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鸾书仙佛著书普化济世救苦).docx42986.pdf





《自然之道(鸾书仙佛著书普化济世救苦).docx42986.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之道(鸾书仙佛著书普化济世救苦).docx42986.pdf(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自然之道(鸾书仙佛著书普化济世救苦)目录 昊天玉诏(钦差大臣 金阙内相太白金星降 )序(东华帝君 降 )序(葛玄真君 降)第一章 道本无名 第二章 道的本质 第三章 德与道之关系 第四章 德是灵之能量 第五章 德之初品-品德 第六章 德之中品-功德 第七章 德之上品-阴德 第八章 德之极品-道德 第九章 先天之生与后天之生 第十章 前世今生 第十一章 身与心(肉身与灵性)第十二章 生死之间(一)第十三章 生死之间(二)第十四章 面对死亡 第十五章 无知的寓言 第十六章 因果轮回 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
2、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 因果轮回在人间 夫妻情缘 父母子女情缘 死亡之种类-意外之死、怕死 死亡之种类-求死 死亡之种类-混死、自然之死 死亡之种类-身死心不死 真正的幸福人生 身心修炼之方式(一)身心修炼之方式(二)静修之法 师法自然 修炼之现象 修炼有成的重要关键 灵魂之弱点-不自觉性 灵魂之弱点-失真性 灵魂之弱点-局限性 灵魂之弱点-语言、文字障 灵魂之弱点-恐惧性 灵魂之弱点-罪恶性 灵魂之弱点-图像障 明心见性修炼法 第三十九章 宇宙因德而生 第四十章 宇宙之生命 第四十一章 人体生命之进化 (一)第四十二章
3、 人体生命之进化 (二)第四十三章 灵魂之世界(一)第四十四章 灵魂之世界(二)第四十五章 灵魂空间之转换 第四十六章 佛、道、天堂之世界(一)第四十七章 佛、道、天堂之世界(二)跋(南华真人庄周 降)跋(北斗翼圣真君 降)温馨提醒:流通善书 济世救苦 欢迎翻印 广种福田 昊天玉诏 本堂主席关恩师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9 月 18 日 岁次庚寅年八月十一日 圣示:恭接昊天着书玉诏,命本堂福神十里外,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恭接钦差大臣,其余神人排班候驾!钦差大臣金阙内相太白金星 降 诗曰:虚原道场重责膺。恭济八方日日兴。一任沧桑多变化。勤参妙谛上天京。圣示:玉诏宣读,神人持香恭立接旨。昊天玉诏 钦
4、奉 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诏曰:朕居尊而鉴卑,无时不以苍生是念。上天降下大道,乃以自 然法则而孕育万物,无持无待,不强加任何因素而维持和谐,世人修真道,亦应遵循自然之道性,知足、知止、知无常,使心神平和,精神得以升华,最终逹到忘其形骸,无有执着,自然无为之境界。世人欲窥至道,成就超凡入圣之心,殷殷 切切,实堪嘉许!然而众生在觅道之过程中,甚多偏离了 自然常道之现象,上苍有鉴于此,特敕命降着圣书乙部,题 其颜曰:自然之道。期以此部圣书,端正慕道贤士之修真方向,以上证果位。敕请蓝采和仙为主着仙师,虚原堂圣笔为主着鸾乩,自庚寅年八月十八日起开着,至书成为止。希神人用命,各尽厥职,书成之日,论功行赏,勿
5、负朕意钦哉勿忽,叩首谢恩 天运庚寅年八月十一日 东华帝君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9 月 25 日 岁次庚寅年八月十八日 圣示:吾今日降为:自然之道一书作序。序 诗曰:拔剑长空向岭峰。古今成败笑谈中。曾经往事随风去。从此灵台智慧充。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自然法则既是天所效法的,亦是地所效法的,而人生于 天地之间,其行为最高准则亦应效法道性自然之规律。然而人生在世,对名利财富、华衣美食、奇珍异宝、豪宅广室、悦耳音声等,总有企求之心,但若此企求之心超越了自然无为之规律,即会转化为贪欲,而生种种弊害,修行就是要远离此弊害,淡泊欲望,精神不为外物所累,使生命得到应有之涵养。
6、道生于智慧,福生于勤俭,罪生于不仁,祸生于多贪,因此,惟有心不妄想,口不妄言,身不妄行,实践身重于物之真谛,就不会再上演小人以身殉利,士人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之悲剧也。简为序。东华帝君 序于 无极禅 化院?南天虚原堂 天运庚寅年八月十八日 葛玄真君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10 月 2 日 岁次庚寅年八月廿五日 圣示:吾今日降为:自然之道一书作序。序 诗曰:屈指韶华已半生。不须北讨又南征。风霜总是吹人老。一笑澹然境界升。大道无边无际,天地日月皆在自然大道的包容之中,没有宗教、凡圣、经典、对错、是非之种种分别,故道之所以为道,即在其含容一切形式,又超越一切形式,此即大自然之伟大。世之人若没有天
