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 填报时间:2012-08-21 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文号:成府发201231号签发单位:市政府办公厅 签发时间:2012-08-01生效时间:2012-08-01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2年8月1日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十二五”规划为深入推进“十二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于经济社会的引领、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和谐、智慧成都,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
2、化发展战略和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简要回顾(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基本情况。“十一五”时期,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通信枢纽,积极推进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迈上了一个崭新台阶。1.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西部通信枢纽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信传输能力全面提升。全市拥有向省外辐射的光缆通达方向8个,干线出省光缆达到22条,城域网传输总带宽提升至3200Gbps(吉比特/秒),出口带宽扩展到600Gbps,建成并开通
3、1Gbps带宽的国际直达专用数据电路,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实现本地网络的网际交换和资源的同城互访。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加强,成都云计算平台形成每秒140万亿次的计算和服务能力,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批海量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相继投入运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主城区、近远郊区(市)县城区和全市主要景区,无线局域网逐步覆盖高校、机场、车站、部分餐饮等场所,无线城市应用基础条件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820万门,全市取消固定电话营业区间通话费,成都、资阳、眉山电话网实现共用028区号。家庭宽带普及率41.4%,固定宽带用户带宽达到2Mbps(兆比特/秒)以上,全市所有行
4、政村实现无线通信网全覆盖。移动电话用户拥有率超过120%,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9.99%,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9.91%。2.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十一五”时期,我市深入推进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普及和深化。“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信息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全面展开,制造业信息化单项应用基本普及、集成应用开始融入大中型企业的生产管理过程。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有力推动了商贸、物流、旅游、金融等传统服务业提档升级。201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近1000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2%,银行卡消费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
5、中心(站)覆盖所有行政村,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社会信息化全面展开,智能交通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城管覆盖大部分区(市)县,城市视频图像监控系统覆盖城区街道和主要交通路口,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实现基本普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启动建设,医保信息系统与全市社保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实现联网结算,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信息体系基本形成,综合救助信息系统覆盖城乡街道、社区和自然村,促进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国家电子政务试点城市创建工作成效明显,以政务公开、办事服务、互动交流为核心的政府门户网站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建成政务服务中心和网上政务大厅,建成医疗社保、劳动
6、就业、综合救助、数字城管、应急指挥、综合治税、社会信用、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食品安全溯源等一批跨部门、跨领域的应用系统和“金盾”、“金信”、“金土”等“金”字工程,有力推动了我市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3.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速。“十一五”时期,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网络通信、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等领域继续在全国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光电显示、计算机及终端制造、物联网、消费电子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10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80亿元,其中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1002亿元,
7、出口6.04亿美元,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占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比重超过50%。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4.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一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提升。先后发布了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082017年)、成都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等规划;制订了电子政务数据资源规范、接口规范等地方性标准;初步形成基础教育、实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等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国(成都)国际软件合作
8、洽谈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国内软件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活动之一。(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信息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应用发展需要,网络宽带带宽、宽带普及率、数据存储能力等都亟待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不足,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全方位、多层次和跨领域的融合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带动作用还未充分体现。三是数字鸿沟依然存在,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农村地区在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与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
9、。四是电子信息产业中本土企业研发创新能力不足,品牌战略意识缺乏,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保障和切实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深入推进信息化与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融合互动发展,以建设智慧成都为主线,以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持续的创新能力和强大的信息化人才资源为支撑,着力打造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协同高效的电子政务、智能驱动的城市运行、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和谐包容的智慧生活,早日建成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
10、地、全国智能城市示范区、国际重要的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为我市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信息化支撑。(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跨越式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增长、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快速成长,成为全国一流、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信息化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应用不断深化,智能的城市、智慧的生活初步实现,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国内一流、西部第一。三、发展重点(一)建设
11、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1.发展目标。基本建成满足需求、广泛覆盖、三网融合、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服务水平、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15年,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达到20Gbps;干线传输总带宽超过10Tbps,城域网出省带宽超过2Tbps;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80%;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互联网接入能力明显提升,城市用户达到20Mbps以上、农村用户达到8Mbps以上、商业楼宇用户基本达到1000Mbps;建成国内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和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存储和灾备能力达到1000PB;建成国内一流的云计算服务基地,形成1000万亿次/秒
12、的数据计算能力;无线电事业六大体系基本建立,无线电事业发展水平达到全国一流、西部第一。 2.主要任务。将信息基础设施纳入城市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最大限度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息通信管线、无线通信基站、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设施的共享利用。大力实施宽带战略,加快建设光网城市,构建覆盖城乡的宽带网络,大幅提高网络承载能力和宽带接入水平。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扩展成都到省外的直达光缆干线和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扩大城域网出口带宽,加强成都互联网同城直联中心建设,争取国家在成都部署国家级互联网交换中心。积极参与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IPv6(下一代
