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知识点背诵整理34910.pdf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知识点背诵整理3491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知识点背诵整理34910.pdf(13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知识点背诵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 孟子 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
2、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 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社会属性: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心理
3、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中国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 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西方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古埃及,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古希腊,斯巴达重军事、产勇士,雅典重文学、产女神。中世纪:教会学校传七艺;骑士学校教七技。古代学校教育
4、的基本特征: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等级性。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简答:古代教育的特点【劳教分离有阶级】(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4)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简答(已考):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能为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社会上有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教育学的活动。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有了明显的分工,
5、出现了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3、社会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需要专门的学校教育进行传递。4、文字的产生,使人类文化有了书面记载,促进了学校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特点:课程内容上注入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引进新的教学方法;扩大了受教育权,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口号(德国);班级授课制取代个别教学制。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权 为劳动人民所有,注重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小学”是学龄儿童(6-12 岁)接受初等教育所设的学校。简答:教育的主要功能:具有促进个体适应和成长的功能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具有选择功能 简答:我国
6、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基本精神)。(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简答: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其次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因为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对象,所以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另外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简述近现代教育的变化和表现。记忆技
7、巧:公历十一/公义世法(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简答: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记忆技巧:全民多献身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简答(已考):小学教育的特殊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概念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特点:对教育的认知活动主要停留在经营和习俗的水平
8、。教育学著作多属论文形式,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形成完整的体系。教育学思维与论述的方式以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等方式为主。学记:乐正克,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循序渐进。论语:孔子,东方启发法第一人。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循循善诱。产婆术:苏格拉底,西方启发法第一人。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理想国: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倡和谐全面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论演说家的
9、教育(雄辩术原理):昆体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三、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学原则: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教学制度:班级授课制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传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四阶段教学”理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杜威:实
10、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 新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卢梭:爱弥儿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斯宾塞:教育论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提出教育预备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制定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把课程用于教育学科的专门术语。佩斯泰洛奇:慈爱的儿童之父,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四、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核心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
11、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五条教学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活的教育学”,提倡全面和谐教育思想。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简答: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记忆技巧:内人解手龟速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
12、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简答: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记忆技巧:劳技课(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简答: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 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简答: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
1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养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简答(已考):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简答: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分为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
14、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记忆技巧:数值截留(1)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2)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3)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4)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简述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记忆技巧:数值截留(1)控制人口的数量;(2)提高人口的质量;(3)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第四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概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学校在国家对教育者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
15、才培育的具体要求。地位: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简答:教育目的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3、教师的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简答(已考):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
16、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二、确立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 宗教本位论:培养宗教所需的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社会本位论: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个人本位论: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罗斯福、卢梭、福禄贝尔、佩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简答(已考):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
17、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简答(已考):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简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是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核心作用,起着保证方向的作用。2、智育主要是传授系统的文
18、化科学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3、体育是增强学生体质,发展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的教育。体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身体保障。4、美育是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培养他们感受美、鉴 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动力。5、劳动技术教育是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养成劳动的观点和劳动的习惯。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手段。综合以上四育的作用。简答: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简答:美育对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
19、发展的意义。(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简答:美育的任务。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第五节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 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地位。简答: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原始社会教育,是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
20、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形成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2、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简答: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简答:当前学制改革的内容【记忆、中职、高内、人身】(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稳步发
21、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道路;(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二、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简答(已考):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自上而下:大学-中学,为资产阶级服务;从下而上:小学-职业学校,为劳苦大众服务。两个平行的系列,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不平等的学制。2、单轨制
22、:美国,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体现教育公平。3、分支制:前苏联、中国,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三、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 壬寅学制:清政府(1902),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没有施行。癸卯学制:清政府(1904),承袭了日本的学制,中国实施的第一 个近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南京临时政府(1912),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北洋军阀统治(1922),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六三三学制。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 概念:指学生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斯宾塞把
23、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课程的类型:固有属性不同:学科课程:知识逻辑体系,将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经验课程(活动课程):兴趣和需要出发,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组织方式不同: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综合课程:打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的一门学科。实施要求不同:必修课程:必学的公共课程,培养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培养学生的个性。开发主体不同:国家课程:通过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确保 所有国民的共同基本素质。地方课程:对该地课程实施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
24、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呈现形式不同:显性课程(公开课程)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PS: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划分:理想的课程(应该开设)、正式课程(规定课程)、领悟的课程(教师备课)、运作的课程(课堂实施)、经验的课程(学生体验)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主张以学科为中心,通过分科教学,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克伯屈,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必须和个人特 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学科界限。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 题来组织课程。课程组织原则:连续性、顺
25、序性、整合性 简答: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简答:学科中心课程论 主要观点包括:(1)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2)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3)以学科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目标。(4)知识是课程的核心。(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问答题,简答题简述社会中心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主张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代表人物有社会改造主义代表布拉梅尔德,批判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学教师 资格证 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考试 知识点 背诵 整理 349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