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导”,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导”,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十几减 9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 周琳华 从教十几年来,我一直非常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大胆地将新的教育理念融注于实际教学中。在教学中,我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他们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我的课堂中,氛围融洽、民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对此,我颇有点儿自得。直到有一次区教师进修校的数学教研员来我校指导工作,听我上了一节课题为“十几减 9 ”的课。自那节课后,我开始冷静下来,客观地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十几减 9 ”是小学一年级退位减法的起始课,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学习“十几减 9 ”的计
2、算方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种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基于这一理念,我采取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知道“十几减 9 ”的计算方法是多样的,并在多种方法中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而我作为教师则重在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于是有了下面的教学片断: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能干!” 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现例题: 12 9 或 15 9 ,教师揭题并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的桌上已经有你们解决问题需要的用具,现在你们就可以用你们的方法来算一算 12 9 的差是多少,
3、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你的方法,你是怎么想的。 生 1 :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一个一个地数, 1 、 2 、 3 9 拿走 9 个, 1 、 2 、 3 ,剩下了 3 个风车,所以 12 9 3 。 生 2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10 根,另一部分摆 2 根。先从 10 小棒里拿走 9 根,剩下的 1 根和 2 根合起来就是 3 根,所以 12 9 3 。 生 3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10 根,一部分摆 2 根,先拿走 2 根,再从 10 根里面拿走 7 根,剩下 3 根,所以 12
4、 9 3 。 生 4 :把 12 根小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摆 9 根,一部分摆 3 根,把 9 根拿走,剩下就是 3 根,所以 12 9 3 。 生 5 :想加法,算减法,因为 3 9 12 ,所以 12 9 3 。 生 6 :先用 12 减 10 ,得 2 ,多减了一个,要把多减的一个加回来,所以再用 1 2 3 ,所以 12 9 3 。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一边板书,一边把学生的话复述给全班小朋友听,并且反复用:“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真能干!”等语言组织交流,用“你怎么想的?”“为什么?”引导发言的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
5、 12 9 ,黑板上的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一种就可以用那种来进行计算。 课后,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不但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整堂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同组的教师也点头称赞,有位教师说:这堂课,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精神,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另一位教师说:这堂课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交流尤其充分,教师不仅舍得花时间让学生交流,而且还能充分肯定学生的合理算法,而且还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教学民主,使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得到了较实在的体现。一旁的教研员也肯定了这堂课的优点,同时还提出了一大串疑问:学生交流似乎很充分、很热闹,但在请学生发言时,却又出现了学
6、生与教师一对一的局面,似乎这个学生只是和老师在交流,教师倒是理解了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不是学生之间也相互都听懂了呢?这节课“自主尝试小组交流全班反馈”的教学形式是有了,但实质呢?学生的各种算法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想出的方法很多,要不要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另外,有些学生的发言在重复别人已说过的内容,还自认为想到了新的算法,说出来却是已交流过的,是学生不注意倾听吗?我愣住了,教研员的意思是指我注意了教学形式的表面,而忽略了实在的东西,甚至未加考虑,也就是说学生的交流没有实效。我有些不服气,为了验证教研员的问话,我对班上的学生进行了访谈和教学效果检测,结果出
7、乎意料:多半学生只知道自己的方法,对其他同学的算法不怎么明白,有的学生由于受老师的夸奖,选择了自己的算法进行计算,而未把别人的好方法接受。另有一小半的学生掌握了两种或三种算法。最让我受不了的是个别学生仍然在借助扳手指计算。这些问题令我汗颜,看来这堂课的确是形式上的热闹,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也就是说交流在形式上是发生了,而学生的理解并未有实质性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充分交流的目的是什么?”“交流中教师该做些什么?”教研员的话不时地在我脑海中回荡。看来,我应该好好静下心来,客观地反思一下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了。 我又重新翻开了数学课程标准,一段话跃入我的眼帘:“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
8、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我的目光停留在“引导”二字上面,同时,头脑中上课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我眼前,我仔细搜索我在学生交流时的“引导”,哦!我恍然大悟,这堂课学生没有实现有效交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引导”无方。当学生把多种算法探究出来的时候,我只是不停地重复“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真聪明!”等一些不能引导学生沟通的话;另外,在板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进行整理的暗示;在总结中没有意识到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优化的判断。我翻阅了大量的数学教育理论方面的资料,里面都有强调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相当关键,失去了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往往是虚假的主体性。我
9、明白了,我知道该怎样做了,正如叶澜教授说过的:“没有聚集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集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教学中,当学生探索出多种方法时,教师的作用应是引导学生对多种算法进行梳理,使学生了解多种算法,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同时,利用与同伴比较异同的办法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理解,并培养优化意识。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立即改进教学,在另一个班上了同样一节课。这节课中,我注意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我引导的语言有:“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与他的算法差不多的有吗?”“没有听懂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提自已的疑问?”“谁再
