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_通信系统施工工艺标准4063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_通信系统施工工艺标准40634.pdf(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 (BQ-CNCEC J070401-2004)1 适用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2 施工准备 2.1 材料、设备 2.1.1 传输部分:对绞电缆、光缆、光纤连接头、光纤耦合器等。2.1.2 机房部分:交接箱、机柜、各类配线架、配线模块、跳线等。2.1.3 终端部分:信息插座、光纤插座、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2.1.4 上述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及合同要求,并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性能检验报告及“CCC”认证标识等。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容应齐全、清晰。2.1.5 镀锌材料:镀锌钢管、镀锌线槽、金属膨胀螺栓、金属软管、接地
2、螺栓。2.1.6 其他材料:接线盒、地面插座、塑料线槽及其附件。塑料线槽其敷设场所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5,其阻燃性能氧指数不应低于 27。2.2 机具设备 2.2.1 安装器具:煨管器、液压开孔器、套丝机、钢锯、电工组合工具、射钉枪、拉铆枪、手电钻、台钻、高凳等。2.2.2 测试器具:网络测试仪、光时域反射仪、万用表、兆欧表、铅笔、皮尺、水平尺、小线、线坠等。2.2.3 专用工具:剥线器、压线工具、光纤熔接机、显微镜、切割工具、玻璃磨光盘、烘干箱。2.3 作业条件 2.3.1 线缆沟、槽、管、箱、盒施工完毕。2.3.2 土建装修工程完工,线路全部贯通。2.3.3 配线间、设备间的环境温度、湿
3、度、照度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通风良好,且室无危险物品,消防器材齐全。2.4 技术准备 2.4.1 施工图纸齐全。2.4.2 施工方案编制完毕并经审批。2.4.3 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熟悉图纸、方案及专业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3 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可分为建筑群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工作区子系统由信息插座、信息终端设备及相应的适配器、连线组成。3.1 信息插座的安装.信息插座根据不同环境、不同需要可以安装在墙体上、地面和活动地板上。安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3.1.1 安装在墙上的信
4、息插座宜高出地面 300mm。如有活动地板的工作区,墙体上的信息插座宜高出活动地板 300mm。见图 3.1.1。图 3.1.1 信息插座在墙体上 地面上安装示意图 3.1.2 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固定在地面接线盒里,接线盒盖可开启,并有防水、防尘要求。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3.1.3 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图形或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3.1.4 信息插座应以标准的 T568B 或 T568A 接线。见图 3.1.4。图 3.1.4 信息插座接线图 3.2 管线的敷设 3.2.1 暗管敷设 3.2.1.1 暗管敷设宜选用阻燃硬质 PVC 管或钢管,暗管布放 4 对对绞电缆时
5、,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3.2.1.2 暗敷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 40。线槽高度不宜超过 25mm。线槽的长度超过 6m 或线槽拐弯处宜设置接线盒。3.2.1.3 建筑物横向布放的暗管管径不宜大于 G25,天棚里或墙水平、垂直敷设管路的管径不易大于G40。3.2.1.4 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宜用塑料管保护。塑料管径为光缆外径的 1.5 倍。3.2.2 线槽、桥架敷设 3.2.2.1 电缆桥架、线槽宜距离地面 2.2m 以上安装,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 0.30m。见图 3.2.2-1。.图 3.2.2-1 电缆桥架安装示意图 3.2.2.2 电缆桥
