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7947.pdf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794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7947.pdf(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读:1.“说明”属于理解层次,要求不仅要知道各个圈层的名称的范围,更要理解其划分的依据,抓每个圈层的主要特点。2.“运用示意图”属于运用层次,要求要有一定的读图用图能力。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问题。3.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为第二章学习大气、水与地壳运动打下基础。隐性要求是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从人地关系角度
2、出发,要求抓住地球各圈层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内容。【教材分析】从教材的整体来看,本节内容是前三节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延续。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地理环境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从本节的具体内容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地核的组成及状态;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各圈层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间的联系。【学情分析】“地球圈层结构”的内容比地球的运动要简单。高一学生已经对地震、地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只是在地理读图,绘图,分析信息的能力稍有欠
3、缺。对地球自然环境没有整体的认知。本节主要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对地球的结构,地球的自然环境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便于后面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各圈层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会运用地震波划分出地球内部圈层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难点:地球
4、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 法国作家凡尔纳曾经写过一本科幻小说叫地心游记。,讲述的是主人公到地底探险的故事。那么同学们觉得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就要从内到外对我们生活的地球做一个了解。(情景设置导入)明确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记住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主要特征。能说出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新课讲解 一、研究地震波(约 10 分钟)(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填写或在课本上勾画下列问题的答案:、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不能)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5、主要依据什么?(地震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3 页、什么是地震波?(在课本上勾画)(当地震发生时,地下掩饰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主要有哪两种类型?(横波、纵波)。、列表比较两种地震波:地震波 传播速度 传播介质 共同特点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会随着所通过的物质而变化 横波 较慢 固体(二)探究学习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先感到左右摇晃还是先上下颠簸?上下颠簸。为什么?纵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地震发生时,水面上行驶的船舶上的人们会有什么感觉?上下颠簸 为什么?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观看地震的相关视频 二、
6、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约 20 分钟)自主学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课本21 页第二段和图1-25与图 1-26,结合下图回答以下问题:1.横坐标表示 速度 ,纵坐标表示 深度 。2.A、B 两种地震波中,A 表示 横波 ,B表示 纵波 ,判断依据是 纵波比横波的速度快 。3.A、B 两种波,随着深度的增加,传播速度有何变化特点?答:在0-33千米处:地震波随深度增加波速变化不大;(不大,很大)在 33 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增加、变小),说明这里存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因为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这个面,所以称这个不连续面为 D 莫霍界面;在 3
7、3-2900千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不断变小(变大、变小)。在 2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变小。说明这里存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4 页 在一个物质的不连续面,1914年,地震学者古登堡最早研究了这一界面,故将此不连续面为 F 古登堡界面;图中 D 为莫霍界面,F 为古登堡界面,它们把地球内部分为 CEG三层,C为地壳,E 为地幔,G 为地核。推测:地壳可能为固态,地幔可能为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或气态。、列表比较各圈层特点:地球内部圈层 主要特点 地壳 地幔 地核 、特别注意:上地幔可分三层: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和上地幔下部。、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因由坚硬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一章 第四 地球 结构 教案 1794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