10、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为什么要把小棒分成 10 和 2 呢?”“你真行,你发现了自己的办法与同学的是一样的。”“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在我适时介入的适当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了解了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已知彼,智慧的火花在不断地闪现,碰撞。课后,我再次进行了访谈和检测,效果不言而喻,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同伴的算法,能掌握两种或三种算法,学生的交流有了实效。 “十几减 9 ”这课教学,让我感触颇深,首先最直接的是我知道了在学生的交流中教师应怎样适时介入引导,其次,我悟出这一做法不仅仅适用于计算部
11、分的教学,它还适用于整个数学学科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各个学科都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做法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我想告诫我的同行们,千万不能像我一样满足于现状,被一些形式上的蒸东西所迷惑,华而不实,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品读各类教育教学理论,绝不能停留在对新课程理念的泛泛理解上,在教学新方法上不仅要掌握形式,更要注重实效和本质。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教后才知不足,毛主席曾说:“从实践到理论,还要从理论到实践。”要想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必须要使我们的教学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这一过程,我想,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负责,更重要的是对我
12、们的教育对象学生负责,对国家负责。 浅谈高中数学应用问题的教学 甘肃渭源二中 郭世峰 摘要: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中学数学教学的迫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新教材在每章开头的序言,问题引入,例、习题,“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中都编排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应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 课程 应用意识 实践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掌握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准确而灵活地运用数学语言研究和表述问题,是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迫
13、切要求,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应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加大应用问题的教学力度。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中的应用问题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新教材对此做了大的调整,增加了具有广泛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内容,重视数学知识的运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贯穿在教材的各个方面。 1 、每一章的序言,都编排了一个现实中的应用问题,引入该章的知识内容,以突出知识的实际背景。如在第三章数列以趣味话题:“国王对国际象棋棋盘
14、发明者奖励的麦粒数 ”的计算作为章头序言,激发学习欲望,增加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在教材的编排上,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陈述问题,又附以插图增强直观形象性、趣味性。 2 、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以实际例子引入课题 高中数学的十章内容中,分别就概念引入、实例说明、数学表示等方面有三十一处都恰当的运用了实际问题和具体情景。如用“不同重量信件的邮资问题”表示分段函数,用功和位移的关系引入向量数量积的概念等。实例引入增强了问题的实际背景,为顺利解决问题作了铺垫。 3 、例题中的应用问题 例题中安排应用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而且通过范例讲解,使学生掌握
15、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思想和方法。新教材的十章内容中共有 41 个例题是涉及数学应用的,占例题总数的 14.6% ,它们都非常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学知识,难易适中,示范性强。 4 、练习、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应用问题的分量 为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练习题,习题,复习题中增加了大量的应用问题,其中练习题有 45 题,占总数的 12.4% ;习题有 105 题,占总数的 18.15% ;复习题有 50 题,占总数的 14.91% 。分别涉及增长率、行程问题、物理、化学、生物问题,储蓄等各个方面,量大面宽,情景新颖,融知识性,趣味性,自主实践性于一体。 5 、阅
16、读材料 问题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扩大学生阅读面的阅读材料,新教材中共安排了 15 个,其中: ( 1 )历史故事方面的,如第二章函数的“对数和指数发展简史”,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人们早期是怎么样测量地球的半径的?” ( 2 )介绍数学应用方面,如第八章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第十章抽签有先后,对各人公平吗?。 ( 3 )扩充知识方面,有第五章平面向量中的“向量的三种类型”等。 6 、新增了“实习作业”和“研究性课题”。 为了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活动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新教材安排了三次实习作业,一是 “函数关系的实习作业”,
17、让学生调查研究附近商店、工厂、学校潜在的函数问题;二是利用“平面向量”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距离、方向问题。三是“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 研究性课题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分别在第三、五、七、九章中安排了四个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让学生动手操作,选择优化方案、归纳概括,恰当建模,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二、高中数学应用题问题的教学实践 高中学生年龄一般在 15 17 周岁,他们认识过程的各种心理成份虽已接近成人的水平,但智力活动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其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
18、化。能够逐步的摆脱具体形象和直接经验的限制,借助于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活动,开始在教师帮助下独立地搜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进行应用问题的教学。 1 、重视基本方法和基本解题思想的渗透与训练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步骤和建模过程,建模思想。 教学应用题的常规思路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转化 - 数学问题 解决数学问题 回答实际问题。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 1 )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非数学情景的多样性,往往需要在陌生的
19、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抽象转化成数学问题,分清条件和结论,理顺数量关系。为此,引导学生从粗读到细研,冷静、慎密的阅读题目,明确问题中所含的量及相关量的数学关系。对学生生疏情景、名词、概念作必要的解释和提示,以帮助学生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 2 )建模:明白题意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 3 )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 4 )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导” 要适时介入交流之中 “十几减 ”的教学案例与反思 适时 介入 交流 之中 十几减 教学 案例 反思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