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地质灾害类型4541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地质灾害类型45412.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常见地质灾害类型 按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和特征,常见地质灾害共有 12 类、48 种:1、地壳活动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断层错动等;2、斜坡岩土体运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3、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4、矿山与地下工程灾害 煤层自燃、洞井塌方、冒顶、偏帮、鼓底、岩爆、高温、突水、瓦斯爆炸等;5、城市地质灾害 建筑地基与基坑变形、垃圾堆积等;6、河、湖、水库灾害 塌岸、淤积、渗漏、浸没、溃决等;7、海岸带灾害 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崖侵蚀、海港淤积、风暴潮等;8、海洋地质灾害 水下滑坡、潮流沙坝、浅层气害等;9、特殊岩土灾害 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
2、融、沙土液化、淤泥触变等;10、土地退化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潜育化、沼泽化等;11、水土污染与地球化学异常灾害 地下水质污染、农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12、水资源枯竭灾害 河水漏失、泉水干涸、地下含水层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二、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发生的前兆有崩塌前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崩塌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等。滑坡发生的前兆是后缘出现裂缝,前缘出现鼓丘,泉水突然消失,有轰鸣声等,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是识别滑坡的重要特征。泥石流发生的前兆是沟有轰鸣声,主河流水上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断。岩溶塌陷产生的前兆是井、泉水位急剧抬高、降低,地面出现
3、鼓起和裂缝。1、常见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斜长石、云母、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橄榄石、石榴子石、方解石、白云石、高岭土、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磁铁矿、黄铜矿。2、常见岩浆岩: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闪长岩、安山岩、辉长岩、玄武岩、橄榄岩。3、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碳质岩石。4、常见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三、野外调查(一)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调查要点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
4、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
5、隙带;(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斜坡稳定性调查表(附表 1)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 1:表 1 斜坡稳定性调查表填写说明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名称 以距离调查点最近的地名命名。地理位置 详细到乡、村、组(社),地理坐标以调查范围的中心点为准,在地形图上量取。野外编号 以所在县(市)名称汉语拼音的声母加上调查表的顺序号作为野外编号。如:巴东县
6、BDl、BD2、,攀枝花市 PZHl、PZH2、。室内编号 按邮政编码方式(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数据编码要求)编码。成因时代 第四系地层时代代号加成因代号,如第四系全新统坡积物代号为 Q4dl;基岩标注到组,如侏罗系蓬莱镇组代号为 J3p。产状 用倾向、倾角表示,如:倾向 125、倾角 30,表示为 125 30。地震烈度 可用国家地震局 1990 年编制的 50 年内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区划数据。微地貌 60为陡崖,2560为陡坡,825为缓坡,8为平台。坡形 指斜(边)坡剖面形态,分为凸形、凹形、线形、阶状等形态。坡向 指主体坡面倾向,用方位角表示。构造部位 指与调查点附近主要构造
7、的关系,如某断层的上盘、下盘或断裂带上;某背斜、向斜的某翼、轴部或倾伏端等。土地使用 填写调查点及其附近的土地使用现状。结构类型 分为块体状、块状、层状和软弱基座等 4 种基本类型;层状斜坡结构根据岩层(或其他结构面)倾角大小及与坡面的关系可再分为顺向坡、逆向坡、斜向坡、横向坡和近水平岩层斜坡等 5 个亚型;顺向坡还可再细分为缓倾顺向坡和陡倾顺向坡。控滑结构 面类型 分为层理面、片(劈)理面、节理裂隙面、松散盖层与基岩接触面、泥化夹层、层内错动带、构造错动带、断层、老滑坡面等。密实度 分为密实、中密、稍密、松散 4 级。2、滑坡调查要点(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
8、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
9、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
10、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 2。表 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标 志 内 容 等级 类别 亚类 形态 宏观形态 1圈椅状地形 B 2双沟同源地貌 B 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 C 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C 注:属 A 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
11、B 级标志或一个 B 级、二个 C 级,或 4 个 C 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填表见附表 2。3、崩塌调查要点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危岩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
12、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不正常河流弯道 C 微观形态 6反倾向台面地形 C 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 C 8马刀树或醉汉林 C 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A 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 C 地层 老地层 变动 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B 12架空、松弛、破碎 C 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 A 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 B 新地层 变动 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 C 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 B 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 C 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 C 变形等 19古墓、古建筑变形 C 20构成坡体的
