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探究和实践5478.pdf
《中国书法探究和实践547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书法探究和实践5478.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书法探究 一、书法与书法家的窥探 我临池三十余载,研读了赵壹的 非草书、孙过庭的 书谱、张怀瓘的书断及古今许多名家书论,体验加博取,实觉我国书法,不仅具有可读性,和世界上各文明社会的文字一样,有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记载事物等功能;还具有观赏品鉴的功能,娱人娱己,使人迁思移情,获得美的享受。我国的书法是文字之树绽出了絢丽的花葩,因为书法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涵,而这种内涵全凭发挥人的能动因素。要认识和把握书法固有的内涵,也必须经过书写者的努力追求,通过辛勤临池,才能悟得、把握。这就是所谓的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清末杨守敬在【学书迩言】的绪论中説;“-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
2、定论也。”在此,余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代著名的书法家李斯、蔡邑、王羲之、陆机、虞世南、褚遂良、李北海、颜真卿-他们无不是自幼熟习六艺经传,学富五车,胸罗万象的学者,他们思想体系,非儒即道。近、现代的林散之、启功-等书法大家也都如是。苏轼“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说的就是写字,可见,文学与艺术渊源相通。我认为临池必先读书。书法的美在于书法家精湛的用笔,诸如提按、转折、相背等多种复杂动作交替运用,书家笔画的藏锋与露锋;方与圆;仰与覆;粗与细;长与短;润与涩;呼与应;墨色的浓与淡;笔画间距的疏与密等有机地统一起来。要做到
3、这些,必具备学富、多见和辛勤临池两个条件。时至今天,必须强调指出;1、纵有满腹玑珠,而无半点临池功夫的人成不了书法家;2、因人论书,书以人贵,降低甚至抹煞书法品评标准,造成书法家概念混乱。3、违背书法的适用、表意、抒情三结合原则,刻意创新,投机取巧,捞取书法家之名,落个空头书法家的名号。2 二、书法艺术之我见 艺术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书法也不例外,现在,已有人不满足对书法书体,技法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运用新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去研究书法。从书法心里角度,一个书者的作书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首先根据应用书法为记录工具的 观点,得出结论为:如学习时间较短,最初应注意书写的速度;反之
4、,则最初应注意书写的正确性。还认为如想提高书写速度,应练习大字;如欲增加书写的正确性,则可练些小字。其次,根据艺术的观点,要学书法者挑选与自己气质相近的字体为师;要确定标准以评判书作之优劣。其次,根据察大之观点,可以根据书作分析出书写者的心理状态,从而确定其人的人格品质。书写是一种感觉运动的活动。从生理学角度看,根据人体功能,用臂力写字,优于用腕、用指写字。运用美学观点探讨中国书法艺术。书法可以表观性格和情趣。颜鲁写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頫写的字就像赵孟頫。所以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可以引起移情作用。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頫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的痕迹看着有生气有性格的
5、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我在看赵孟頫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眉。人们在 欣赏一副书作时,会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书作中去,好象文字也有生命,有感情,会令人时而紧张,时而松懈。不同书家的作品,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有的字“劲拔”,有的字“秀眉”。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类似音乐或舞蹈的节奏艺术。它具有形线之美,有感情与人格的表现。三、谈书法的神采论 提起书法的“神”与“形”,人们自然会想到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这一美学观点。这观点对中国绘画的巨大影响已是举世公认,然而中国书法的“神采论”又咋样呢?书法“
6、神采论”的奠基者是南齐著名书法家王僧虔,他在笔 3 意赞的引言中有“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夺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此言可看出王僧虔的“神采论”清楚明了地说明“形质为表象,神采为本质”。笔意赞引言从艺术创作的高度阐明了书法家创作时的精神活动。“心手达情”表现了主观情思与客观书写的统一,“神采”体现这种统一。在王僧虔以前的早期书论中,由于当时的书法家正经历着从隶书向楷书的演化过程,因此他们集中于“形”与“法”的研究,如蔡邕的九势;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笔势十二章。然而关于“形”与“法”的研究正是获取书
