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docx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七篇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8 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 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找规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 5 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涉及的具体内容是让学生探索并发现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规律确定是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
2、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运用。2、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学生对生活经验及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课知识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想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2)让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3)让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2获得成功的体验。3、教学重、难点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理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
3、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用除法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能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在有余数或没有余数的情况下这样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二、说学情根据学生在以前已经学习过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探索过一些简单规律,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现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探索规律的意识和能力。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哦采用了猜游戏、分析、观察、自主探
4、索、合作交流、分析、比较与练习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程序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分为五个环节组织教学。3(一)体验规律,揭示课题。(二)观察场景,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这个环节,我以国庆节的情景作为导入,出事教材例 1 的场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找出盆花是按一盆蓝、一盆红;彩灯是按一盏灯、一盏紫、一盏绿;彩旗是按两面红、两面黄这样的规律排列,从而感知物体的有序排列,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三)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本环节,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平台,先是提出这样的问题:照这样摆下去,左起
5、第 15 盆什么颜色的花?接着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得出解决问题的三种策略,即是画图发、列举法、计算法,这里注重分析计算法。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计算法的简便实用。最后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用计算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应注意三点:(1)找准物体的规律;(2)分组、确定除数;(3)列式计算。同时让学生懂得计算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得数有余数;一种是整除,如果有余数,余数是几?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第几个相同,如果好似整除,这个物体就和每组中的最后那个相同。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四)巩固练习,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练习是新知识的巩固,提高环节,又是
6、后续知识的准备和铺垫,因此适度、适量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能让学生通过适当的练习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我特设计了两大道练习题,4第 1 大题是基本训练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第 2 题是开放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对于规律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同时加深对计算法的理解。这道题学生的参与度广,不但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五)全课小结,拓展延伸。这环节,先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今天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
7、生归纳概括的能力。然后举例生活中的一些周期现象供同学们欣赏。如春夏秋冬、日出日落、月圆月缺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近数学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 2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分数,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 5 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在本册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而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
8、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5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 1 的两个分数的大小。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9、,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三教学方法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片等图形的图片6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1)有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几个?(2)有 2 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
10、分几瓶?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 2、1 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1 个蛋糕平均分给两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个小朋友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认识分数(板书)(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1.认识 12(1)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 12。(板书:1/2)接着引导学
11、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分蛋糕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 1/2 的,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 1/2 表示。7(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让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来表示出 1/2,体验不同折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 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 1/2。并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 1/2 表示。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 1/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
