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一二三四文化2834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人的一二三四文化28349.pdf(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北京人的一二三四文化 现如今是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生活。久居京城已经分不清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了。居家过日子的街坊四邻,虽说是南腔北调,但也是学着京腔京味儿地开口问候。一句“您吃了吗”的招呼,差不离儿也入乡随俗了。就包括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们,也耳濡目染地学着讲出一口京味儿的普通话,在与三叔二大爷们一起聊天、撮饭、玩麻将牌了。早年间,北京人的生活规矩多,说道多,礼数多。用一句形容老北京人生活的话来说,叫做:“一口京腔,二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这才称得上是北京人呢!时下,仔细琢磨这座都城里的北京人,与过去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其精髓实质没有改变。一口京腔:是说这一口京腔儿 这北京人
2、开口说话,给外地人的印象是带有高人一筹的自负。也难怪了,皇城脚下2 京畿之地,自认见多识广。更主要的是在这座千年古都里,融汇了多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的特点。大多数北京人说话,都有一个“儿化音”。例如,北京人会说“黄寺儿”,而不说“黄寺”;会说“砖塔儿胡同”,不说“砖塔胡同”,这就是“儿化音”在起作用。我观察北京人说话特点,在有“儿化音”这一特色的同时,总结出这北京话儿还有尊敬、婉转、幽默的内涵。如开口说话,必是尊称“您”字在先。这样一听,离老北京人讲话儿就八九不离十了。还有尊称您为“师傅”,这也是如今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其他城市则是同志,大姐(哥),先生,小姐称呼使用较多。您想还没办事,开口叫声
3、:“师傅”,是对您多大的敬重啊!您还能不帮忙或挑理儿吗?再有“借光了、您贵姓、劳驾了您那”,这是流传至今仍挂在人们嘴边,被广为使用的常用语言,透着长幼尊卑的礼数与近乎劲儿。说到北京人讲话幽默的内涵,例子就更多了。如使用最多的两个字“姥姥”,绝非是贬义的骂人话。当这两个字出口时,一准儿是对此事的彻底否定,是“没门儿”的意思。3 老北京人说看,为;例如:“你把那东西,拿出来我一”;后来又演化为“悉悉”。再就是对于整景儿弄事儿,称为“幺蛾子”;对不规不矩的闲散人,冠以“嘎七马八”;对无理聚集的整事儿,称为“起哄架秧子”。这些都透着风趣幽默,还有几分油滑又形象逼真的京味儿特色。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是一位
4、特色十分鲜明的“京味儿”文学大家。在他的笔下北京城浓郁的、独特的“京味儿”描写生动极了。人物开口说话,特别是那一口京腔感染和倾倒了无数的读者与观众。二句二黄:是说的是这京剧。如果,你行走在北京城幽静的胡同,路过街门紧闭的四合院前,偶尔会听到京胡丝弦起,人吟唱京剧的声音,一准儿会引起你的注意。这就是北京人,京味儿生活的一个主要内容。不须去说什么徽班进京,堂会会馆演出。时下,你只要在公园里,在茶馆内,在街心马路边,便可以听到看到久居京城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字正腔圆或拿腔作势地唱起了京剧。如果留意的话,路灯已经点亮,这位蹬着三轮车的师傅,4 依旧是边走边唱着二黄慢板:“一轮明月窗前照。”那位大姐梳妆
5、台前描眉画眼,同样是哼哼唧唧地轻吟出四平调:“海岛冰轮初转腾”。这就是京剧艺术对这座城市的久远熏陶,京剧已经完全融入北京人的生活之中。说到这“二”,时下又有了一个新解说。这“二”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二锅头”白酒。据报载,1949 年 1 月北京红星牌“二锅头”酒厂建厂,至今已六十多年,现正在征集建厂的老物件儿,包括厂徽厂标,纪念品等。据说当时由同泉涌、景泉茂、永和成这三家老烧锅合营的这个普普通通的白酒厂,依靠京城里百姓们一口一口喝的“大众”酒,由小到大发展至今,“二锅头”已成为北京名酒。“二锅头”酒代表着北京特色,是完全融入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特色白酒。无论你是西装革履住在“复式”别墅的大款,还是布
