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论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经济适用房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经济适用房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摘要:通过对我国经济适用房供求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决定和影响商品房市场价格因素的探讨,说明经济适用房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由此提出稳定我国商品房价格的合理建议和对策。本文所论及的商品房市场是不包括保障性住房在内的住房市场。关键词:经济适用房 商品房价格 供求关系 宏观调控 一 经济适用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是我国进行房改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由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是适合于中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1998年,国务院发出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该通知一方面决定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2、”,另一方面决定建立“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高收入者购买或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最低收入者租用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见图1-1)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的住房保障制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经济适用房后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与市场价的商品房还不相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总的来说还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价的商品房解决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国确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和国民收入分配状况的住房供应体系,即:对不同收入对象,确定不同的供应方式,对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供应
3、经济适用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由政府扶持, 具有经济性、适用性和社会保障性质的微利商品房。它具有一般商品房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谓具有一般商品房的共性,主要是指: 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也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以销定产; 经济适用住房不同于以往的“安居工程房”, 是具有微利的商品房, 其销售也得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实现;经济适用住房的投资资本循环与周转也要经历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环节,同时要取得金融业的信贷支持,开发模式同样采用招、投标方式。经济适用住房与一般商品房不同之处, 即自身的特殊性主要反映在:(1) 享受政府的扶持政策, 具有政府行为。如建设用地
4、通过行政划拨,免收土地出让金, 大部分税费减免, 享受较低息优惠贷款等。(2) 房价受政府政策的约束和限制, 售价实行政府指导价, 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的成本包括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 、管理费、贷款利息、税金和开发商利润八项因素。按此项因素综合确定的售价比同类同区位的商品房低约15 -20 % ,主要是免交土地出让金所致。(3)经济适用住房一般多选择城市边缘或近郊区的土地进行开发建设, 综合区位条件不如一般的商品房好。如北京首批确定的19 个经济适用房小区, 除2 个位于三环路边上, 其余17 个
5、均处在四环路以外地区。(4)实行微利开发建设原则, 开发商利润控制在3 %以下。(5) 经济适用住房为不完全产权商品房,其再转让受到限制。五年之后必须补交清土地出让金和有关税费, 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 二 经济适用房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正是由于经济适用房的政策目标是为城镇的中低收入家庭出售低价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它的特殊性,使得它对城镇广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需求量巨大。中央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支持和要求各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增加供给量。由此看来,根据供给需求理论,作为房地产市场组成部分的经济适用房市场的利好政策似乎理所当然地会减少市场对商品房的有效需求,从而导致商品房价格的
6、下降。(见图1-2) 图1-2经济适用房建设后的市场均衡模型可从现实数据得出的结论却恰恰相反,经济适用房政策推出后,商品房的价格不降反升,特别是2004年之后商品房价格飞涨,而且呈现价格长期总体上升趋势,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商品房的平均价格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新高点。最新数据显示,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连续7个月上涨,2009年12月份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8%,涨幅比上个月扩大2.1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同比上涨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新华网) 1.经济适用房政策对商品房价格影响有限图1-2通过对商品住宅市场的供求均衡分析得出经济适用房政策增加住房供给
7、,从而降低商品房价格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它将经济适用房与商品房的供求量简单相加,而且笼统的将两者组合成商品住宅市场,据此分析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而没有考虑到经济适用房的特殊性导致其供给和需求群体与商品房市场的差异,以及影响商品房市场价格的其他因素,最终得出不正确的结论。经济适用房主要是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低价的保障性住房,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扶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住房的供需矛盾。但由于其特殊性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利益矛盾,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并没有得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长足快速的增加,同时多种因素制约着需求的真正实现。(1) 国家对经济适用房的投入有限(见表1)。尽管我国许多地