6、架、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 50。3.2.2.3 电缆桥架、线槽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 35m 处进行固定。3.2.2.4 电缆桥架、线槽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 1.5m 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3.2.2.5 桥架及线槽的安全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 50mm。3.2.2.6 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 2mm。3.2.2.7 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偏差不应超过 3mm。3.2.2.8 两线槽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 2mm。3.2.2.9 吊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3.3 线缆敷设 3.3.1 缆
7、线布放两端应贴有标签,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3.3.2 线缆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3.3.3 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 36m,工作区为 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 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3.3.4 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3.3.4.1 非屏蔽 4 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4 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 8 倍。3.3.4.2 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 610 倍。3.3.4.3 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
8、径的 10 倍。3.3.4.4 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 15 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 20 倍。3.3.5 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双绞电缆与其他管线之间安装距离:双绞线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平行(m)交叉(m)避雷引下线 1.000 0.30 保护地线 0.05 0.02 热力管(不包封)0.50 0.50 热力管(包封)0.30 0.30 给水管 0.15 0.02 煤气管 0.30 0.02.光缆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 平行 交叉 市话管道边线 0.75 0.25 埋式电力电缆 0.50 0.30 非同
9、沟的直埋通信电缆 0.50 0.50 给水管 管径50cm 1.50 0.50 高压石油、天然气管 10.00 0.50 热力、下水管 1.00 0.50 煤气管 压力0.3Mpa 1.00 0.50 压力 0.30.8Mpa 2.00 0.50 排水沟 0.80 0.50 3.3.6 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3.3.7 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3.3.8 对绞线连接终端设备时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 5 类线不应大于 13mm,4 类线不大于 25mm。3.3.9 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连接终端设备时终端处屏蔽罩接触可靠,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终端设备屏蔽罩 360圆周接触,