12、的建构。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 1/2,丰富 1/2 的表象,建构 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 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2.认识几分之一出示一个 1/3 的图形,让学生交流指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它的1/3,追问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课件出示已经分好的图形,让学生试着用分数来表示。总结: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3.比较分数的大小课件出示课本的例 2,通过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比大小。先折出圆片的 1/2,1/4,直观比较大小,再猜猜看与
13、 1/8 比较谁大谁小,并且通过折纸验证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8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1.基本练习: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三份,用红色线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对分数的认识。2.找出下图中生活中的分数。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着的分数。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老师
14、做简单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分数更浓厚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找出多美滋广告里藏着的分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 3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24 时记时法。此前学生已经认识过钟面,会看钟面表示时间,另外 24 时记时法也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记时方法。鉴于学生这样的学习基础。本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整个教学分、体验感悟、揭示本质、生活提升三个学习环节,体验感悟环节增强学生对一天 24 小时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记时法服务;揭示本质环节主要研究两种记时法,发现两种记时法的特征和关系;生活提升环节进行实际
15、应用,体会有限钟面表达无限时间的9精妙,这样达成悟、思、练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具体环节谈谈我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一、化静为动-激活已有认知学习 24 时记时法首先要对一天 24 小时有精确的理解。学生知道一天是 24 小时,但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与太阳转动的资料,让他们恍然大悟;,一天 24 小时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意见也不一致,春晚的倒计时场景倒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要表示一天的时间,那得对一天是怎样过来的有充分的体验。因此有必要带着学生再次回顾一天的经过。,在设置中我特意安排画面可以随时点击暂停,学生回忆并表述此时他通常在干什么,像这样一直播放到一天 24 小时结束。如此
16、,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化静为动的特点。弥补了静态回忆的弊端,激活并重建了学生已有认知。二、引发碰撞-盘活教学内容学生体验了一天 24 小时,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会用两种记时法表示时间,而且理解为什么这样表示。普通记时法学生明白,可是24 时记时法学生虽然会表示,但并不太明确为什么。因此我带领学生再次细看钟面的转动,让钟面上的彩色条与时间尺上的彩色条同步出现,学生能明确地看出走了几小时就用几时表示。以下午 1 时为例,这样学生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一天过去了 12 加 1 也就是 13 小时,表示成 13 时,强化了表象,加深了理解。另外要比较两种记时法的关系还要强化他们的对比,将两种记时法
17、同时展示,引发认知的碰撞,继而深入讨论,寻找异同,揭示知识本质10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功能,摒弃了单纯文字交流的单薄,将教学内容盘活了。三、立体呈现-用活所学知识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立体式展开。本课中帮助学生体会时间的流动以及用有限表达无限的数学思想是重要目标之一,可是时间的流动以及一天的有限和时间的无限,钟面的有限和表示时间的无限之间的关系,这些都需要学生去体会、想象。那么能不能将这些不可感知的东西转化成可感知的东西,帮助学生体会呢?我在课堂开始和课末各设置了一个前后呼应的环节,课始出示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我们身边也有一条看不见的
18、流淌着的河流,是什么,时间。课末练习环节分别出示四个画面:朝阳初升,烈日当空,夕阳西下,繁星满天,学生寻找符合场景的时间卡片,交流。然后揭示我们每一天都经历着这样的轮回,时间就在这样的轮回中一直向前流淌。同时惊叹钟面设计成圆形,用有限表达无限的精妙的创造!这样借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功能,为学生搭建了想象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以上是我的一点实践反思,如有不当,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篇 4一、教材11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课本第 64-65 页,例 1例 4)包括:(1)小数的性
19、质;(2)小数性质的应用(六年制第八册第四单元)。2.教材所处地位:本节是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小数的性质这一概念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小数性质的应用是本节的重点。4.教学目标:(1)识记理解小数的性质;(2)根据需要把小数化简或是把整数改写成指定数位的小数。二、教法1.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
20、、动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三、学法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四、教学程序12(一)谈话法导入新课在商店里,经常把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的小数:手套每双 2.50元,毛巾每条 3.00 元。这里的 2.50 元、3.00 元分别是多少钱?(2.50元是 2 元 5 角,3.00 元是 3 元)为什么能这样写呢?这是小数的一个重要性质,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板书“小数的性质”。(二)讲授新课1.研究小数的性质(1)出示例 1,比较 0.
21、1 米,0.10 米和 0.100 米的大小。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米尺(10 厘米以上),在米尺上找出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是同一点,说明:1 分米10 厘米100毫米(板书)。请同学们看米尺想,1 分米是 1/10 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 厘米是 10 个 1/100 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 米),100毫米是 100 个 1/1000 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 米)板书:因为 1 分米10 厘米100 毫米所以 0.1 米0.10 米0.100 米在这里应用直观演示法,变抽象为具体。然后板书准备比较,观察上下两个等式,说明 0.1、0
22、.10、0.100 相等,再添上“因为”、“所以”、“”。A.从左往右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B.从右往左看是什么情况?(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大小13不变)C.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里应用了比较法,便于发现规律,揭示规律,总结性质。(2)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例 2:比较 0.30 和0.3 的大小。(图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例 2。教师指示,学生思考: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 份)阴影部分占几分之几?(30/100)用小数怎样表示?(0.30)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小学 数学 说课稿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