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调研·2016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课时作业_11细胞的增殖37161.pdf
《高考调研·2016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课时作业_11细胞的增殖3716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调研·2016高考生物(新课标)一轮课时作业_11细胞的增殖37161.pdf(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作业(十一)(A 卷 细胞增殖过程与图像)一、选择题 1.(2014)右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解析 图示为动物细胞分裂的中期,甲为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前期移向细胞两极,A 项错误;乙为染色体,组成成分为 DNA 和蛋白质,丙为纺锤丝,组成成分主要是蛋白质,二者差异很大,故 B 项正确;由于有同源染色体存在,并且染色体整齐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可以判断该图像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故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与体
2、细胞相等,C 项错误;该时期核膜已解体,故 D 项错误。答案 B 2.(2013)下列关于高等动植物连续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 G1期细胞,不影响其进入 S 期 B.S 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已增加一倍 C.G2期细胞的细胞核 DNA 含量已增加一倍 D.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群体,M 期细胞的比例会减少 解析 A 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处理细胞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细胞进入 S 期,A 项错误;B 项中 S 期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加倍,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才加倍;C 项中 S 期 DNA 完成复制,G2期细胞核 DNA 含量已经增加一倍,正确;D 用秋水仙素处理细胞
3、,M 期的细胞比例不会减少,D 项错误。答案 C 3.不同生物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不同,下表为 23-24 时测得的四种高等植物分生组织的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植物 细胞周期的时间/h 分裂间期 a 分裂期 b 全周期 1 11.7 2.5 14.2 2 12.8 1.2 14.0 3 10.4 2.3 12.7 4 16.5 1.9 18.4 A.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取决于细胞类型,与外界因子无关 B.秋水仙素作用于 b 时期,能使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最好选用植物 4 观察有丝分裂过程,因其细胞周期最长 D.a 时期观察不到染色体,此时细胞核中进行着转录和
4、翻译过程 解析 细胞周期的持续时间既取决于细胞类型,也与温度、营养等外界因子有关;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最好选择分裂期所占比例较大的细胞,如表中的植物 3;在间期发生转录和翻译,进行旺盛的蛋白质合成,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但翻译在细胞质中进行。答案 B 4.下图甲中,ab 表示一个细胞周期,cd 表示另一个细胞周期;图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 B.处于图甲 a 时期和图乙 BA 时期的细胞可进行 DNA 复制 C.处于图甲、图乙各时期的细胞一定有同源
5、染色体的存在 D.处于图甲 b 时期的细胞,若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一定加倍 解析 图甲中 a 和 c、图乙中 BA 时期都为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图甲中 b 和 d、图乙中AB 时期都为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在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间期完成 DNA 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若为某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细胞中不一定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答案 C.5.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最可能发生在同一时期的是 ()A.着丝点的分裂和细胞质的分裂 B.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 C.细胞板的出现和纺锤体的出现 D.染色体数加倍和染色单体形成 解析 着丝点的分裂在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质的分裂在有
6、丝分裂的末期,A 项错误;染色体复制和中心粒复制均发生在间期,B 项正确;细胞板的出现在有丝分裂的末期,纺锤体的出现在有丝分裂的前期,C 项错误;染色体数加倍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D 项错误。答案 B 6.若将3H-TdR(一种含3H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正在进行 DNA 复制的细胞就会立即摄取。在相同的条件下,向连续培养的两组细胞培养液中同时加入3HTdR,定期取样,检查被标记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正确的是 ()A.两组都有 25%的细胞不在细胞周期中 B.两组细胞复制所用时间大致相同 C.细胞周期的时间应是甲组小于乙组 D.乙组约有 20%的细
7、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解析 本题考查 DNA 复制和细胞周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息可知,t3以后两组细胞被标记数分别稳定在 100%和 80%,据此可推出乙组应有 20%的细胞不处于细胞周期中,且两组细胞复制所用时间大致相同。答案 B 7.抑素是细胞释放的、能抑制细胞分裂的物质,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G2期。研究发现,皮肤破损后,抑素释放量减少,细胞分裂加快。伤口愈合时,抑素释放量增加,细胞分裂又受抑制。由此推断 ().A.抑素对细胞分裂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B.皮肤细胞培养时,加入一定量的抑素有利于细胞分裂 C.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其细胞周期缩短 D
8、.抑素抑制 DNA 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阻断细胞分裂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抑素的作用是抑制细胞的分裂,B 项错误;抑素能抑制皮肤细胞G2期的活动,使细胞周期延长,C 项错误;G2期 DNA 复制已经完成,所以抑素不会抑制 DNA复制所需蛋白质的合成,D 项错误。答案 A 8.(2014)某哺乳动物体细胞在培养时能够分裂,在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3H-TdR(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和测量到 ()A.G1期变短,该期有大量3H-TdR 进入细胞核 B.S 期变长,该期有DNA 复制和核糖体的增生 C.G2期变短,该期细胞核中有组蛋白
9、 D.M 期相对较短,该期细胞的核膜始终完整 解析 大量3H-TdR 进入细胞核的是 S 期(DNA 复制期),A 项错误;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将会使细胞周期缩短,S 期变短,并且 S 期进行 DNA 的复制无核糖体的增生,B 项错误;M 期的前期核膜解体,末期核膜重新出现,故 D 项错误。组蛋白是指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与DNA 结合的碱性蛋白质的总称。组蛋白与 DNA 结合后形成染色质,有利于染色体的形成,故 C 项正确。答案 C 9.(201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有 DNA 和中心体的复制 B.分裂间期 DNA 含量和染色体组数都加倍 C.纺锤体形成于分