10、接触长度不宜小于 10mm。3.3.10 光纤融接或机械接续处应加以保护或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3.4 光纤熔接 3.4.1 开始接续操作前,要熟悉熔接产品制造商的规定。大多数熔接工具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单光纤自动熔接的接续工具可以在 XYZ 轴上自动定位光纤并可以对接续损耗进行自动测量。自动熔接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本地注入检测方式和纵剖面校准系统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遵守相同的方式和步骤。3.4.2 大多数熔接工具是由菜单驱动的,如图 3.4.2 所示。它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动化功能;这些方式都是基于全自动化的。大多数自动熔接工具制定了它们自己的光纤切割方法。图 3.4.2 熔接工
11、具.3.4.3 打开熔接工具并将它连接到认可的电源上。有些接续工具装备有部电池或外接电池,通常能够保证 8 个小时的操作。3.4.4 按制造商的规定打开熔接工具。大多数单元部件会进行自检。不同的机器供电方式也不同,有些机器具有自动切换功能,可以将电源切换到电池供电方式。3.4.5 大多数机器有某些参数设定能力。电缆布线员在开始进行接续时,宜使用制造商的缺省设置。3.4.6 工作方式可选择全自动、半自动或手工操作。除非有特殊的要求下,一般情况下宜使用全自动方式。3.4.7 工作时要确信按要接续的光纤类型使用了正确的 V 形槽,如图 3.4.7 所示 图 3.4.7 光纤校准 图 3.4.10 N
12、o-Nik 工具 3.4.8 在用异丙基酒精(99的纯度)中浸泡过的软麻绵纸擦去附着在光纤上的混合物。3.4.9 如果要使用热缩管对完成的接续进行机械保护,需将热缩管滑动到要进行接续的两根光纤中的一根上。3.4.10 使用电缆制造商推荐的光纤剥离器将光纤涂覆层或缓冲层剥去所需长度。对于 250m 涂覆层的光纤,最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铣工工具。对于 900m 缓冲光纤,可以使用铣工工具或 No-Nik 工具,如图 3.4.10 所示。根据使用的熔接工具和切割器来确定合适的剥离长度。一般情况下,2550mm(12in)就可以满足所有的需要。3.4.11 用在异丙基酒精(99的纯度)中浸泡过的软麻绵纸轻
13、轻擦拭光纤,去掉存留在光纤上的脏物,如图 3.4.11 所示。图 3.4.11 擦拭光纤 3.4.12 利用切割工具将光纤切割为预定的接续长度,如图 3.4.12 所示。.图 3.4.12 切割光纤 3.4.13 将损坏的光纤废屑丢弃到合适的地方。3.4.14 打开电极上面的垫板和支撑光纤的 V 形槽。3.4.15 在与裸光纤相邻的涂覆层部分抓紧光纤;将光纤放人熔接工具中。有些工具作了 V 形标记,V形槽中放置涂覆层或缓冲层的末端。通常,光纤的末端放置在上部电极和底部电极之间,但不穿过电极。3.4.16 关闭支撑光纤的 V 形槽垫板,但不关闭电极板。3.4.17 对于要对接的第二条光纤,重复步
14、骤(7)(16),如图 3.4.17 所示。图 3.4.17 插入光纤 注意:如果使用热缩管进行保护,那么每一个光纤接续只需一个管子(即在第二根光纤上不需要管子)。如果把第一根光纤插入到接续工具的左手那一面,那么第二根光纤插入到接续工具的右手那一面,反之亦然。3.4.18 关闭电极上方的垫板。3.4.19 按下接续按钮,接续光纤。在这种操作模式中,熔接工具将会清扫光纤端面(熔接前),确定端面质量,在 X 轴和 Y 轴方向自动校准光纤,在两根光纤间(Z 轴方向)设置合适的开口距离,然后在光纤末端连在一起的时候进行熔接操作。最后,熔接工具会根据工具自带的注入检测或轮廓校正功能计算,并给出该接续的损
15、耗值。3.4.20 有可能因为一些故障而使得熔接工具不能完成接续操作。一般情况下,装置会检测故障并提供可行的纠正措施。下面列出的是通常发生的故障以及解决方法:3.4.20.1 端面质量不能令人满意。利用 X 轴和 Y 轴视图检查光纤。检查两根光纤的端面以确定应该重新切割那一根光纤。.3.4.20.2 不能对光纤进行校准。在 X 轴和 Y 揍检测两根光纤是否进行了校准。在探测器中心,它们应该紧密的排列在一起。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因为一个 V 形槽脏了或两个都脏了,或是光纤脏了,或者没有获得正确的剥离和切割长度。3.4.20.3 不能找到合适的 Z 形开口。在探测器中检查两根光纤的位置,以确信它们
16、都紧靠近探测器的中心,需要进行末端连接的光纤应该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一根光纤没有插入到 V 形槽中正确的位置,或者两根光纤都没有插入到正确的位置。3.4.21 通过显微镜进行目测,检查接续质量。如果接续的很好,那么包层(在光纤外部)应该有一个光滑的表面(即没有凸起或凹陷)。在光纤映像中,应该没有可见的缺陷或阴影。3.4.22 最通常发生的问题是凸起或凹陷,或者可能是光纤没有连到一起。如图 3.4.22 所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该停止接续并重新开始。图 3.4.22 通常发生的问题 3.4.23 检查接续的损耗值。根据 TIA 和 BICSI 的建议,接续损耗应该等于或小
