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pdf
《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根据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及措施,是 20112015 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蓝图,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依据。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一)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深入推进城乡
2、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大力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覆盖和投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成功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负面影响,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农业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生态本底和基本功能得到加强。2010 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 285 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 4.5%。农林牧业平稳发展,全市耕地保有量 636 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260 万吨以上,肉类、蔬菜总产量分别达到 105.22 万吨、494.69 万吨。引进试验示范农业新
3、品种 402 个,推广实用农技 372 项。拥有国家驰名商标 5 件,省市著名商标 90 件,国家、省名牌产品 59 个,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 420 件,地理标志产品 4 个。全市林业用地 648.4 万亩,“十一五”新增森林面积 56.2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36.8%。2007 年,成都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2010 年,成都获批全国首批国家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变。2010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5 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 12.8%。农民收入结构逐步优化,工资性收入成为主要来源,财产性收入快速增加。新型城镇化
4、加快推进,农民转移和就业工作有序开展,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达到 2592 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 657 家,带动农户面达到 65%。全市累计流转耕地 236.6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7%。农村环境明显改善,新型城乡形态初步呈现。大力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水质检验监测和中小河流污染治理等工程,改善了农村水环境;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工作,改善了村容村貌;大力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等工程,有效遏制了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建
5、设,已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 4900 万平方米。(图略)“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基础依然薄弱,农村生产要素流动还不顺畅,农村投融资改革亟需进一步加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不断加大。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切实加以解决。(二)发展环境。国家已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即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将继续强化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加大对“三农”的倾斜和投入,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6、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将促进中西部广大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发展和繁荣;加快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及加快农业区域合作,不仅赋予我市农业发展新的定位和内涵,给予其新的功能和理念,也大大拓展了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空间;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改革,有利于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国家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为全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宝贵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影
7、响,我市作为西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将受到一定冲击;耕地、水等资源约束逐渐凸显;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不可控因素增加,农业、农村风险预控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早谋划和积极应对。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继续深化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加快推进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扎实推进城乡居民自由迁徙,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努力推动发展方式率先转变、改革创新率先突破、现代农业率先跨越,
8、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国家统筹城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具体目标是:全面达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和预期目标(详见专栏 2)。(图略)三、规划布局(一)现代农业区域布局。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坚持分区域、分重点推进。在主城区发展“插花式”、“镶嵌式”景观农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和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在二圈层区(县)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的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农业物流运输、农产品加工和观光农业;在三圈层县(市)发展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优质高效农业和山地丘陵特色生态农
9、业。坚持全域成都理念,突破区域界线,加强圈层间合作共建,规划形成一批跨区(市)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交易市场。(图略)(二)现代农业功能布局。按照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和我市产业布局规划,在市域西部“优化型发展区”的平原地区重点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构建“城在田中”的城乡形态;在“两带生态及旅游发展区”的山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在“提升型发展区”的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和农业服务业,构建“园在城中”的城乡形态;在市域东部“扩展型发展区”的丘区重点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构建“城田相融”的城乡形态。(三)现代农业区域合作布局。依托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区建设,深
10、化成渝两市和我市与德阳、绵阳、资阳、遂宁、眉山、乐山、雅安、阿坝等市(州)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我市经济、科技、金融、市场等区域优势,大力发展良种繁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科研开发、农产品交易等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发展区和西部农产品加工、物流、交易和科技转化中心。(四)新农村布局。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性,风貌多样性,环境相融性,设施共享性”的四性原则和成都市小城镇规划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要求,我市新农村发展的主线是构建布局合理的城乡体系结构,以城市群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延伸城市功能,带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四、
11、加快农业生态本底和基本功能建设(一)加强基本农田保护。1.坚守基本农田红线。按照国家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坚持农地农用,守住底线,不踩“红线”,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节约、集约利用好每一寸土地,确保基本农田保有率在 100%以上。2.加快标准化良田建设。加快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完善水、土、田、路、林等配套设施。结合国家新增 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和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系统实施骨干水利、田间、粮食科研及耕种收技术等重点工程,大幅提高高标准良田覆盖率。3.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实现耕地质量动态管理。结合农村土地