8、方出现了排队购买或抢购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但我国在此领域的投入仍然十分有限,经济适用房的供给还相当短缺。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总投资2003年约为600亿元,占当年房地产总投资的6,而2004年这一比例却低于5,同时2005年l10月期间,全国经济适用住房投资的比例更比上年下降了111。1彭开丽,李洪波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解析商业时代,2006,(21):13但从1998年到2003年政府累计下达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投资计划为lO47亿平方米(相当于同期全国城镇实际新建住宅建筑面积的32),而实际建成的却只有约477亿平方米,计划执行率为455。这种状况不仅不能适应中央政
9、府关于发展经济适用房的要求,而且也与地方政府的巨额土地收入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土地出让收入2005年约为5500亿元,但全国累计用于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资金却只有474亿元。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到2007年中国的经济适用房投资额总体有所增长,但有些年份却呈现负增长,并且增长速度相比同期的住宅和别墅、高档公寓低很多。表1:按用途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单位:万元年 份本年完成投 资 额住 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 房其 他地 区#别 墅、#经济适用高档公寓 房 屋1997317837021539380515629551854959388981942584528241626199836
10、142292208156471818526270852343379564758297623039219994103202426384794178623343702113385973484334964179082000498405293311983927001425424365297851157999277942252200163441107421667603699241599646430794707553018106418592002779092235227756051696325890445381001893361071248553820031015380096776686163298726
11、21983350833721302347315664303200413158251688369532107364866063880652196317237192194538292005159092471108609322104940595191806763068120395282224571852006194229174136384071144499966968397928056423538810250257292007252888373180054184180712308209260103504092785649434627286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保障性住房完成的的投资只有300多亿元
12、,完成率只有3.6%。经济适用房供给量的减少将导致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退出经济适用房市场,这使得经济适用房政策对商品房价格的影响更加有限。(2) 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的利润低,开发商承建的激励不足,部分开发商建设的经济适用房质量存在问题,不符合规定的居住标准。经济适用房的微利开发原则,开发商的利润被控制在3%以内,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这是导致供给量没有得到稳步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其特殊性决定的,经济适用房必须比同条件的商品房价格低,才能与中低收入者的支付能力相适应,因此执行的是政府指导性定价政策。(3) 经济适用房面积失控,建设超标准,土地资源浪费,导致其价格攀升,偏离经
13、济适用房的政策目标。2004年5月建设部制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强调经济适用房户型不能超过80平米,但在实际售卖过程中,经济适用房户型大多定在100-120平米左右,而且也常会出现180平方米甚至230平方米的“豪宅”。1经济适用房的逻辑错误http:newssoufuncom,2005年lO月13日而各地方政府根据国家颁布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也制定了各自的开发建设标准。从全国经济适用房实际建设的情况来看,建设标准偏高、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较为普遍。一份在2006年I-6月期间所进行的调查揭示,在被调查的对象中,40个重点城市上市预售的套均建筑面积为115平方米,有15个城市套均建筑面积高于1
14、20平方米。2建设部。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06年8月6日:4表2:2005年我国城镇居民经济适用住房房价与家庭收入比稳定房地产价格的对策和建议收入等级人均年收入(元)家庭平均人口(人)家庭年收入(元)经济适用房房价与收入之比(7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房价与收入之比(90平方米)最低收入户(10) 337768 334 112811027:12527:1低收入户(10) 520212 322 16751692:11702:l中等偏下收入户(20) 717705 310 22249521:11281:1中等收入户(20)988696 295 29167397:1 9
15、78:l中等偏上收入户(20) 1359666279 37935305:l 752:I高收入户(10) 1868774 268 50083231:1509:1最高收入户(10)3123732264 82467140:1346:1全国平均1132077296 33509346:1851:l(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中等偏下收入户、低收入户、最低收入户的收入,经济适用房的价格明显偏高。一般来说,经济适用房房价与中低收入家庭的年收入之比在4:1较为合理,比例过高导致购买力不足影响着需求的实现。(4) 经适房配套设施不健全位置偏远,导致形成边缘化和贫困化的经适房社区
16、,减少有效需求。在我国由于价格的限制,一般选在城市边缘进行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其综合区位、交通和社区设施配套当然比不上一般的商品房更何况中高档商品房。但经济适用房需求家庭同样希望经济适用房的区位和居住条件满足工作、生活便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不协调会导致一部分供需缺口的存在。(5) 我国经济适用房分配不公平。在国际住房政策的研究中,有专家坦言,在住房政策领域,公房销售是少数几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问题之一,这一现象在中国的经济适用房问题上也十分明显。2005年进行的一次调查中,80的受访者认为政府经济适用房政策未能达到其保障低收入家庭的目的,是由于“真正低收入者还是买不起”和“购买审查不严”等原
17、因。3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研究课题组经济适用房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中国投资,2005,(12):17为什么会出现如此问题呢,主要是政府监管不力,政府“缺位现象突出,经济适用房作为准公共产品,分配权应主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各地政府却主要委托开发商进行销售,使这一准公共产品的分配权成为开发商的特权,诱发政企间的交易。除以上分析的这些因素外,还有诸多其他因素导致我国经济适用房的供给的增长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加,同时有效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不到实现。可以说,经济适用房的消费群体和商品房的消费需求来源是基本上是不同的。经济适用房的消费群体是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而且供给有限;商品房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城市有实际购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 适用 政策 房地产价格 影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