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9221.pdf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922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9221.pdf(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 版)摘要 胃癌是我国最主要的癌症病种之一。近年来,胃癌的基础研究、预防筛查及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取得较大的进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组织普通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内镜科、病理科、影像科及胃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中青年学者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 版)。笔者在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借鉴现有国际指南和专家共识,汲取精准医学新进展,适时推出的一部适合中国人群、服务临床实践、具有操作指导价值的胃癌诊疗指南。指南的内容覆盖胃癌的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胃癌的规范化与个体化诊疗。胃
2、癌是我国最主要的癌症病种之一。近年来,胃癌的基础研究、预防筛查及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胃癌的规范化治疗取得较大的进步。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组织普通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内镜科、病理科、影像科及胃癌基础研究等多学科(MDT)中青年学者,对通过检索和梳理当前国内外文献诊疗指南证据类别的认定:1 类(高水平)为严谨的 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研究;2 类(中水平)为一般质量的 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3 类(低水平)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专家观点。围绕胃癌的临床实践制定了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
3、疗指南(2021 版),涵盖以下五个方面。一、预防与筛查(一)流行病学 据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Globocan 2020)1,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 5 位,年龄标化发病率(age-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分别为男性15.8/10 万、女性 7.0/10 万。死亡率居第 4 位,总体死亡率为 7.7/10 万。近 5 年全球胃癌平均年发病例数为 180.6 万例,其中亚洲 139.7 万例(77.4%),中国 68.9 万例(38.2%)。我国2020年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新增47.9万例,ASIR 分别为男性 29.5/10 万、女性 12
4、.3/10 万;死亡率居第3 位,死亡 37.4 万例,死亡率为 15.9/10 万。(二)危险因素与癌前病变 1.胃癌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1)患以下疾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肠化生、胃部息肉、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2)胃癌家族史;(3)胃部手术史;(4)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熏制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量低等;(5)年龄40 岁;(6)男性胃癌发病率约为女性的 2 倍。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可能由遗传因素、疾病、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其中 Hp 感染在胃癌
5、的发生过程中影响最为重大。2.胃癌的癌前病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异性增生上皮内瘤变(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IN)。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一般遵循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化完全性肠化生不完全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浸润性胃癌。胃的癌前病变指的是一类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肠型化生发生于胃黏膜腺体萎缩之后,由化生的腺体替代原始的胃黏膜腺体,并可分为完全性肠化生及不完全性肠化生。完全性肠化生是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比较不容易发生癌变;而不完全化生则与胃