13、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 B 21开挖后易坍滑 C 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 C 23古树等被掩埋 C 历史记载访问材料 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 A 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 C(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
14、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
15、堆积场地。(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应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
16、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填表见附表 3。4、泥石流调查要点 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对于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但对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应调查下列内容:(1)冰
17、雪融化和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一般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情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
18、被,沟道变迁和冲淤情况;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和最大粒径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划分古泥石流扇和新泥石流扇,新泥石流扇的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爆发前的降水情况和爆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区分正常沟谷还是低频率泥石流沟谷。(8)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建筑经验。(10)调查泥石流已经造成的损失,泥石流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如表 3:表 3 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 堵塞程度 特 征 严重 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
19、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 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交角多数小于 60 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 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 5)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 4)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 4:表 4 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条 目 填 写 内 容 水系名称 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 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
20、,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道距离 流域面积 在 15 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 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 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 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 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 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 4 中第 7 项因素综合判定。沟口扇形地状况 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
21、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长度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堵塞程度 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 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 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 现场调查量测。*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 5:表 5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 易发程度 总 分 高易发(严重)114 中易发(中等)84114 低易发 4084 不易发 40
22、5、地面塌陷调查要点 地面塌陷主要调查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包括发育在黄土等地区的土洞型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在我国 90以上发生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所以也称为“土层塌陷”。一般下列地段易产生岩溶塌陷:(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5)第四纪土
23、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 10 米的地段;因此,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1)采空区和巷道的具体位置、大小、埋藏深度、开采时间和回填塌落、充水等情况;(2)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3)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
24、塌落、密实程度、空隙和积水等;(4)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等的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5)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6)采空区附近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7)搜集建筑物变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填表见附表 6。6、地裂缝调查要点 本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地裂缝调查内容主要为:(1)单缝特征和群缝分布特征及其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
