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题库练习-汇总16277.pdf
《《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题库练习-汇总1627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题库练习-汇总16277.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知识题库练习汇总 注意事项 1本试题考试时间60 分钟 2仔细读懂题目的说明。3 请按要求用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卡上如实填写姓名;准考证等信息:并用2B 铅笔填涂自己的准考证号。4 请按题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对应的字母用28 铅笔涂黑。5 严禁折叠、污损答题卡。【客观练习题】(答题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给分,不正确不给分。)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
2、(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二、填空题(答题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给分,不正确不给分。)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
3、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五、简述题(答题要求: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选择正确给分,不正确不给分。)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
4、平?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体液调节包括有全身性体液调节
5、,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 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一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习题】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3.阈电位: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4.局部反应: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
6、,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7.易化扩散
7、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8.蛋白质、脂肪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转动方式是(胞纳(入胞)和(胞吐(出胞)。9.O2和 CO2通过红细胞膜的方式是(单纯扩散);神经末梢释放递质的过程属于(胞吐)。10.正常状态下细胞内 K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 Na浓度(高于)细胞内。11.刺激作用可兴奋细胞,如神经纤维,使之细胞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继而出现细胞膜上(钠通道)的爆发性开放,形成动作电位的(去极相)。12.人为减少可兴奋细胞外液中(钠离子)的浓度,将导致动作电位上升幅度减少。13.可兴奋细胞安静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大,此时细
8、胞膜上相关的(K通道蛋白)处于开放状态。14.单一细胞上动作电位的特点表现为(全或无)和(不减衰传导)。15.衡量组织兴奋性常用的指标是阈值,阈值越高则表示兴奋性(越低)。16.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蛋白具有三种功能状态,即(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和(备用状态)。17.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扩布的机制是通过(局部电流)实现的。18.骨骼肌进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肌小节)。当骨骼肌细胞收缩时,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缩短),H 带(缩短)。19.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20.骨骼肌肌管系统包括(横管系统)和(纵管系统),其中(纵管系统(终池)具有摄取、贮存、释放钙
9、离子 的作用。21.阈下刺激引(衰减性)扩布。三、判断题 1.钠泵的作用是逆电化学梯度将 Na运出细胞,并将 K运入细胞。()2.抑制细胞膜上钠-钾依赖式 ATP 酶的活性,对可兴奋细胞的静息电位无任何影响。()3.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与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都属被动转运,因而转运速率随细胞内外被转运物质的电化学梯度的增大而增大。()4.用电刺激可兴奋组织时,一般所用的刺激越强,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时间越短,因此当刺激强度无限增大,无论刺激时间多么短,这种刺激都是有效的。()5.只要是阈下刺激就不能引起兴奋细胞的任何变化。()6.有髓神经纤维与无髓神经纤维都是通过局部电流的机制传导动作电位的,因此二
10、者兴奋的传导速度相同。()7.阈下刺激可引起可兴奋细胞生产局部反应,局部反应具有“全或无”的特性。()8.局部反应就是细胞膜上出现的较局限的动作电位。()9.局部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可以叠加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则产生扩布性兴奋。()10.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11.骨骼肌的收缩过程需要消耗 ATP,而舒张过程是一种弹性复原,无需消耗 ATP。()12.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过程中,横桥与 Ca2结合,牵动细肌丝向 M 线滑行。()13.肌肉不完全强直收缩的特点是,每次新收缩的收缩期都出现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过程中。()14.骨骼肌收缩时,长度可以不缩短,
11、而仅发生肌张力的变化。()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第二章 血 液【习题】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浸浴和生存的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生活的外环境。2.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3.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4.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5.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 1 小时末下沉的速度,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6.趋化性:血管内的吞噬细胞可通过变形运动渗出毛细血管,并朝细菌所释放的化学物质方向游走,到达入侵细菌、异物周围,这种特性称为趋化性。
12、7.血浆:指血液未发生凝固的液体部分。8.血清:指从凝血块中析出的液体部分。9.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10.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11.体液:体液指人体所有的液体。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12.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二、填空题 1.以细胞膜为界将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血浆是(细胞外液)最活跃的部分,它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成为细胞与外环境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间环节)。2.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称为(内环境稳态(内稳态)。
13、3.正常成年男子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女子的血细胞比容为(3748)。在脱水时,其值(升高);贫血时,其值(降低)。4.正常成人的全部血量约占体重的(78)。5.血浆蛋白中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的是(球蛋白)。6.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意义是维持(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7.维持细胞内与细胞外之间水平衡的渗透压是(晶体渗透压),主要是由(NaCl)所形成。8.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313 mOsm/L。静脉输入0.9 NaCl溶液,血浆渗透压(不变),血细胞形态(不变)。9.正常人血液 pH 值为(7.357.45)。血液 pH 值的相对恒定取决于
14、所含的各种缓冲物质,在血浆中最主要的缓冲对是(NaHCO3/H2CO3)。10.成年男子红细胞平均约为(5.010e12/L);女子平均约为(4.510e12/L),这种差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有关。11.正常成年男子 Hb 的含量是(120160 g/L);女子的 Hb 含量是(110150 g/L)。12.红细胞的脆性越小,说明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越(大),越不易(破裂)。13.血沉的正常值男子为(015 mm/1 h);女子为(020 mm/1 h)。14.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是(蛋白质)和(铁)。15.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因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雄激素)。16.离心沉淀后的抗