6、癌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可能使胃癌发生风险增加2-5。上皮内瘤变可根据细胞和结构的异型程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相当于胃黏膜轻、中度异型增生,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则相当于重度异型增生或原位癌。(三)筛查 筛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筛查的途径主要包括全民普查或区域性人群普查、机会性筛查以及高危人群筛查。基于目前我国国情,推荐在胃癌高发地区进行人群筛查,医疗实践中推荐对高危人群进行机会性筛查(1 类推荐证据)6。1.筛查对象: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40 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因此建议以 40 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约 10
7、%的胃癌表现为家族聚集性,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较无家族史者高 4 倍。根据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特点,符合以下第 1 条和第 26条中任意一条者均应列为高危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1)年龄40 岁,男女不限;(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3)Hp感染者;(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熏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7-10。2.筛查方法:(1)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与 Hp 抗体联合法(即“ABC”法)用于评估胃癌发生风险。该法将“PG70 g/L 且 P
8、G/PG3.0”界定为 PG 阳性,血清 Hp 抗体效价30 U/ml 界定为 Hp 阳性。需注意的是,当萎缩仅局限于胃窦时,PG浓度和 PG/PG比值正常。根据血清学检测结果,将筛查人群分为 A 组Hp(-)PG(-)、B 组Hp(+)PG(-)、C 组Hp(+)PG(+)和 D 组Hp(-)PG(+),A、B、C、D 组的胃癌发生风险依次逐渐升高,其中 C、D 组的胃癌发病率更高。血清 PG 水平在短时间内较为稳定,可每 5 年左右重复进行检测。根据胃癌风险分级,A 级患者可不行内镜检查,B 级患者至少每 3年行 1 次内镜检查,C 级患者至少每 2 年行 1 次内镜检查,D级患者应每年行
9、 1 次内镜检查。本部分检测不针对食管胃交界部癌(贲门癌)。(2)胃泌素 17(gastrin-17,G-17)检测可反映胃窦部黏膜萎缩情况。与血清 PG 检测相结合,血清 G-17 浓度检测可诊断胃窦(G-17 水平4.7 pmol/L)的萎缩性胃炎。因此,建议联合检测血清 G-17、PG、PG/PG比值和Hp抗体,以增加评估胃黏膜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准确性,区分胃癌高风险人群。(3)上消化道钡餐检查:X 线钡餐检查发现可疑病变如胃腔直径减小、狭窄、变形、僵硬、压迹、龛影、充盈缺损、黏膜褶皱变化等则行进一步内镜检查。随着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内镜检查已基本取代 X 线钡餐检查,成为最常用的检查手段
10、。目前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可酌情考虑使用上消化道X 线钡餐检查进行胃癌筛查。(4)内镜筛查:内镜及其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尤其是对平坦型和非溃疡性胃癌的检出率高于 X 线钡餐等方法。内镜检查依赖设备和内镜医师资源,且内镜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具有一定痛苦,患者接受程度较差。因此,采用非侵入性诊断方法筛选出胃癌高风险人群,继而进行有目的的内镜下精查是较为可行的策略(图 1)。图 1 早期胃癌筛查流程图 二、胃癌的诊断(一)临床表现 1.原发肿瘤表现:在早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消化不良和胃部不适;(2)进食后有饱胀感;(3)轻度恶心;(4)食欲不振;(5)胃部灼热感等。早期患者多无明显
11、体征,上腹部深压痛可能是唯一值得注意的体征。2.在进展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1)便血;(2)呕吐;(3)非特异性的体重减轻;(4)持续性上腹闷痛;(5)黄疸(巩膜和皮肤变黄);(6)腹水(腹腔积液);(7)近端胃癌或位于胃食管交界处的癌症可出现吞咽困难或反流等11。进展期最常见的体征是腹部肿块、胃型和胃部震水音(胃梗阻)等。3.远处转移表现:特定器官转移会出现特定的临床表现,如:肝转移(黄疸、疲乏、虚弱、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发热、腹胀、皮肤瘙痒、下肢浮肿和腹痛等);肺转移(咳嗽、胸痛、咳血或表现持续性肺炎等);骨转移(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活动障碍或受限、骨髓抑制、脊柱不稳和脊髓
12、神经根压迫的症状等);卵巢转移(阴道流血、月经异常、腹痛、腹胀以及腹部不适等);脑转移(头疼、恶心、呕吐、共济失调、有时类似脑卒中、痴呆或者视神经盘水肿等)。可能伴随特定的临床体征:淋巴结转移包括Virchow 淋巴结(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脐周结节和左腋窝淋巴结转移;腹腔转移可表现为 Krukenberg 瘤(卵巢种植转移),结节性板样腹和腹水(腹膜转移),肝肿大(肝转移),直肠指诊直肠前窝肿物(直肠前窝种植转移),肠型、蠕动波、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亢进、肠鸣音减弱或者消失(完全和不全性肠梗阻的表现)等11。4.其他表现:如副瘤综合征包括:皮肤病(弥漫性脂溢性角化病或黑棘皮病等)、