12、综合整治项目,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中低产田土质改造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图略)(二)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1.构建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按照我市国土绿化“山丘建基地,平原植林网,城区增绿量”的总体要求,在山丘区发挥森林多重效益,推进森林生态和林业产业均衡发展;在平原区强化生态用地保护,建设绿色家园和林荫走廊;在主城区增加城市绿化总量,提升城市绿化质量。积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生态发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8%。2.构筑“两山环抱”生态屏障。在龙门山生态保护带、龙泉山生态保育带和长秋山生态保育带重点
13、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龙门山脉生态植被修复工程、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实现资源增长,维护生态安全。加大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全覆盖。全市森林蓄积达到 2910 万立方米。3.推进城乡绿化和绿带建设。在主城区实施绿地品质提升工程、生态走廊工程和公园绿地新建工程,开展森林社区创建试点和街旁游园绿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在“198”区域强化城乡绿化和生态景观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产业,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图略)(三)加快全域水利建设。1.建立全域成都水利体系。加快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形成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合理配
14、置格局。着力发展民生水利,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推进水利科学发展机制创新,基本建立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利综合保障体系,率先在全省建成全域灌溉的示范区。2.提升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保障水平。加快实施水利建设“四大提升工程”:继续实施山丘区抗旱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塘堰蓄水能力,保障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水源;继续实施县域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以管网延伸为主,实现对镇(乡)场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平原浅丘区村组满覆盖,在深丘区因地制宜建设小型供水设施,解决好山丘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实施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提升工程,提高水源保障和渠道输配水能力,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15、,增强全域灌溉能力;实施堤防建设提升工程,增强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市域内江河应对重、特大洪水能力,提高优先发展重点镇、工业集中发展区防洪保障能力。3.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提高到 43.2%。建立科学利用和开发水资源机制,形成开发和保护并重、人水和谐、突出生态的新型水资源利用局面。探索水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和收费改革,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4.加强自然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积极应对极端自然气候,建立城乡一体的旱涝、泥石流、山体滑坡自然灾害防控预警工程及技术系统,构建气象、水利、农业、林业、国土、防震减灾等部门信息共享、工作联动的自然灾
16、害防控组织系统。(图略)五、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一)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1.加快构建农业创新平台。加快农业创新中心、科技中心和农业企业总部基地建设,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涉农机构在我市建设总部基地及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推进农业科研、管理、服务、经营制度和经营模式创新。力争建成 30 个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0 个农业专家大院,将我市打造为高端农业的研发中心、展示中心和推广应用中心。2.深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延伸网点和分支机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农村动产和不动产
17、有效担保物范围。全面推进农业担保、农业保险和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融资机制。完善银政企农业合作平台,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探索建立有效的涉农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3.完善新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在完善以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为主的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基础上,推进以技术服务、劳务服务、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
18、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4.加快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宣传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独特优势,使社会投资者和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认识成都、了解成都。加强载体建设,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投资指南,策划和包装一批精品项目,引导企业和人才参与成都现代农业基地、孵化园和创业园建设。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各类农业人才在我市投资创业。完善配套制度,建立农业人才引进、技术培训、项目建设及社会保障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图略)(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1.加快发展设施农业。鼓励发展智能温室、标准和简易大棚等农业设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基地)建设滴灌、喷灌等配套设施;加快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和技术的研发、引
19、进和推广。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大农业机械的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产业,支持新都区加快建设四川农机产业园。力争建成设施农业核心示范园 7 个、万亩以上规模的设施农业示范片 10 个和工厂化种子种苗繁育中心 7 个。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 60万亩以上。2.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进养殖方式转变,推广“原种场育种场扩繁场”三级生猪良繁体系,加强成华猪、成都麻羊、金堂黑山羊等地方品种的保护和开发,加快新建标准化规模生猪、家禽养殖小区,配套完善现有养殖小区防疫、卫生、粪污处理等综合设施,大力推行生物发酵床技术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实现生猪存栏量 400 万头以上,年出
20、栏量 1000 万头以上;家禽年存栏量 4500 万只以上,年出栏量 1 亿只以上,肉类总产量 100 万吨以上。3.加快发展有机农业。发挥成都平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广有机农业技术,突出抓好土壤持续改良,加快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和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扶持有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实力的有机农业企业,完善从种子种苗到营销服务的有机农业产业链。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 40 万亩以上。4.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加快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互动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效益,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
21、游产品,促进传统农家乐旅游向现代乡村度假旅游转型升级,推进三次产业良性发展。力争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基地 100 个,创建全国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县 6 个、省级示范县 10 个、省级示范镇 20 个、旅游特色村 50 个、乡村旅游度假区 16 个,形成一三产业互动示范点 27 个,建成休闲农业示范线 11 条和城市休闲绿道 9 条。5.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抓好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水产、食用菌、粮油等产业优良品种的制种育苗和推广。建成工厂化制种育苗和良种繁育中心 21 个,建成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 5 万亩。6.加快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22、。重点发展以精制熟肉制品及副产物提取为主的畜禽精深加工;以干片、粉剂和精华素等为主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以方便食品和调味品等为主的蔬菜(含食用菌)精深加工;以茶叶衍生产品和茶叶副产物提取为主的茶叶精深加工;以冻鲜、熟制品和鱼子酱为主的水产品精深加工;以木本药材、木本油料和新型生态建材等为主的林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 50以上,产值突破 600 亿元。7.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突出抓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流通重点龙头企业培育。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就地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就近建设气调库,加快推进农产品物联网建设和冷链体系建设,加快发展以电子拍卖、电子交易、电子结算为主的农产品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农业 农村经济 发展 第十二 个五年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