15、凝血液,离心管上段是(血浆),下段是(血细胞)。17.胃腺壁细胞功能异常可使内因子缺乏,导致(维生素 B12)吸收障碍,可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8.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是由于缺氧而导致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19.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数为(410)10e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总数的(5070);淋巴细胞占总数的(2040)。20.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肠虫病患者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21.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敏锐的趋化性)和很强的(吞噬能力)。22.正常成人的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e9/L)。血小板减少时,毛细血管的脆性(
16、增加)。23.血小板聚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可以堵塞小血管伤口,利于(止血)。24.外源性凝血过程是由(因子)所启动,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25.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因子转变成纤维蛋白)三步。26.血液凝固是一种(酶促化学)反应,加温可使凝固过程(加快)。27.人体血液内的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和(肝素)。28.人体体外抗凝血,最常用的抗凝剂是(草酸盐)和(柠檬酸钠)。29.大面积烧伤病人以补充(血浆)为最好;严重贫血的病人宜输入(浓缩红细胞)。30.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31.(AB 型)或
17、(B 型)血能与 A 型血清发生凝集。32.某人的血清中不含有抗 A 凝集素,其血型为(A 或 AB)型;而血清中不含有抗 B 凝集素其血型为(B 或 AB)型。三、判断题 1.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5。()2.血液的比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数量越多,则比重越大。()3.血浆的粘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4.红细胞叠连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本身的特性,并不决定于血浆。()5.血浆蛋白含量增多,则血沉加快。()6.红细胞只运输 O2,不运输 CO2。()7.红细胞也具有缓冲作用。()8.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的理化因素一成不变。()9.血浆蛋白总
18、浓度不变,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越大,血浆胶体渗透压越低。()10.血清是经抗凝后,无红细胞的液体成分。()11.贫血时血细胞比容升高。()12.脱水时血细胞比容升高。()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与细胞的物理性叠连无关。()1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产生主要是机体缺铁所引起的。()15.急性细菌性炎症的病人血中中性粒细胞数增多。()16.血小板释放的 5-羟色胺及儿茶酚胺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利于止血。()17.外源性凝血是由因子启动的,这种因子存在于组织中。()18.血液凝固三个阶段都需要 Ca2的参与。()19.红细胞凝集后,经振荡不能使细胞彼此分开。()20.血小板数量减少,则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19、()21.某人失血后输入 200ml 的 A 型血,没有发生凝集反应,该人血型一定的 A 型。()22.Rh 阴性的人二次输 Rh 阳性人的血时,不会出现凝集反应。()23.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凝集原类型。()24.因子 X 的激活是内源性凝血的开始。()25.只有 B 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 A 凝集素。()26.Rh 阳性说明红细胞表面含有 Rh 抗原。()五、简述题 1.何谓机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2.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3.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4.简述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抗原呈递,合成并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可在
20、组织中发育成树突状细胞 5.血小板有哪些生理功能?黏附,释放,聚集,收缩,吸附 6.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 7.简述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胶体渗透压,与激素结合,运输载体,参与凝血,纤溶等生理过程,抵抗病源和营养功能.8.何谓纤维蛋白溶解?基本过程和意义如何?止血栓完成任务后的逐步溶解.解除血栓栓塞 第三章循环生理【习题】一、名词解释 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2.窦性心律:指在窦房结所控制下的心脏节律性活动。3.异位心律:指由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4.房室延搁:
21、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较慢,延搁时间较长,称之为房室延搁。5.期前收缩:心室在其有效不应期后,接受窦房结以外的刺激,则可引起额外的一次兴奋和收缩。这种额外的兴奋引起的收缩是在窦性收缩之前产生的,故称为期前收缩。6.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7.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8.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称为一个心动周期。9.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10.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排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11.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22、称为射血分数。12.心指数:一般是指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13.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14.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15.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称为收缩压。16.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17.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18.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搏压。19.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20.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二、填空题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1 期复极是因(
23、K)外流产生的。2.心室肌细胞的阈电位相当于(Na)通道的激活电位。3.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有(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4.(窦房结)自律性最高。其原因是由于(舒张(或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被称为正常心脏(起搏点)。5.主要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0)期去极机制的不同,把心肌细胞分为快反应细胞及慢反应细胞。6.心脏中传导速度最快的是(浦肯野纤维)。7.(窦房结)和(房室交界)是慢反应心肌细胞。8.心肌快反应细胞动作电位 0 期是由(Na)内流所致,2 期是由(Ca2)负载内向离子流和(K)携带外向离子流所形成。9.窦房结细胞 0 期去极化是由(Ca2)负载内向离子流所
24、致,3 期是由(K)外流所致。10.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最重要因素是(4 期自动去极速度)。11.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最重要因素是(0 期去极速度和幅度)。12.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13.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有(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Na(Ca2)通道的状态)。14.心肌发生兴奋后,有一段时间,无论给它多强的刺激,都不能引起它再兴奋,此期称为(有效不应期)。15.成人正常心率为(60)(100)次/min。16.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容积保持相对不变的时期是(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17.心脏有四个心音。第一个心音发生于(心缩期开始
25、);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第三心音发生于(快速充盈期末);第四心音发生于(心房收缩期)。18.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输出量为(4.56 L)。19.正常成人安静时每搏输出量为(6080 ml),心指数约为(3.2 L/(minm2)。20.心脏的射血与充盈过程主要动力来源于(心室)的舒缩活动。21.心率加快时,心动周期缩短,其中主要缩短的是(舒张期)。22.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心脏后负荷,会同时增加(前负荷),使心室收缩张力(增强)。23.剧烈运动可使心舒末期容积从 140 ml 增加到 160 ml,此称(舒张期)储备。24.典型心电图包括五个基本波(P Q R S T)。2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期末考试 重点 知识 题库 练习 汇总 1627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