7、法“神”的手段。魏晋六朝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时期,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有“骨丰肉润,入妙通灵”之说,在书论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述,如“笔力惊绝”、“骨力”、“紧媚”、“风流趣好”、“媚好”“笔道流便”等等,也就是说即要求书法美的表现形式,既有内在的骨力,又有华润流畅的外表。可以说“骨丰肉润”便是“骨力”加“媚好”。它正是“神采论”在六朝书法上的主要表现。初唐,由于李世明推崇王羲之,六朝的“以形传神”的书法美依旧为人们所喜爱。虞世南与王僧虔的“神采论”一脉相承,他在笔髓论、契妙中说:“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形者,如目之视也-假笔转心,妙非毫端之妙,必
8、在澄心运思至微妙之间,神应思彻。”这就是“神采论”的进一步发挥。这段话说的“神遇”、“心悟”、“澄心运思”、“神应思彻”等,都是为了说明“假笔转心”,将作者主观的精神表现在书法的创作中,从而反映出超越形质的神采来。著名书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研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从这可知孙过庭认识到不同的字体在传递性情的程度上有区别。孙过庭还在 书谱 中将草书与真书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真书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书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4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如果说从王僧虔到
9、孙过庭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时代,那么唐开元时的张怀瓘的书论则是“遗貌取神”、“唯观神采”的时代。孙过庭书谱云:“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道润加之。”这只是停留在王僧虔的“骨丰肉润”品评标准上,而张怀瓘变了,他在书议中说“风神骨气者居上,研美功用者居下”。他还在文字论中提出:“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可见张怀瓘冲破初唐拘谨的大王书风的束缚,顺应文人们抒情写意的潮流,因此,他在书议中对草书赞曰:“情驰神纵”、“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唐代书法在历史上之所以伟大,不仅仅是出现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各具风格的楷书;对书法美学贡献卓著的孙过庭的书谱;还有一个重要方
10、面是书法理论界出现了张怀瓘,他的书法理论书议、文字论、书断等的书法美学观与时代同步,促进了以行草和狂草为代表的写意书风的出现,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飞跃。起源于六朝王僧虔的“神采论”,经过张怀瓘的拓展,以及历代书法理论家的补充,在揭示书法本质的讨论中,形成强大的巨流,如宋代黄山谷的“书韵”说=豫章黄先生文集;姜白石的“风神”说-续书谱;元代韩性的“书则”说-书则、郝经的“神在意存”说-陵川集;明代董其昌的“妙在能合,神大能离”说-画禅室随笔;清代包世臣的“气满”说-艺舟双楫,刘熙载的“我神他人”说-艺概等等,围绕形神关系的论述 不胜枚举。在书法的创作思维、品评标准、欣赏、风格、流派、笔墨、章法乃至
11、鉴藏等,都可以看到“神采论”的广泛渗透,充分显示了“神采论”在中国书法上的学术地位。“神采论”揭示了书法艺术中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形”只有赖于“神”才能有生命,书法最高境界 当是主与客、神与形的合一。表现形质的笔法、墨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目的。5“神采论”作为一个美学观,在书法上普遍存在。从微观说,学习书法,从基本的点画、间架开始,由形入手,向神趋进,清代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中的“拟虽贵似,而归于不似”就是说这个道理。欣赏优秀的书作,也是由形入眼,向神趋动从而激起观者心底层层波澜。书法中的“神”包含的容量无限,可由作者、由观者存放进任何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和情感。“神采论”作为重要
12、的书法美学理论,推动了历代书法艺术的流变,我深信在书法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进程中,它依然会给人启迪。四、谈 书 意(一)、什么是书意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这此现象可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 类。意属于精神范畴,是人类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项穆在书法雅言中说:“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意是可以把握的。人 生在世,象飘荡在江海中的一叶小舟,浪淘风簸,升降沉浮,只是思维正常,他就会心存委屈,发而为思,蕴而为意。书法艺术就是最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瓘 文字论 中“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见书法最经直地表现人的思想意识。什么是书意?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书法 探究 实践 547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