6、衣“祥子”的车夫的哥,都喜欢喝这北京产的“二锅头”酒。此酒纯白醇香,度数高,没怪味儿。有钱喝它,不失身份;钱少喝它,应当应分儿;来了外人,喝北京当地特产,更是对路子的。不是说:到北京旅游,登长城,5 听京剧,吃烤鸭,喝“二锅头”酒,已成为到过北京充实而具体的标志吗。三餐佳肴:是北京人的生活,追溯起来是比较讲究的,一日三餐缺一不可。就以早餐的品种为例,什么炸油饼、炸薄脆、炸焦圈、糖耳朵、烧饼果子、枣儿切糕、鸡蛋摊煎饼;稀的有豆浆、豆汁、面茶、炒肝、豆腐脑、炸豆腐、杏仁茶、紫米粥;就是说也说不全。现时有一个品种不怎么见到了,叫做老豆腐。它区别于当今的豆腐脑,其浇头是调好的芝麻酱、韭菜花儿、酱豆腐乳
7、和蒜汁儿。最初老北京人没有在家吃早饭的习惯,大多是去早点铺或茶馆解决。所以,老北京人称早饭为早点,是有由来的。而且在这里还有一句经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亏什么,也不能亏待了肚子。”进一步说明老北京人,对一日三餐饭食是相当看重(要)的。照此说来,那些京城里有名的老字号饭庄的特色饭食,如全聚德烤鸭、东来顺涮羊肉、都一处烧卖、烤肉苑烤(羊)肉、同合居葱烧海参、仿膳满汉全席宴,真是讲也讲6 不完。列举出这些,有些人会觉得列数的这些不是平民百姓的日常饭食。且慢,有一种饭食是必须要说到的,这就是老北京炸酱面。这是一种流传久远,传统的正宗北京风味饭食。您,坐在海碗居炸酱面馆的店堂内,一张八仙桌,一溜长板凳
8、。腿脚勤快的店小二,中式衣衫,黑色圆口布鞋,肩搭一条手巾。著名曲艺大师关学增老先生说唱出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回音缭绕。手擀的面条,劲道;京味的炸酱,喷香;六个小碟的菜(面)码,齐全。青花瓷的大海碗,美食美器;民俗风情个中情趣,地地道道;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到这北京习俗。据说,许多老北京人居家过日子,每日里必餐一顿炸酱面,没有一个够,也从来说不出个烦,就足以说明此种饭食的巨大魅力。四季衣裳:最后说到这四季衣裳。北京城所处地域,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泾渭分明之地。我小的时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没有感觉像如今的夏天,这般高温炎热;而又确确实实地感觉到,如今的冬天没有过去寒冷。据科学的7 解释是什么“
9、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作用。这样说,是因为在北京城里穿衣多少是与这天气相关的。那时又没有电扇、空调什么的时髦物件,只能是靠增减衣裳过日子。我记得,那时人们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叫做:“笑破,不笑补。”老大穿剩了,老二穿,再留给老三。直至补丁落补丁,不能再补了,还是舍不得扔,还要打“铺织”(老北京话)片,留做纳鞋底子用。在这北京城里,也有一些讲究的人们。冬有狐皮大氅,里外三新的棉衣裤;夏有亚麻裤褂,纺绸短衫。就是十几年前流行西服了,大家争相仿效掀起西装热潮。改换唐装了,台上台下的人一水儿的样式打扮。但大多数京城里的百姓们,大人们曾经穿着单位分发的已经洗白的劳动布工作服,也是一种美;孩子们则是白汗衫、蓝裤子地去学校上学,权当是校服。勤俭持家,艰苦朴素良好的民风家风,教育和抚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有英雄出现,更多的是社会的普通人。他们勤奋工作,关心他人,诚实友爱,互相帮助。为国家建设增砖添瓦,勤俭平凡的过日子。8 写了北京人生活中的一二三四文化,回忆到过去的一些往事。字里行间,是留恋美好的记忆。描绘书写的,是想传颂美好。珍惜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珍贵夜不闭户的市井生活。我说,留住美好的记忆去生活,超越曾经传颂的美好过日子,那才是更加美好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