13、血液学(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高凝状态等)以及膜性肾病等。而自身免疫性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等)是一种胃癌特有的罕见临床表现12。(二)辅助检查 辅助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X 线检查、CT、MRI、超声、内窥镜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腹腔镜检查等。推荐意见 1:诊治过程中,建议根据不同的检查目的,合理、有效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用于胃癌的诊断、临床分期、疗效监测及预后评估等。1.血清学检查:目前常用的检测指标包括胃功能检测(PG、PG、PG/PG)、G-17、肿瘤
14、标志物(CEA、CA199、AFP、CA724、CA125 等)。肿瘤标志物在评估分期、判断预后及动态监测疗效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其联合检测可提高临床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对于影像学无明确新发或进展病灶而肿瘤标志物持续升高者,应警惕有复发或进展的可能,密切随访,寻找原因。在长期监测过程中,应保证肿瘤标志物一致性,监测过程中改变检测方法,应重新建立基准线水平,以免产生错误的医疗解释(2 类推荐证据)。2.X 线摄影:通过口服钡剂或泛影葡胺,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通过对胃的形态、黏膜变化、蠕动情况进行观察,对手术方式及胃切除范围的选择有指导意义(2 类推荐证据)13。推荐 X 线造影在食管胃结合部
15、癌的应用,辅助判断食管受侵范围并进行 Siewert 分型。3.CT 检查:多层螺旋 CT 检查除了能够了解胃腔内和胃壁的情况外,还用于判断胃周淋巴结、胃周器官有无转移或浸润,应作为胃癌术前 TNM 分期的首选方法(1 类推荐证据)14-16,检查范围要包括胸、腹、盆腔。无增强对比剂使用禁忌时,要采用增强扫描。检查前饮用 5001 000 ml 温水或汽水,可使胃腔充分充盈,胃壁舒展,提高T 分期的判断准确度。检查时体位常规采用仰卧位,对位于胃体下部和胃窦部的肿瘤,可根据检查目的和患者配合情况采用特殊体位,如俯卧位、侧卧位等。多期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更好地判断肿瘤部位、肿瘤与周围脏器及
16、血管的关系。4.MRI 检查:MRI 有着无辐射损伤及软组织分辨率高等优点,对于甲亢或有碘过敏史的患者,可以考虑 MRI 替代 CT检查。尤其是怀疑胃癌肝转移时,增强MRI 是首选检查方法(2 类推荐证据)17-18。5.超声检查:作为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超声检查可以帮助临床获得胃壁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信息,也可以初步了解胃周器官的转移情况。但经腹超声检查对胃癌的检出率较低,故不作为常规的检查手段。6.内镜检查:胃镜及胃镜下活检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1 类推荐证据)13。常用的胃镜检查技术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化学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
17、sonography,EUS)等。近年来,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和荧光内镜也得到了一些应用。对于病变或疑似病变区域首先进行白光内镜观察,记录病变区域自然状态情况,然后再根据需要,采用其他内镜技术进行检查。EUS 对于诊断 T 分期和 N 分期的准确程度不低于 CT,尤其对于早期癌,EUS 判断浸润深度要优于 CT(1 类推荐证据)15,19。对于拟施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如内镜下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前必须经 EUS 检查。7.PET-CT 检查
18、:对于常规检查,如 CT 等提示有远处转移时,可应用 PET-CT 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但不做常规推荐(2 类推荐证据)13,20。对于某些组织学类型的胃癌,如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对示踪剂F-FDG 的摄取较少,PET-CT 的检测灵敏度显著降低,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谨慎应用。8.腹腔镜探查: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可以直观地评估腹腔内的转移情况,指导制定治疗策略。建议对局部进展期患者进行腹腔镜探查,尤其是具有腹膜转移高危因素、拟行术前治疗的患者。检查范围应包括原发病灶、胃周淋巴结、腹腔脏器及腹膜等情况,同时应进行腹腔冲洗,游离癌细胞检查(1 类推荐证据)20-22。若发现腹腔内可
