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基讲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FONT.pdf
《陈宗基讲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FONT.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宗基讲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FONT.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26 卷 第 6 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Vol.26 No.6 2007 年 6 月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ne,2007 收稿日期:收稿日期:20070115;修回日期:修回日期:20070509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孙 钧(1926),男,1949 年 5 月毕业于上海国立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资深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博士后。E-mail: 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岩石流变力学及
2、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孙 钧(同济大学 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92)摘要:摘要:讨论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近年来的若干进展,主要内容包括:对岩石工程流变学问题的综述性介绍、软岩和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的流变试验研究、流变模型辨识与参数估计、流变力学手段在收敛约束法及隧道结构设计优化中的应用、高地应力隧洞围岩非线性流变及其对洞室衬护的力学效应,以及岩石流变损伤与断裂研究。此外,还对土力学与土工流变方面的一些进展作了简要介绍,并就今后岩土工程流变研究的展望阐述了一点认识。关键词:关键词:岩石力学;流变特性;试验研究;黏弹塑性;非线性;隧洞围岩支护系统;流变损伤与断裂;土
3、体流变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0006915(2007)06108126 ROCK RHEOLOGICAL MECHANICS AND ITS ADVANCE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SUN Jun(Key Laboratory of Geotechnical and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The recent developm
4、ent in some aspects on the research of rock rheology and it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are discussed;the main contents are listed as follows: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of the rock engineering rheology problems,laboratory as well as in-situ study on the soft rock and rock mass of rich growth with jo
5、ints and fissures,identification of rheological models and their parameters estimation,applications of rheological mechanics to the convergence-confinemen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unnel structures,nonlinear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s in high e
6、arth stress region and its mechanical effect of tunnel lining-support,study on rock rheological damage and fracture mechanics.Besides,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heology problem in soil mechanics and soil engineering.Finally,several understandings on the research work are presented i