7、地万物的无私给予,根本就无法存 活,人所喝之饮水、所吃之粮食、所穿之衣服、所住之房舍,皆源自于天地万物,人类科技再怎么发达进步,也造不出一滴水、一粒米、一只活生生的蚂蚁,故人依靠天地万物以滋 身,就必须知其机宜,顺应天道,合乎天理,方能安身立命。黄帝阴符经有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圣人知天道无情,依循自然之规律而运作,人之意志无法改变,故人在天道面前,应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亦即认识祂、掌握祂、但不能违背祂,如此方能明理明义,进而得理、得妙、得无极大道之智慧也。简为序。葛玄真君 序于 无极禅化院?南天虚原堂 天运庚寅年八月廿五日 第一章 道本无名 蓝采和仙翁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8、10 月 9 日 岁次庚寅年九月初二日 诗曰:叶落阶前恣意飘。风吹草色媚千娇。自然之道呈唯美。乐意闲居不用挑。圣示:吾今日降着:自然之道。道本无名,道非可言,然世之人执着于形象,重于文字,非假文字道不可识,非假文字,道无以明。孔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虽然大道不称、不辩、不言,但道却因言而显,言亦因道而返忘。道是一种现象,不是一个物体,甚多世人想明了道之真意,却迷失在文字障中而难窥道的真意,吾今以云的变化说明,以利世人明悟。天上的云千变万化,有时会呈现有层次如白纸般的层 云,有时会现出一团团泡沫状的积云,有时会现出卷如丝缕状的卷云,有时云会变化成雾状,有时会变化如片状,有时会变化如带状,有
9、时会变化如塔 状,有时会变化如发状,有时会变化如碎状,有时会变化如堡状,有时会变化如絮状,有 时又会如翻滚状,有时会如火山状,有时会如凝结状,有时会如斗笠状,有时云量轻薄如纱,有时疏落有致,有时密集浓厚,然而不论云的外观变化为何?其本质始终如一,而云这个字也不是云,云是假名,是生、住、异、灭现象的代称罢了。若有一个人执着说:卷云才是云,其它人所看到所有不同形状的都不是云,如此窥豹一斑的见解,只会落入名相之争,并离道愈来愈远。天是无言之圣,圣是有言之天,开悟者如实体验与感受 道的真意,并以文字表达出来,其目的就是要世人以 假之名以明真之道,一旦悟道之后,就应将文字、名相 等工具抛弃,彻底放下,如
10、此才能与道合而为一,并超脱三界也。又示:吾久未临堂,今见诸贤生虔志效劳,吾心甚喜也!吾现以灵光加披参与圣务之诸贤生,使诸贤生(凡参鸾者皆属之)灵光灿然,更易入道也。第二章 道的本质 蓝采和仙翁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10 月 16 日 岁次庚寅年九月初九日 诗曰:旷世功勋值几文。嗟余仗履尽沾尘。无常若可金银买。寺庙道堂关大门。圣示:吾今日降着:自然之道。世之人皆在求道、寻道,然而什么是道?具体而言,道即是自然界一切事物与生命演化、运行、生灭的所有规律,是能量提升、智慧生成与变化的规律。昔时易经与八卦之理论,即是天地间万事万物演化、规律、认识的代表。天地间万事万物皆有道,凡尘中春、夏、秋、冬四
11、季的更迭,寒来暑往的变换,晨曦夕阳的升落,明月的阴晴圆缺,浩瀚无垠的星空,无一不是依循道性而为,因此才会有令世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的春花秋月、良辰美景、清泉怪石、鸟语花香、飞禽走兽等。故道并非只存在宗教里,例如一位音乐家,即是悟音乐之道的人;一位画家,即是悟绘画之道的人;一位艺术家,即是悟艺术之道之人;一位自然科学家,即是悟自然科学之道的人;一位生物学家,即是悟生物学之道的人;一位宗教家,即是悟生灭之道的人,他们皆是求道之士、悟道之人。只要是合于道的理,即是大道之理;合于道的行为,即是大道之德;合于道的法则,即是大道之法;合于道的智慧,即是大智慧,只要天地不被破坏,生存环境不被毁损,社会发展不违
12、自然规律,做人不违自然天性,做事不违自然规矩,即是合于道。而道家讲 德,佛家讲慈悲,基督讲爱,儒家讲仁,皆是入道之桥梁,故若世人能依循道性而为,不但可趋利避害,更可提升灵性也。第三章 德与道之关系 蓝采和仙翁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10 月 23 日 岁次庚寅年九月十六日 诗曰:一轮红日照河津。堇紫桃红绿野新。不比邻家别墅阔。农村小院也温馨。圣示:吾今日降着:自然之道。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乃是万物遵循自然,合于道而行的自然品性或本性,德从道,而道法自然,故亦可说:德法自然。德不能参杂太多的人为因素,一旦德参杂过多的人为因素在其中,德马上就会变质、变味,故合于道之 准则的即是有德,违反道之准
13、则的就是失德,修真者既要修道,更要积德。清净经有云: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其实上古时期并无修道之说,因上古圣贤所作所行乃流于天理,放之于天下,其一动一静妙契天然,留给后世许多遵循之法。然而在科技昌明之时代里,一位没有信仰的人,只凭着先天本性的善良与后天习俗观念而行,在随着年龄逐渐增长的过程中,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其先天本性会渐渐被后天 观念与社会习俗所取代,尤其经过酒、色、财、气之诱惑后,会消解其生命元真,人之观念会变得自私、私己,易背道而驰,并习以为常,故一位没有信仰之人,其道德观念是不牢固的、是无法与宇宙真知相契合,随着社会
14、潮流的冲击更会不断下滑。德法自然,并非指顺其自然行事,而是要遵循自然 的规律法则修行。西升经有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意即真正的德是要透过个人的体现,而道的价值取 向就是要落实于修身中,故人之修道必须以德为根基,才能成道证道也。第四章 德是灵之能量 蓝采和仙翁 降 中华民国 99 年 10 月 30 日 岁次庚寅年九月廿三日 诗曰:饮食清淡益脾肝。顺天行事心自安。能量之德灵性养。天墀殿上列仙班。圣示:吾今日降着:自然之道。灵的类型与层次,乃是以灵的特性与灵的纯洁度区分,不同类型的灵会存在与其相对应的灵体空间。人之肉身是靠所吃之食物转化成热能,而获得能量维持生命。灵的能量则是靠德,德与五行中之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鸾书仙佛 著书 济世 docx42986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