五项培养指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如图1所示。 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厚基础
16、机械设计基础知识 机械制造基础知识 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管理科学基础知识宽口径 平台教育(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 模块教育(面向应用的专业方向教育)强能力 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能力 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改善能力 制造流程的合理化改善能力 生产与物流自动化的规划与设计能力 产品品质的规划与提升能力高素质 工程应用素质 自然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思想道德素质 心理生理素质图1 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厚基础”,就是具备较深厚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前提,也是为“宽口径”和面向产业的专业学习提供保证。“
17、宽口径”,就是实行“平台教育+模块教育”的模式。“平台教育”指的是“厚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块教育”指的是“宽口径”的“专才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社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对个体人才需求的专一性的有机统一。“强能力”,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是指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在产业界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生产或服务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能力、工作方法的设计和改善能力、制造流程的合理化改善能力、生产与物流自动化的规划与设计能力、产品品质的规划与提升能力等。“高素质”,就是要使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素质、自然科学文化素质、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高素质是
18、培养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2)以“社会需求”作为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作为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根据以上确定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从学科大类出发系统地构建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三层结构组成,如表1所示。表1 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专业方向平台专业方向模块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专业选修课模块实验学科基础平台本学科基础一级学科基础模块课程设计二级学科基础模块实验、实习跨学科基础相关学科基础模块实验公共基础平台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模块社会调查数学自然科学基础模块实验工具性学科基础上机训练、听力训练
19、军事与体育学科基础体育训练、军事训练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外语基础课程、自然科学(数学、物理)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体育和军事课程以及文化素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文化素质、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工程、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学科相关的课程,是培养目标中实现“厚基础”的对象、“强能力”的基础。作为应用型人才,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应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因此,新课程体系提出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一门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的多门课程(课程群)的知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和实践应用能力。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以“区域产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集群 工业 工程 专业 应用 创新 人才培养 模式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