19、疑病灶,需做快速冰冻病理检查,同时记录病灶位置、大小、是否融合及腹膜肿瘤指数(peritoneal cancer index,PCI)。患者既往有明确的腹盆腔手术史、严重腹腔粘连等无法接受腹腔镜手术或心肺功能无法耐受 CO2气腹,则不进行腹腔镜检查。(三)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 推荐意见 2:胃癌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推荐胃镜活检,怀疑发生腹膜转移的患者可对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进行细胞学检查,有条件的单位及患者可以进行循环肿瘤细胞检测。1.内镜活检:胃镜活检是目前胃癌诊断的金标准(1 类推荐证据)13。内镜下检查是在普通白光内镜的基础上,全面清晰地观察整个胃黏膜,力争通过检查局部黏膜颜色、表面结构等判断是
20、否存在可疑病变。可根据各医院设备和操作者经验,应用内镜技术强化镜下表现,提高胃癌的检出率,并提供浸润深度、范围、组织病理学等信息。如内镜下发现可疑病灶,则需要取活检,所取活检组织块数应视病灶大小而定。推荐按以下标准进行:病变1 cm,取标本数2 块;病变2 cm,取标本数3 块;病变3 cm,取标本数4 块。标本应取足够大,深度达到黏膜肌层。2.腹腔脱落细胞:通过对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查,是目前诊断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金标准(1类推荐证据)22-24。尽管其敏感度较低,但仍有助于临床医生发现肉眼无法识别的微转移灶。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是腹膜转移形成的重要先决条件,是胃癌预后不良的独立影
21、响因素25。腹腔内游离癌细胞阳性可作为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因此诊断性腹腔镜检查时应进行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查的操作如下:(1)腹水的收集:如有足够量(200 ml)腹水则直接取腹水进行细胞学检查,如无腹水或腹水250 ml 温生理盐水溶液依次冲洗双侧膈顶、肝下区、大网膜、双侧结肠旁沟和道格拉斯窝,避免直接冲洗原发病灶;于双侧膈下区、肝下区和道格拉斯窝收集100 ml 灌洗液,行细胞学检查。(2)标本的制作: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离心后,取细胞沉淀直接涂片,固定,苏木精-伊红或巴氏染色法染色。(3)腹腔脱落细胞学检测结果阴性的患者记录为 CY0,阳性的患者记录为 CY1。3.循环肿
22、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检查:CTC 是指由实体肿瘤组织中脱落并进入外周血液循环的肿瘤细胞,可以作为肿瘤的生物标志,在评估治疗疗效、复发检测、动态监测、靶向药物选择等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类推荐证据)26-29。研究表明,CTC 阳性胃癌患者发生转移的概率较高,生存时间短;CTC 检测阳性率在/期与/期、弥漫型和肠型胃癌、有或无淋巴管浸润、有或无血管浸润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31。由于血液中 CTC 含量极低,在检测技术上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加之尚无统一检测标准,检测费用较为昂贵,因此在临床应用方面尚不成熟,仅推荐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检测。4.其他检查:其他
23、细胞学或组织学检查还包括:(1)胃液检查:癌灶发生坏死破溃时,可能在抽取的胃液中发现游离肿瘤细胞;(2)穿刺细胞学检查:对怀疑发生转移的体表淋巴结(如锁骨上淋巴结等)进行穿刺活检,亦可明确诊断。三、病理诊断(一)病理概念 1.早期胃癌:局限于胃黏膜或黏膜下层的侵袭性癌,不论是否有淋巴结转移。2.进展期胃癌:癌组织侵达胃固有肌层或更深者,不论是否淋巴结转移。3.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肿瘤中心处于食管-胃解剖交界线上下 5 cm 区间以内的腺癌,并跨越或接触食管胃结合部(esophagogastri
24、c junction,EGJ)。4.癌结节(tumor deposit):定义为在胃周淋巴结引流区域内,与胃周脂肪组织相邻,独立存在的肿瘤结节,其内没有可辨认的淋巴结、血管、神经结构,又称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胃癌 TNM 分期建议每个癌结节都当作一个转移的淋巴结纳入 N 分期,但是此方法仅为经验性推荐,需要更多高等级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二)标本类型与取材 1.标本类型:常见标本类型包括内镜活检标本、EMR/ESD 标本、手术切除标本(近端胃大部切除标本、远端胃切除标本和全胃切除标本)及细胞学标本。2.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1)活检标本:送检黏膜全部取材,描述组织的大小及数目;展平黏膜进行立式
25、包埋及切片。建议每张玻片含 68 个连续组织片,便于连续观察。(2)EMR/ESD 标本:记录黏膜颜色,病变轮廓、隆起或凹陷,糜烂或溃疡等;记录病变大小、大体分型及病变距各切缘的距离;标本应垂直于最近侧切缘全部取材,并标记口侧与肛侧。每间隔 23 mm 平行切开,全部取材。若标本太大,可将 1 条分为多条,分别标记 a、b 等。(3)根治术标本:记录肿瘤部位、大小、数目、大体分型、浸润深度、浸润范围以及切缘距离等;观察肿瘤以外的胃壁黏膜、浆膜面是否有其他改变。取材时,在癌灶中心从口侧至肛侧切缘取一条包含肿物全层的组织分块包埋,包括了肿瘤、肿瘤旁黏膜及两端切缘。单独送检的闭合器切缘应剔除闭合器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华 医学会 胃癌 临床 诊疗 指南 2021 922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