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21719.pdf
《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2171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21719.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前景 伴随测序组学技术的发展,在人体屏障部位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微生物及其功能逐渐被认识,其中肠道菌群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大类以自身耐受破坏、免疫细胞异常激活、自身抗体产生和大量炎症因子释放,进而产生多系统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治疗手段有限,传统免疫抑制治疗毒副作用较多。如何恢复患者免疫耐受,减少药物毒性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热点。1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肠道菌群异常和潜在致病机制 已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发现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减低和菌种分布异常,其参与免疫紊乱的可能机制包括:菌群易位和分子模拟、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s)失调
2、诱导免疫失衡、表位扩展及旁观者激活等。1.1 肠道菌群异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最具代表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自西班牙和中国的 2 个队列研究结果显示,应用 16S rRNA 测序均发现 SLE 患者存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减低1-2。厚壁菌门包含诸多可产生丁酸的共生菌,而丁酸是 SCFAs中最具免疫调节能力的组分。Chen 等3通过鸟枪法测序发现 SLE 患者肠道存在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柔嫩梭菌(Clostridium leptum)等菌种富集,并在治疗后丰度下降。一些口腔来源菌株如龈裂奇异菌(Atopobium rimae)、卫星沙特尔沃思氏菌(
3、Shuttleworthia satelles)、马西放线菌(Actinomyces massiliensis)在 SLE 患者肠道出现富集,提示菌株易位。此外有研究发现毛螺菌科的活泼瘤胃球菌(Ruminococcus gnavus)与狼疮疾病活动度相关并在狼疮肾炎患者中显著富集4。肠道菌群紊乱也见于其他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发现普雷沃氏菌属增多而拟杆菌属减少5,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增多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减少等异常6。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中拟杆菌属和普拉梭菌属减少,而嗜血
4、菌属、韦荣球菌属、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等增多,在熊去氧胆酸治疗后可部分恢复7。早期研究提示,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肠道毛螺菌科、瘤胃菌科、理研菌科、紫单胞菌科、拟杆菌科增多,而韦荣氏菌科和普雷沃氏菌科减少。后续深入至菌种水平的研究则发现,一些普雷沃氏菌种如产黑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粪便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 copri)和 C561 普雷沃氏菌种(Prevotella sp.C561)富集。研究发现,活泼瘤胃球菌和戴阿李斯特菌属可能与 AS 疾病活动度相关8。在干燥综合征(SS)患者中,肠道菌群紊乱主要表现为降解黏蛋白的肠道致病菌富集而产丁
5、酸的肠道共生菌减低,如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富集,而厚壁菌门减少,且 SS 的肠道菌群紊乱与干燥症状和疾病活动度相关9。尽管方法和测序深度不同,人群和病种存在差异,导致结果变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发现。例如,RA 患者、SS 患者10和 AS11患者中均存在粪便普雷沃氏菌扩增和/或产丁酸的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减低;活泼瘤胃球菌的富集不仅见于 SLE,在炎症性肠病(IBD)和脊柱关节病(SpA)患者中亦显著增多12-13;口腔菌群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和聚合放线菌(Aggregatibacter ac
6、tinomycetemcomitans)不仅通过诱导产生抗瓜氨酸化抗体参与 RA 发病14,在 SLE 患者中还与抗 dsDNA 抗体和补体水平密切相关15,提示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可能存在共同的致病菌和相似的免疫异常激活机制。此外,菌门水平上的差异可能与科、属种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甚至相反。随着技术发展和机制研究的深入,必将深化对各个水平肠道菌群的认知及其功能解析。1.2 潜在致病机制 1.2.1 肠道菌群易位和分子模拟 通过组织培养和原位杂交证实 SLE 中鹑鸡肠球菌(Enterococcus gallinarum)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reuteri)可易位至肝脏和淋巴组
7、织,通过激活浆样树突细胞促进 1 型干扰素产生16-17。而肠道罗氏菌(Roseburia intestinalis)和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可通过携带的非直系同源的模拟表位分别诱导宿主产生抗2-糖蛋白和抗 Ro60 抗体等自身抗体18-19。在 SS 中,携带 von Willebrand 因子 A 蛋白的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和口腔黄褐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 ochrace)可激活识别 Ro-60 的 T 细胞,也提示潜在的分子模拟机制20。在 SpA 患者中发现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
8、a pneumoniae)可与 HLA-B27 发生相互作用并通过分子模拟触发和维持 AS 的病理改变21。此外,体外实验证实源自肠道富集菌的多肽可诱导相应疾病患者的 T 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3,11,类似于回忆应答,间接提示肠道共生菌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参与自身免疫应答。1.2.2 SCFAs 失调 SCFAs 是肠道菌群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重要组分,SCFAs由肠道细菌分解膳食纤维产生,主要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参与免疫细胞的氧化磷酸化和糖脂代谢,抑制组蛋白去乙酰酶而影响基因表达,抑制 B 细胞类别转换和高频突变,抑制核因子-B 信号而发挥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特别是丁酸,已被证实可作用于多种
9、免疫细胞如树突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固有样淋巴细胞,通过多种机制诱导免疫耐受,如诱导耐受性树突细胞和调节型 T 细胞分化,诱导巨噬细胞向 M2 型转化,促进白细胞介素(IL)-10 产生而减低促炎因子释放,因而具有较强的抑炎作用22。丁酸还能诱导黏蛋白合成,促进上皮细胞修复和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23。抗生素的使用可降低 SCFAs 含量。而研究证实 RA 患者存在 SCFAs 减低,补充丁酸可减轻小鼠关节炎24以及狼疮小鼠的皮损和肾炎严重程度25。1.2.3 旁观者激活和表位扩展 细菌来源的脂多糖可激活树突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在炎症环境中 T 细胞接受促炎因子和 Toll 样受
10、体信号,不依赖特异性抗原和 T 细胞受体识别而被泛化激活,即旁观者激活现象。随着炎症进展,新的抗原表位相继暴露,来自组织细胞的自身抗原与抗微生物抗体发生交叉反应,促进免疫应答持续和扩展,促使更多的自身抗体产生。在 RA 中,牙周炎的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可诱导免疫炎症由针对非瓜氨酸肽的应答扩展至对瓜氨酸肽的应答26,参与 RA 的发展进程。SLE 中鹑鸡肠球菌从肠道易位至内脏器官后可诱导抗 RNA 抗体和抗 dsDNA 抗体产生,并促进抗2-糖蛋白抗体的自身免疫应答,提示发生了表位扩展16,27。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科(family)不同属(genus)或同一属不同种(species)乃至不同
11、株(strain)的肠道共生菌在免疫炎症中的作用可能完全不同。例如,乳酸杆菌科通常被认为是有益菌,给狼疮倾向小鼠喂食某些乳酸杆菌可降低疾病活动度,改善肾炎、血管损伤和心肌病变并延长生存期28-29,其作用机制可能是调节 Treg/Th17 平衡、减少促炎因子释放和增强抗氧化作用30。然而在 SLE 患者中发现在科和属水平上的乳酸杆菌富集,唾液乳杆菌与患者疾病活动度正相关31,给小鼠喂食罗伊氏乳杆菌可促进浆样树突细胞释放 1 型干扰素而加重狼疮表型17,提示其具有致病性。总之,肠道菌群极其复杂,需要深入并细化了解肠道共生菌随宿主状态、疾病进程和环境因素转换的功能变化,探索肠道菌群参与的关键性免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肠道 自身免疫 性疾病 治疗 中的 前景 21719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