17、于 0.3dB。3.4.24 如果接续损耗大于 0.3dB,需要返回去重新接续。在改变制造商规定的缺省参数前,需要试着重新接续。如果损耗还是高,就有可能发生其他一些常见故障:3.4.24.1 设置是应用于多模光纤的,然而正在接续的却是单模光纤,反之亦然。3.4.24.2 在进行接续操作时改变了缺省设置。检查熔接工具的设置,确信这些设置与在操作规定中提到的设置是一样的。3.4.24.3 如果温度或湿度太高或太低,那么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增加或缩短熔接时间,或者增大或减小熔接电流。通常,仅仅调整熔接时间和熔接电流就可以在任何环境中获得满意的接续效果。3.4.24.4 电极太脏了,或者用坏了。参照制造商
18、的有关规定清扫或更换电极。3.4.25 记录接续损耗值。某些熔接工具具有存储损耗值的功能。按照制造商的有关规定进行操作。3.4.26 打开电极上面的垫板和支撑光纤的 V 形槽,将已经完成接续的光纤从熔接工具上移走。3.4.27 如果使用了热缩管对光纤进行保护,就要将热缩管滑动到接续上方中心。将热缩管放到加热器中或用热缩枪将管子下压到接续中。遵守制造商的有关规定,只需确认这个完整的外罩没有使光纤弯曲或者损害光纤外套即可。3.4.28 遵守制造商的规定,保证接续托架中熔接的安全。确信光纤保持了合适的弯曲半径。如果使用硅树脂橡胶管保护熔接,可以在接续托架中完成所有接续。然后在接续管理器和接续中使用硅
19、树脂通常每一个管理器有 12 个接续。.3.4.29 重复步骤 3.4.83.4.28,直到把所有光纤都进行了接续。3.4.30 按照每一个制造商的规定关闭接续外壳或封装。3.4.31 将接续外壳或封装(和任何电缆的松弛部分)放到它们的安装位置。3.5 配线设备安装 3.5.1 配线设备是综合布线的主要设备,配线设备可以安装在墙上,也可以落地安装。3.5.2 墙上安装配线箱体底边距地 300800mm,配线箱体距离打开门的门边距离应大于 500mm。3.5.3 配线箱体暗设在墙体。预留墙洞安装,箱底高出地面宜为 5001000mm。落地安装配线箱体落在 200mm 高的安装基座上。配线箱体垂直
20、度偏差不应大于 3mm。3.5.4 配线从下部进入墙上安装配线箱体,宜用金属桥架保护,箱体与金属桥架应密封连接。配线从下部进入落地安装配线箱体,配线箱体位置应与电缆出线孔相对应。配线从上部进入配线箱体,宜用金属桥架保护,箱体与金属桥架应密封连接。3.5.5 配线箱体接线端子各种标志清晰、齐全。3.5.6 配线箱体电缆配线架类型有:模块化系列配线架和 110 系列配线架。模块化配线架结构比较简单,110 系列分夹接式(A 型)和插接式(P 型)两种。110A 型配线架适用各种场合。见图 3.5.6。图 3.5.6 110A 型配线架结构示意图 3.5.7 110A 型配线架由配线背板、110A
21、接线块组件和相关配件组成。进入配线架线缆在配线板的边缘捆绑在一起,以保证线缆不会滑出线槽。剥去线缆外皮,然后固定安装 110 布线块。从左面或右面端接线缆,拉紧并弯曲每一对线缆,使其进入齿型牵引条。注意此时仍应保持双绞线的原来绞距。然后安装110 连接块,插上标识条,做好接线记录。4 质量标准 4.1 主控项目 4.1.1 线缆敷设和端接的检测要求:对以下各项进行检测,要求检测结果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GB/T 50312 中第 5.1.1、6.0.2、6.0.3 条的规定:4.1.1.1 线缆的弯曲半径;4.1.1.2 预埋线槽和暗管的敷设;4.1.1.3 电源
22、线与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线缆间的最小净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4.1.1.4 建筑物电、光缆暗管敷设及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4.1.1.5 对绞电缆芯线终接;4.1.1.6 光纤连接损耗值。4.1.2 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敷设的电、光缆,应符合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4.1.3 机柜、配线架的安装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4.1.3.1 卡入配线架连接模块的单根线缆色标应和线缆的色标相一致,大对数电缆按标准色谱的组合规定进行排序。4.1.3.2 端接于 RJ45 口的配线架的线序及排列方式按 T568A 或 T568B 端接标准进行端接,但必须与信息插座模块的线序排列使用同一