7、n prospect of the rheological mechanics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 the future.Key words:rock mechanics;rheological behavior;test study;viscous elastoplasticity;nonlinearity;lining support system for tunnel surrounding rocks;rheological damage and fracture;rheology in soft soils 1 引引 言言 陈宗基先生生前是中
8、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创始人和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他是我国岩土流变力学学科的先驱和奠基人,在岩土力学学科和工程应用领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陈宗基讲座陈宗基讲座 1082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年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在陈先生谢世 15 周年之际,发起创办这次“陈宗基学术讲座”,以缅怀先哲、激励后人,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作者追随陈先生之后,结合承担国家基金和各个五年计划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学习并致力于岩土流变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近 30 a。此次应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会邀约,不揣简陋,探讨一点这一子学科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试以综述与评价相结合的方
9、式阐述,以供广大同行切磋交流,共同提高。下文仅是作者们(见致谢栏)多年来在各该相关子学科领域所接触到的一些主要侧面,而未敢奢求涉猎岩石流变学诸多问题的全面;限于篇幅,只在文后另立一节,试对土力学与土工方面流变力学问题的若干方面也稍加阐介,而未容展开,是祈谅察并指教。2 对岩石工程流变学问题的综述性介绍对岩石工程流变学问题的综述性介绍 2.1 岩石流变的研究内容岩石流变的研究内容“流变”一词,源自于古希腊哲学家 Heractitus的理念,意即“万物皆流”。简而言之,所有的工程材料都具有一定的流变特性,岩土类材料也不例外。大量的现场量测和室内试验都表明,对于软弱岩石以及含有泥质充填物和夹层破碎带
10、的松散岩体,其流变属性则更为显著;即使是比较坚硬的岩体,如受多组节理或发育裂隙的切割,其剪切蠕变也会达到相当的量值。用学术语言概括地说,只要岩土介质受力后的应力水平值达到或超过该岩土材料的流变下限,将产生随时间而增长发展的流变变形。因此,在岩土工程建设中,就经常遇到岩体压、剪变形的历时增长变化情况,即为岩土体流变性态的具体反映。众所周知,岩石流变是指岩石矿物组构(骨架)随时间增长而不断调整重组,导致其应力、应变状态亦随时间而持续地增长变化。对岩石工程流变学的研究1,诸如在岩基、边坡和隧道与地下工程等有重要实用价值的领域,总的说来常包括有以下方面的研究内容:(1)蠕变:在常值应力持续作用下,岩体
11、变形随时间而持续增长发展的过程。(2)应力松弛:在常值应变水平条件下,岩体应力随时间而不断地有一定程度衰减变化的过程。(3)长期强度:岩体强度随时间而持续有限降低,并逐渐趋近于一个稳定收敛的低限定值。(4)弹性后效和滞后效应(黏滞效应):加荷时继瞬间发生的弹性变形之后,仍有部分后续的黏性变形呈历时增长;此外,在一定的应力水平持续作用下,在卸荷之后,这部分黏性变形虽属可恢复的,但其恢复过程却需要一定的滞后时间。以上部分的变形虽仍属于弹性变形范畴,但对在加荷过程中其变形随时间的逐渐增长称为“滞后效应”;而在卸荷之后,其变形随时间的逐渐恢复,则称为“弹性后效”。二者统称“黏滞效应”,都归属于流变岩体
12、的黏性特征。就上述 4 个方面的岩体流变属性而言,其第(1)方面,即岩体蠕变与岩石工程和隧道设计施工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最具重要性和工程实用价值。2.2 工程流变研究的重要性工程流变研究的重要性 就隧道和地下工程为例,其洞室围岩的受力和变形只有从上述岩体流变学的观点和方法出发,才能对诸如毛洞施工期失稳、围岩变形位移及其对支衬结构形变压力的历时持续增长发展,以及衬砌支护与围岩的时效相互作用等工程实际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合理解释。对此试稍作展开说明:若不计岩体的上述黏性流变特征,则洞体开挖后洞周附近围岩的应力重分布和弹性或弹塑性的收敛变形是以弹性或弹塑性波的传播速度进行的,以弹性波而