13、IP协议)网络建设和应用。加快3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全域覆盖,WLAN(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和以LTE为代表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规模部署及商用,推进宽带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动“三网融合”,探索建立适合成都实际的“三网融合”发展模式,推进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和广电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及双向化改造,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逐步实现网络、终端和业务全面融合。推动传统信息基础设施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建设新型绿色云计算基础设施,按1+N模式(一个云计算平台支撑多个应用系统)构建虚拟化、分布式和异构管理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进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云计算行
14、业应用。加快数据存储和灾备中心建设应用,促进数据资源集中存储、数据灾备基础设施区域化聚集,打造国家级第三方数据灾备基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强化信息安全检查,增强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建设信息安全监测服务平台,增强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建立无线电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应用推广、行政管理、产业与研发、人才培养六大体系,科学规划利用频率资源,进一步规范无线电台(站)管理。 3.重点工程。(1)“宽带成都”工程。大力推进“光网城市”建设,制定和完善配套措施,加快宽带网络的光纤化升级,新建住宅小区和楼宇按光纤入户建设,已建住
15、宅小区和楼宇加快光纤入户改造,实现城区家庭、企业和政府用户光网全覆盖以及农村光纤进村,构建起以光纤为主的宽带网络体系。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以第三代移动通信和LTE为主、无线局域网为补充,形成全域覆盖网络环境,打造有线和无线融合发展、安全快捷的高速宽带网络。(2)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推进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涵盖网络传输、信息处理、数据服务、系统安全的IT资源聚集区,增强信息汇聚与辐射能力,打造互联网产业集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3)云计算工程。完善云计算技术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及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推动通信网络、计算资源、数据中心和
16、存储灾备等传统信息服务向云计算模式转型。构建云计算应用体系,建设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等基础平台,推进云计算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能生活和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和促进云计算产业加快发展。(4)政务平台提升工程。以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为基础,以政务应用和互联互通为重点,完善电子政务内网、外网建设,构建上下互联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优化配置网络资源,形成高速、稳定、可靠的政务网络平台,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安全监管平台,推广数字身份认证应用,完善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保障基础网络及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扩展应急指挥调度无线通信网对重点区域、重点建筑的覆盖
17、。整合全市呼叫中心资源,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设互联互通、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无线电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无线电监测能力。(二)发展高端集聚的信息产业。 1.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快速发展,高端环节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形成结构优化、优势突出、高端集聚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中国软件名城和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市第一支柱产业。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0%;软件及信息服务
18、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200亿元,出口超过20亿美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企业达到5户,超50亿元企业达到10户,进入中国电子信息100强的成都本地企业达到3户以上;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5%以上,电子信息专利申请新增数量超过500个。 2.主要任务。以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外包、信息安全、嵌入式软件、航空航天电子、行业应用软件等为重点,优先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面向产业高端,力争在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面向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生物电子等领域,加强嵌入式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打造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推动信息服务
19、业向规模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不断培育和发展服务新模式和新业态。 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新媒体、机器人、电子商务、卫星通信等为重点,创新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着力突破传感器、智能信息处理等物联网瓶颈技术,大力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以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为重点,打造云计算产业链,优化云计算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集群。创新数字新媒体产品、经营模式和服务模式,打造数字新媒体交易市场,推动数字新媒体与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融合发展。以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网络与通信设备、应用电子、电子元器件等为重点
20、,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把握新一轮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着力提高产业转移承载能力,迅速做大做强新型显示器件和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产业。积极发展高端片式元件、集成无源元件、微波元件等高端基础元件,推进高精度低功耗智能化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的研发制造。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本地配套,提升产业竞争力。完善产业布局,加快产业载体建设。构建以成都中心城区及天府新区为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双核、特色驱动”的战略性空间格局。以核心区布局重点产业,辐射带动各区(市)县在现有功能发展区内发展特色电子信息产业。完善产业载体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园区和基地服务水平。着力培育大企业。重点
21、扶持自主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好、产品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推动其快速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一批中小企业实施调整、联合、并购和重组,实现聚集发展,着力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加速形成国内外知名的龙头企业。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支持其实现本土化,带动产业发展。瞄准国际市场,加大对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赢利能力。 3.重点工程。(1)重点产业提升工程。围绕信息安全、数字新媒体、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服务外包、新型显示器件、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卫星通信等重点产业,制定出台产业推进方案,着力提升产业能级,推动产业向高端集聚发展。以密码技
22、术、安全集成等为重点,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完善延伸自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品链,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集聚发展。以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学习、数字游戏动漫等为重点,积极发展自主原创和运营服务等数字新媒体产业高端。以安全、通信、智能卡、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做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为重点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以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等为重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显示部件及相关配套器件为重点,做大新型显示器件产业。以笔记本(含平板)电脑、高端服务器、大容量存储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
23、、智能手机、高清数字影视产品等为重点,发展计算机及智能终端制造。以基于北斗系统的民用终端研发与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卫星通信产业。推动成都电子信息出口基地建设,提升产业对外吸引力和竞争力。(2)物联网产业推进工程。以成都高新区为高端研发区、双流县为制造产业区,重点打造物联网成果孵化基地和产品制造基地。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RFID(射频识别)芯片,以及RFID读写器、网络相机、高清数字摄像、红外成像、音视频解码、卫星定位接收器、雷达、声纳装置等设备和终端的制造,加快构建较为完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建设物联网研发、应用和信息安全三大中心,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平台支撑。
24、(3)云计算产业培育工程。以培育云服务、基础软硬件设备生产和云终端产品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为重点,扶持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强实力和影响力的云计算领先企业,不断完善产业链和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和终端产品制造基地之一。(三)构建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 1.发展目标。信息化与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不断深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加快发展,初步建立起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100%的大中型企业实现数字化设计、数控化生产、数字化管理营销;90%以上的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1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都市 国民经济 社会 信息化 十二 规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