23、种标准。4.1.4 信息插座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时,接线盒应严密防水、防尘。4.1.5 防雷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要求,设备金属外壳及器件、线缆屏蔽接地线截面,色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接地端连接导体应牢固可靠。4.1.6 应采用专用测试仪器对系统的各条链路进行综合布线系统性能检测,其容包括工程电气性能检测和光纤特性检测,系统的信号传输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观察或仪器测试。4.2 一般项目 4.2.1 线缆终接应符合以下规定。4.2.1.1 线缆在端接前,必须检查标签编号,并按顺序端接;4.2.1.2 线缆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4.2.1.3 线缆终端安装应符合设计和产品厂家安装
24、手册要求。4.2.2 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本标准 3.2.4.4 的规定。4.2.2.1 各类跳线的插件间接触良好,接线无误,标识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4.2.2.2 各类跳线长度应依据现场情况确定,一般对绞线电缆不应超过 5m,光缆不应超过 10m 4.2.3 机柜、配线架安装应符合以下要求:4.2.3.1 机柜不宜直接安装在活动地板上,应按设备的底平面尺寸制作底座,底座直接与地面固定,机柜固定在底座上,底座高度应与活动地板高度相同,然后铺设活动地板,底座水平误差每米不应大于2mm。4.2.3.2 背板式跳线架应经配套的金属背板及接线管理架安装在可靠的墙壁上,金属背板与墙壁应紧固
25、。4.2.3.3 壁挂式机柜底面积距地面不宜小于 300mm。4.2.3.4 桥架或线槽应直接进入机架或机柜。4.2.3.5 接线端子各种标志应齐全。4.2.4 信息插座的安装要求应执行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GB/T 50312 第.4.0.3条的规定。4.2.5 光纤芯线终端的连接盒面板应有标志。4.2.6 采用计算机进行综合布线系统管理和维护时,下列容的检测结果应符合设计要求:4.2.6.1 中文平台、系统管理软件;4.2.6.2 显示所有硬件设备及其楼层平面图;4.2.6.3 显示干线子系统和配线子系统的元件位置;4.2.6.4 实时显示和登录各种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
26、检验方法:观察检查或仪器测试。4.3 质量记录 4.3.1 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安装技术文件及“CCC”认证及证书复印件。4.3.2 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4.3.3 设备开箱检验记录。4.3.4 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记录。4.3.5 隐蔽工程检查记录。4.3.6 预检记录。4.3.7 工程安装质量及感观质量验收记录。4.3.8 系统试运行记录。4.3.9 智能建筑工程分项工程质量检测记录。4.3.10 子系统检测记录。4.3.11 电线、电缆导管和线槽敷设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4.3.12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电气性能测试记录。5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5.0.1 预埋管线、盒应加强
27、保护,及时安装保护盖板,防止污染阻塞管路或地面线槽。5.0.2 施工前按图纸核查线缆长度是否正确,调整信号频率,使其衰减符合设计要求,以免信号衰减严重。5.0.3 施工中应严格按照施工图核对色标,防止因系统接线错误不能正常运行。5.0.4 线缆的屏蔽层应可靠接地,同一线槽的不同种类线缆应加隔板屏蔽,以防出现信号干扰。6 成品保护 6.0.1 系统设备安装时,不得损坏建筑物,并保持墙面清洁。6.0.2 安装设置在吊顶的线缆、线槽时,不得损坏龙骨和吊顶。6.0.3 应对安装完毕的设备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损坏及污染。地面线槽出现口应加强防水措施。7 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7.1 安全操作要求 7.1.1 搬运设备、器材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不损伤器材,还要注意不要碰伤人。7.1.2 施工现场要做到活完场清,现场垃圾和废料要堆放在指定地点,并及时清运,严禁随意抛撒。7.1.3 操作工人的手头工具应随手放在工具袋中,严禁乱抛乱扔。7.1.4 采用光功率计测量光缆时,严禁用肉眼直接观测。7.2 环保措施.7.2.1 施工现场的垃圾如线头、包装箱等,应堆放在指定地点,及时清运并洒水降尘,严禁随意抛撒。7.2.2 现场强噪声施工机具,应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噪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