10、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染色单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解析 细胞分裂间期,完成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细胞还需完成中心体的复制,A 项正确;间期 DNA 复制,DNA 数目加倍,但两条 DNA 分子连在一个着丝点上,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都没有发生改变,B 项错误;纺锤体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C 项错误;染色单体形成于间期,出现在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D 项错误。答案 A 10.(2013)关于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赤道板是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结构 B.有丝分裂间期DNA 复制的过程需要解旋酶参与 C.有丝分裂中期,发生联会的
11、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D.在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分裂期的短 解析 赤道板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结构,A 项错误;有丝分裂间期进行DNA 分子的复制,需要 DNA 解旋酶将双螺旋结构解开,B 项正确;同源染色体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C 项错误;细胞分裂间期占整个细胞周期的 90%95%,持续时间比分裂期长,D 项错误。答案 B 11.如图为细胞周期中部分细胞核的变化示意图,此过程 ()A.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末期,核膜再度合成 B.发生在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染色质复制 C.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前期,核膜逐渐消失 D.发生在细胞分裂期的中期,染色体螺旋变粗
12、解析 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图中有部分核膜,说明核膜逐渐消失或逐渐形成,为分裂期的前期或末期。图中染色体含有染色单体,说明已完成染色体复制,只能为分裂期的前期。答案 C 12.对如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因为细胞中有中心体,无细胞壁,所以可以断定该细胞为动物细胞.B.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两条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 C.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即和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和为另一对同源染色体,含 8 个 DNA 分子 D.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解析 如图进行的是有丝分裂,细胞中有两对同源染色体,8 个 DNA 分子,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既
13、有同源染色体,也有非同源染色体。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如图甲表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上 DNA 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的关系,据图回答:(1)图甲中有_对同源染色体,_个染色体组。(2)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完成_,此时细胞处于图乙中_段,若用秋水仙素作用于图乙中_段的某一时期,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3)图丙对应图乙中_段的某一时期,处于此分裂时期的动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是_形成的方式不同。(4)若图甲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上分别有A、B、a 和 b 四个基因,则图甲细胞的
14、基因型可表示为_,分裂后子细胞基因型为 AaBb 的概率为_。(不考虑基因突变)解析 (1)图甲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图,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同源染色体对数和染色体组数均加倍,图中有4 对同源染色体,4 个染色体组。(2)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是 DNA 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细胞分裂过程中需要利用大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来完成 DNA 的复制,此时细胞处于有丝分裂间期,对应图乙中BC 段。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处于.图乙中 CD 段。(3)图丙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 数量之比为122,处于细胞有丝分裂前期或中期,对应图乙中的 CD 段。此时期植物细胞
15、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纺锤体形成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由细胞的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4)图甲中移向细胞一极的染色体上分别有A、B、a 和 b 四个基因,移向另一极的染色体上也有 A、B、a 和 b 四个基因,因而图甲细胞的基因型可表示为 AAaaBBbb。如不考虑基因突变,分裂后子细胞与亲代细胞基因型相同,因而子细胞基因型为 AaBb 的概率为 100%。答案 (1)4 4(2)DNA 的复制 BC CD(3)CD 纺锤体(4)AAaaBBbb 100%14.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四个图像,甲图是某二倍体(2n=6)植物根尖分生区的显微照片。请据图回答下
16、面的问题。(1)乙和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和丙是否正确?为什么?_。(2)甲图中 A、B 两个细胞对应于丁图的时期分别是_(填小写字母)。(3)图丁中 AB 段形成的原因是_;图丁中 CD 段形成的原因是_。(4)观 察 到 的 生 长 点 细 胞 中,大 多 数 细 胞 处 于 _ 期,原 因 是_。解析 (1)甲图为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其中任何一个细胞的分裂都符合有丝分裂的特点;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所以不正确;丙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且染色体数目和甲图细胞中不符,应为6 条。(2)A、B 两个细胞分别为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
17、的图像,A 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 DNA 分子,B 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一条 DNA 分子,因此应分别对应丁图的 c、d。(3)图丁中的 AB 段是细胞分裂间期的 S 期,属于 DNA 合成时期;CD 段是每条染色体 DNA 减半的时期,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使一条染色体变成了两条染色体。(4)由于细胞分裂间期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因此观察时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答案 (1)不正确,分裂方式不对(因为甲图细胞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而乙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细胞形态不对(甲图是植物细胞,而丙图表示的是动物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对(2)c、d(3)DNA 复制(或染色体复制)着丝点分裂(4)间 间期的时间最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调研 2016 生物 新课 一轮 课时 作业 _11 细胞 增殖 3716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