13、言即为按声波波速传播,则应视为在成洞的瞬间就已全部完成。如果该瞬间围岩的应力不超过其强度值,则认为毛洞将是永远稳定的,嗣后其变形将不会进一步增长发展。然而,对毛洞体的长期观察和量测都充分表明,许多在成洞之初呈稳定的岩体,如不及时支护,则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洞体才可能局部或整体失稳而导致坍塌、破坏。这说明洞周围岩变形的增长与时间因素密切相关。又如:用岩体流变的观点来解释,作用在衬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对软岩而言,主要是因围岩蠕变、因而在衬护受力以后又增长发展的形变压力(也可能包括小部分的地层松动压力)。此外,当“隧洞围岩支护系统”的变形逐步趋于稳定以后,由于岩体的应力松弛使作用于隧洞衬护上的围岩压
14、力以及围岩对支护的约束抗力,仍会有少量的波动变化,并还将再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上述这些分析,都已经过对许多隧洞的试验和实测所充分证实。再从隧第 26 卷 第 6 期 孙 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1083 洞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认识而言,一般都于毛洞开挖若干时日之后进行衬护,再待衬护(二衬)混凝土强度达到足以参与围岩共同受力,都需要有相当的时间间隔。如果不考虑岩体的上述黏性流变特征,则认为在衬护发挥作用之前,毛洞的弹(弹塑)性变形已早就全部释放完成,这样,支护与围岩之间就不可能有任何相互作用和共同受力,即衬砌结构将谈不上参与围岩相互受力作用而形同虚设,这显然不是事实。此处,除非
15、是坚硬致密的 I,II 级岩体,其二次衬砌受力不很明显以外,对一般中等和软弱岩体的内衬而言,都与后述论点不相符合。因此,只有在围岩变形随时间而不断增长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充分阐明它与支护间的相互作用受力机制呈时效变化特征的实质。由此可知,在隧洞及其他岩石工程中,充分考虑岩体的上述流变特性,对工程的设计施工均具有极为重要而鲜明的实际意义1。2.3 对岩体流变的进一步认识对岩体流变的进一步认识 这里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岩土体的上述流变效应,不仅与岩土材料的压、剪强度密切有关,同时也取决于受荷后岩土体内的应力水平的大小。在受力状态下,岩土材料的压、剪应力都存在一个能以最小程度地产生流变时效的应力下限值,
16、称作“流变下限”。该下限值视围压情况均可由流变试验具体确定;只要外载作用下岩体的应力水平值达到或超过了上述流变下限的条件,就将产生流变效应;反之,如应力水平值小于其流变下限,则不会产生流变。因而,这里纠正了一般认为的只有软岩和软黏土才具有流变特征的不正确理念;相反,在高地应力水平(特别是没有或较小围压作用下)状态下,即便是中等强度岩石或节理发育的硬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流变效应,特别是沿岩体结构弱面扩展的剪切流变2,3。2.4 黏弹性流变与线弹性应变间的对应法则黏弹性流变与线弹性应变间的对应法则 另外需说明的一点是:对收敛型的线性黏弹性流变,可从相对应定理(correspondence pri
17、nciple)中由线弹性的本构关系简单地经如下换算得到。此时,就一维问题而言,对线弹性应变情况:E1=(1)而对线性黏弹性应变率情况:1=&(2)式中:E和均为不变的常数。由式(1),(2)可知,若“相对应地”将式(1)中的置换为式(2)中的&,将式(1)中的E置换为式(2)中的,则可方便地将线弹性问题的解换化为线性 黏弹性问题的解。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黏弹性法则来描述问题,可以了解其变形发展的时间历程,但其最终的变形达到稳定的收敛值时将与按线弹性问题的解所得的相应结果完全相同。但是,黏弹塑问题的最终解则与按弹塑性问题求出的结果不会相同。2.5 非线性流变问题及其求解的几种处理非线性流变问题及其
18、求解的几种处理 图1所示为从一组岩石试样蠕变试验得到的随时间发展的非线性流变曲线簇。由图1可知,岩石非线性流变应变值的大小,随其应力水平、应力应变状态和应力持续作用时间三者呈非线性增长变化。对非线性流变:)(1t,=&(3)式中:为黏滞系数,为应力水平、应力应变状态(可以是压、剪、拉、弯曲,或其他复杂应力状态)和流变时间历程t的非线性函数,此时已不再是一个常数。对上项非线性流变问题的求解,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案2,4:第1种方案:在非线性流变的发展程度不高,即所谓低度非线性问题的情况下,仍可以以线性流变的西原模型(弹黏弹黏塑性模型)为基础,而只在其黏塑性部分内再串加上一项非线性的经验黏性元件
19、作为对线性流变模型的一点修正,非线性黏性元件的经验系数可由相应的流变试验确定。这种近似处理,对量大面广的一般性工程问题的研究是比较适用的。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的通用表述如图2所示。第2种方案:采用由试验拟合的经验本构关系式,式中的诸待定系数可由试验结果逐一拟合确定。如对非线性黏弹性问题,其经验公式可写为一种幂律型的蠕变方程:mntA=&(4)式中:&为蠕应变率;为等效应力,三轴状态下31=;t为蠕变时间;A,n,m均为需要由试验测定后作拟合的蠕变参数。这种处理方法较适合在一些特定的重大工程中采用。在当前广泛通用的ANSYS程序软件文本中,已列有10余种各种类型的经验蠕变本构方程关系式,可供选择采
