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_薛长生.pdf
《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_薛长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利用3S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_薛长生.pdf(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综合利用35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研究薛长生,盛乐山2(,武汉 大学湖北武汉430079)(2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浙江杭州 3 100 03)【摘要研究目的:探索一条快速、准确查明土地后备资源的位置、数量、质量等信息的技术方法。研究方法:R S、GI S与G PS技术相结合,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人机交互解译相结合以及内业处理与外业核查相结合等方法。研究结果:利用遥感技术(R S)可以有预见性地发现土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玲)可以精确定位土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CI S)作为一个空间数据库平台,管理着大量的土地后备资源信息,并
2、利用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和评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研究结论:实验证明利用35技术辅助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方法是快捷和高效的。关键词土地规划影像数据库3 s技术样本知识库近1 0年来,通过加强土地管理,浙江省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耕地锐减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由于浙江省人口基数大,增长压力大,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加剧,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阻碍浙江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计:19%年底浙江省人均耕地 只有0.7 2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1 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3.7 5的1/5;更为严重的是浙江省有 4 6个县级单位低于人均占有耕地的最低界限0.8亩,占全省县级单位的
3、5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开发,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相对贫乏,而农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建设用地复垦是增加耕地面积的有65效手段和根本途径。因此快速、及时、准确地查明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的位置、数量、质量等情况,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已成为当前非常迫切的一项任务。田凤山部长在20 01年全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人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以信息化带动调查评价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传统工作方式的变革。”因此,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调查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工作将充分利用遥感技术(R 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C玲)、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 S)等高新技术,加速
4、形成以数据流为主线的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体系,全面提高浙江省调查评价和规划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工作任务本项目利用R S技术(从众多土地利用信息中自动提取土地后备资源信息)、GP S技术(快速获取土地后备资源的位置信息)、GI S技术(建立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库)以及“3 s”集成技术(如GP S-心I S数据传输技术,基于GI S支持下的遥感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等),辅以地面调查,查明浙江省土地后备资源,特别是耕地后备资源的位置、数量、质量等,分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包括农田整理潜力、未利用地开垦潜力、建设用地复垦潜力等)和投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确定重点区域、重点工程和项目,提出实施步骤和
5、保障措施,建立省、市、县(市、区)三级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库,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实行定位、定量、定时管理。研究方法2.1多时相、多源遥感数据相结合由于不同传感器接受的数据地面分辨率与光谱分辨率多有不同,新复合的影像使它们的优点互相补充,取长补短,提高地面分辨率或提高光谱分辨率,产生一幅高质量的影像,用于进一步的计算机定量分析或目视解译分析。本项目选择前后两时相的高几何分辨率66(1 0米)的法国SP口r一4H Rv全色波段数据和高光谱分辨率(3 0米)的美国La nd sa t一71孔1多光谱数据为主要数据源。2.2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遥感信息是地球表面地物光
6、谱特性的综合反映,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开放性,土地覆盖信息是多维的、无限的,而通过信息传输后的遥感数据却是简化的二维信息,因此土地覆盖遥感信息在进行地学空间分析和反演过程中具有模糊性和多解性的特点,尤其广泛存在着同质异谱,同谱异质现象和混和象元等问题。当前的计算机数字遥感影像自动化处理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完全满足自动解译的要求,采用计算机自动化处理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2.3内业处理与外业核查相结合对遥感信息进行内业处理后,还必须进行外业核查,对内业提取的土地后备资源图斑实地检核,同时结合当地土地管理专业人员的经验知识,建立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
7、,技术人员在外业核查后对所提取的信息再经过一次人机交互式后处理,从而保证遥感内业解译的精度。2.4R S、GI S与GPS技术相结合由于遥感影像在光谱上的变异仅仅反映了土地覆盖的变化,还不能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这就需要运用遥感(R S)与地理信息系统(GI S)的集成处理技术,把单纯基于遥感数据的分析处理发展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或空间数据库支持下的遥感数据分析处理系统。遥感手段对区域扩张性或退缩性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后反应比较明显,而对于小面积的或突然发生的显著性变化,卫星影像上反映不出来,这就需要通过GPS技术来完成土地后备资源图斑的定位工作,从而对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库进行更新。3技术路线
8、本项目确定技术路线是: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提高地物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识别能力,以数字化的栅格地形图为基础,对影像进行绝对校正与配准,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提高地物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识别能力,将融合后的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套合分析光谱特征,建立地类光谱样本知识库,利用计算机自动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对自 动分析中特征不明显的图斑,进行人机交互的目视解译分析,经专业技术人员外业核查,并辅以GPS测量技术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等,进行人机交互式后处理,确定土地后备资源的类型、位置、范围等,建立土地后备资源储备库,为下一步土地 开发整理规划服务。技术流程图见图1。3.1影像校正、配准与镶嵌本项目所用到的IM
9、和SP口1,一4卫星原始数据只经过几何和辐射粗校正,各类专题图件在扫描数字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畸变,为了进行数据融合、提取信息以及对多源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必须对各种图像进行校正配准,建立具有统一地理坐标,互相配准的基础图像库。几何校正中误差控制在1一 1.5个象元,校正后的图面中误差控制在0.5一1毫米之间;影像配准中误差平原地区严格控制在0.5个象元之内,山区放宽到1个象元。当一景影像不能覆盖整个监测区时,尽量选取时相接近的卫星影像根据同名地物点进行镶嵌。因此遥感影像校正、配准和镶嵌是一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是遥感数据分析应用的基础。3.2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的 融合融合影像的色调特征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利用 技术 辅助 开展 土地 开发 整理 规划 研究 长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