25、;(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引发因素;(4)发展趋势预测和现有灾害评估及未来灾害预测;(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填表见附表 7。7、地面沉降调查要点 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由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已有资料查明第四纪沉积、地貌单元,特别要注意冲积、湖积和海相沉积的平原或盆地及古河道、洼地、河间地块等微地貌分布。第四系岩性、厚度和埋藏条件,特别要查明硬土层和软弱压缩层的分布;(2)查明第四系含水层水文地质特征、埋藏条件及水力联系;搜集历年地下水动态、开采量、
26、开采层位和区域地下水位等值线图等资料;(3)根据已有地面测量资料和建筑物实测资料,同时结合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面沉降范围和判定累计沉降量,并对地面沉降范围内已有建筑物损坏情况进行调查。填表见附表 8。8、其它 参照国家有关技术要求进行。(二)、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每个调查居民点、地质灾害点和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特征,应根据设计书中规定的技术要求和布点的目的进行详细记录和填表。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数据无误、词语准确、字迹工整清楚。2、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引发因素的描述应分清主次。特别是引发因素的分析,应用数据说明。如降雨引发,应尽量
27、搜集灾害发生前的降雨时间、雨量数据;如人工切坡引发,应访问切坡的时间,测量切坡后的坡度、高度;如采矿引发,应尽量搜集开采起始时间、年开采能力、矿石总产量、坑道位置、采矿工艺、采空区分布及面积等资料;如抽、排水引发,应尽量搜集抽排井孔布置、抽排时间、抽排水量、抽排前后地下水位及变化等资料。3、各类地质灾害的规模划分标准,参照表 6、表 7、表 8。表 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 级 别 滑 坡(104m3)崩 塌(104m3)泥石流(104m3)巨型 1000 100 50 大型 1001000 10100 2050 中型 10100 110 220 小型 10 1 2 表
28、 7 地裂缝规模分级标准 级 别 规 模 巨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20m 大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 1020m 中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 310m,或长1km,宽 1020m 小型 地裂缝长1km,地面影响宽度 3m,或长1km,宽55,出现“鹰咀”崖,顶底高差30m,坡面起伏不平,上陡下缓。前缘临空,坡度45,坡面不平。前缘临空,坡度60,岩体结构破碎 修路等工程开挖形成软弱基座陡崖,或下部存在凹腔,边坡角 40-60 人类活动很少,岸坡有砌石护坡。人工边坡角40 表 11 塌陷体稳定性定性评价 稳定性分级 塌陷微地貌 堆积物性状 地下水埋藏及 活动情况 说 明
29、 稳定性差 塌陷尚未或已受到轻微充填改造,塌陷周围有开裂痕迹,坑底有下沉开裂迹象 疏松,呈软塑至流塑状 有地表水汇集入渗,有时见水位,地下水活动较强烈 正在活动的塌陷,或呈间歇缓慢活动的塌陷 稳定性较差 塌陷已部分充填改造,植被较发育 疏松或稍密,呈软塑至可塑状 其下有地下水流通道,有地下水活动迹象 接近或达到休止状态的塌陷,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 稳定性好 已被完全充填改造的塌陷,植被发育良好 较密实,主要呈可塑状 无地下水流活动迹象 进入休亡状态的塌陷,一般不会复活 表 12 土洞稳定性定性评价 稳定性分级 土洞发育状况 土洞顶板埋深(H)或其与安全临界厚度比(HH0)说 明 稳定性差
30、正在持续扩展 正在活动的土洞,因促进其扩展的动力因素在持续作用,不论其埋深多少,都具有塌陷的趋势 间歇性地缓慢扩展 稳定性较差 休止状态 H10m 或 HH0 不具备极限平衡条件,具塌陷趋势 10mH15 或 HH0 基本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当环境条件改变时可能复活 H15m 或 HH0 超稳定平衡状态,复活的可能性较小,一般不具备塌陷趋势 稳定性好 消亡状态 一般不会复活(三)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野外调查记录必须按规定的调查表认真填写,要用野外调查记录本作沿途观察记录,并附示意性图件(平面图、剖面图、素描图等)和影像资料等。对于调查的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填写相应灾种的野外调查表(附表
31、 1-8);对于调查的居民点,填写村(居民点)地质灾害调查情况统计表(附表 9)。2、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中型及其以上的地质灾害点必须进行详细调查;对灾情或险情以及规模属小型者可视具体特征和分布位置做控制性定点调查(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见表 13)。表 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 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万元)小型 3 10 100 500 中型 310 10100 100500 5005000 大型 1030 1001000 5001000 500010000 特大型 30 1000 1000 10000 注:灾情分级灾情采用“死亡人数”和“直接经
32、济损失”栏指标评价;险情分级险情采用“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3、对属同一类型的地质灾害,不论灾害体规模大小、是单体还是群体,都应一点一表,不允许在同一灾害体上定两个以上的观测点,也不允许将相邻两个灾害体合定一个观测点。同一地点存在几种地质灾害或其它环境地质问题时,可以只定一点,但应分类填表。4、对于乡、镇及村委会,都应进行调查,如无地质灾害分布,可不布设观测点,但应作好访问记录;对于一般居民点,只要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危害,均应布设观测点进行调查评价。5、野外记录应采取图文互补方式进行调查记录,用图客观地反映出地形形态、滑坡裂缝、隆起等变形现象的空间展布,地下水出露或所测水位埋
33、深等部位,人工边坡分布位置,受威胁对象与潜在灾害体相对空位置,土体厚度、岩层节理断层产状测量位置,照像位置和镜头方向等等。用文字客观地补充记录地形坡度,边坡高度,裂缝特征和形成时间,威胁户数人口等,保证野外记录客观全面。野外记录要严格注意区分主观判断的客观存在的现象,并判断可能的成灾范围。(四)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采用数字化地形地质或工程地质底图做工作手图。在未获得上述图件情况下,以1/5 万地形图作为工作手图,并据己有资料将各类地质灾害点及地质界线透绘到地形底图上供野外调查期间使用。2、工作手图上的各类观测点和地质界线,在野外应用铅笔绘制。转绘到清图上后应及时上墨。3、工作手图上观测点符号用表示。灾害体若规模较小,无法表示其轮廓线时,用不依比例尺的符号表示。当规模较大,应按比例尺圈定其边界线。4、工作手图上观测点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泥石流点定在堆积区中部,地面塌陷点定在塌陷中心点,地裂缝点定在主干裂缝的中点,斜坡、边坡点定在变形区中部。5、清图(比例尺一般采用 1:10 万),各类地质灾害和地质界线应按规定图例绘制,不再表示观测点符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