20、用。1084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 年 (b)应力应变等时曲线 (a)蠕变曲线 图 1 非线性流变曲线簇 Fig.1 Curve families of nonlinear rheological behavior 图 2 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 Fig.2 Constitutive models of nonlinear rheological behavior 第3种方案:将值视为非定常的变数值,而由试验确定,再进行非线性流变本构关系的分析计算。这种处理方案较为理想,学术理念上也较为严格,但计算处理则比较繁复和困难。2.6 岩石流变力学的工程应用岩石流变力学的工程应用 岩石流变力学研究
21、的目的是,在全面反映岩体流变本构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试验分析和数值解析计算,求得岩体内随时间增长发展的应力、应变及其作用的时间历程,为流变岩体的稳定性做出符合工程实际的正确评价。试仍以隧道和地下工程为例,其洞室围岩自身的自承和自稳能力对隧洞围岩支护系统相互作用以及洞体的持续稳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挖、地震或其他外力作用下洞体丧失稳定,主要是由于岩体介质及其软弱结构面发生因过大黏塑性变形导致的岩体应变软化,使其自承和自稳能力降低而最终坍塌破坏所造成的。如何合理地考虑隧洞围岩支护系统的流变相互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其自承和自稳能力的历时变化,已成为隧道和地下工程中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对于高地应力
22、大变形软岩地下洞室而言,围岩与支护衬砌的变形都是流变型的,这已为众多的工程实践、实测和试验所证实。只有考虑岩体介质及其支衬系统的流变效应,用黏弹塑性理论对该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对隧洞围岩支护系统的受力机制做出充分和有说服力的阐明,并给出合理的、有理论依据的解释,最后得出与工程实际相符的正确结论2。相对于坚硬岩石而言,软弱围岩的力学属性受一般节理裂隙的影响相对比较小,而主要由岩石自身的力学性质来决定,但其流变效应则尤为显著。若节理裂隙呈随机性分布,且无明显的定向大裂隙存在,则在这种软弱围岩中修建深层隧洞时,宏观上可视为各向同性、匀质、连续的黏弹塑性介质来对待。此时,影响隧洞稳定和支护安全
23、主要有两个因素:二次衬砌设置的时间及其衬砌刚度,它们是决定系统流变力学性态的主要参数。为此,计入围岩黏塑性流变变形导致岩体屈服强度降低及其流变Mlve线性黏弹性模型;Mlvp线性黏塑性模型;Mnve非线性黏弹性模型;Mnvp非线性黏塑性模型 第 26 卷 第 6 期 孙 钧.岩石流变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的若干进展 1085 时效作用,着重考虑上述两个因素,以探讨二衬结构如何合理受力,更加有效地利用围岩的自承和自稳能力,将是使岩石流变力学的研究成果更有效地应用于隧道工程实际的核心问题。3 软岩和节理发育岩体的流变试验研究软岩和节理发育岩体的流变试验研究 岩石室内流变试验527是了解其流变力学特性
24、的主要手段,与现场实测相比,它具有便于长期观测、严格控制试验条件、排除次要因素、重复试验次数多而又耗资较少等优点。试验研究结果可以揭示岩石在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的流变力学属性,为建立合适的流变本构模型、并为进行工程岩体流变数值分析提供有关流变参数。它是岩石工程流变学研究的重要方面,藉流变试验成果来深刻阐明其力学表现上的本质与机制,不可或缺。在国外,岩石流变力学特性试验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末。Griggs(1939)最先对灰岩、页岩和粉砂岩等类软弱岩石进行了蠕变试验,指出砂岩和粉砂岩等中等强度岩石,仅当加载达到破坏荷载的12.5%80%时,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蠕变。日本伊藤(Ito,198
25、7)对花岗岩试件进行了历时30 a的弯曲蠕变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同样呈黏滞流动但未观测到屈服应力。近年来,软岩作为重大建(构)筑物地基的情况愈益多见,其变形大、强度低,常具有更为显著的流变特性。因而研究覆盖我国广大地域的软岩的流变力学属性具有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Haupt(1991)研究了盐岩的应力松弛特性,指出在整个应力松弛过程中,其岩石内部的细观结构仍保持不变,而应力松弛则在另一侧面反映了盐岩内部组构受力后的黏性效应25。E.Maranini和M.Brignoli23对石灰岩进行了单轴压缩和三轴压剪蠕变试验,研究表明,灰岩蠕变的变形机制主要为低围压下的裂隙扩展和高应力下的孔隙塌陷,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陈宗基 讲座 岩石 流变 力学 及其 工程 应用 研究 若干 进展 FON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