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的研究(1)23989.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的研究(1)23989.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的研究(1)23989.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行政执法监督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社会化的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国需要继续加强依法治国,但是在相关部门的实际执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执法不当、不按规定执法等情况,这就需要进行行政执法监督的建设。因此本文根据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发生问题的根源,然后寻求解决这这些这些问题的方法,比如合理的扩宽社会监督的渠道,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立法等方面来可以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的有效性,从而达到依法行政的最终目的。关键词:行政执法;行政执法监督;问题分析;解决对策;立法监督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在我国行政执法监督中越发重要,在社会腾飞发展的今天,
2、与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共同履行监督权。行政执法的主体,公民的合法权益,都需要我们进行监督,在这一情况下,执法机关进行工作时,如何有效履行监督权,是人民群众,国家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必须把握的。根据 2010 年 11 月,国务 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近年来,我国行政执法日益规范,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行政执法中有法不依、滥用职权等执法失范问题仍然存在,这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差距,亟待加以解决。1.行政执法监督的基本理论 1.1 行政执法的含义 行政执法的具体含义是指拥有执法权的主体按照相关的行政
3、法规、程序,根据所发生的具体事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并对相对人有权利和义务具有影响的法律行为。具体是指有关国家的行政机关根据宪法、法律以及相关的行政法规而采取的处理方法和有具体执行步骤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是为了保证相关法律法规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针对的是特定行为人和所发生的特定事件,并以此为依据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含义包括一下几点:1.行政执法包括在执法范畴内,其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需要遵循相应的行政法规,以高效简便等为特征。2.行政执法属于行政行为,其目的是根据相关行政法律法规,以解决社会矛盾,调节社会关系为目的 3.行政执法目的是针对特定的行为人和特定的事
4、件,因此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范畴。1.2 行政执法监督的含义 行政执法监督,从其字面意思上理解可知,是对执行行政执法的部门和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的过程中是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合法的执行,并对执行主体在具体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违法行为进行纠正。一方面,监督权限是属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具有法律规定具有监督权力的部门。另一方面,行政执法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使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减少执法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执法人和被执法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同时也是维护相关法律法规正确的要求。行政执法监督具体有以下几个任务:1.对国家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使其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管理职能。2.保障行
5、政执法人和被执法人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对出现执法不当的情况进行纠正,最大程度保护被执行人的权益。3.提高行政执法效率,降低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之间的矛盾,提高行政管理的工作效率。4.维护行政法律法规的尊严不受侵犯。行政执法监督的主体包括以下几种:1 权力机关的监督。2.行政机关的监督。3.司法机构的监督。5.社会舆论的监督。6.人民的监督。1.3 行政执法监督的分类 行政执法监督可以按照击中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比如按照属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比如按照监督主体和被监督是否是同一部门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比如可以按照执法事件的发生过程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1.3.1 国
6、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首先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具体是指按照不同监督主体的属性不同进行分类,国家监督从监督效果上来说是一种卓为有效的监督方式,是它以国家机关强制执行力作为监督依靠,是一种“硬”监督形式。而社会监督与国家监督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具备强制性,它的监督具有一定的法律影响效力,但是不具备“国家权力”的属性,因此它是一种“软”监督的形式。它的监督主体不是管家机关,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正当、社会团体、新闻媒体、个人等,他们对行政执法行为实施监督的一种形式。1.3.2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区别是根据监督主体与对象两者来确定是否属于同一个部门系统。如果是同一个系统则是内部监督,其实质是
7、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往往是最有直接效果的监督形式,并且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通常分为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监督,内部审计机关的监督等。而外部监督是指非被系统组织作为监督主体的一种监督形式,与社会监督不同之处在于外部监督主体可以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是相互作用、互相紧密结合,只有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才能增强行政执法的有效性。1.3.3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与事后监督 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分别是针对具体行政执法行为发生的过程进行的监督,事前监督强调的是防范于未然,在行政执法行为还为发生之前对执行主体进行预防性的监督,有利于时刻提醒执法人员依法执行。事中监督室针对正在进
8、行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监督,当有问题发生时可以立即纠正,也是行政执法监督最重要的部分。事后监督则是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对整个执法过程进行补救或惩戒性的监督。2.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1 行政执法尺度掌握不准 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主体在执行具体事件的时候经常出现无法精准掌握处罚尺度,出现过轻出发应该严惩的,而应该采取较轻的手段却使用过重的处罚手段;还有一种情况是行政处罚因人而异,没有根据事实采取合理的执法方案,因此经常可以在新闻中看到被执法者与执法者之间的冲突,更有甚者双方当街斗殴,给行政执法者在群众中留下仗势欺人不守规矩的坏印象。究其原因,可以看出几个方面 1.行政执法者队伍建
9、设不到位,有部分行政执法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在行政执法任务中带着情绪,容易出现无法把握执法尺度的问题,更别说采取合理的正确处罚措施。2.行政执法者缺少进行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教育,执法者对法律法规不熟悉谈何依法执法,这种情况在我国基层行政执法者中更加普遍,特别是一些城管,缺乏接受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就贸然出去执法,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3.行政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国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还处在比较落后的阶段,许多已经出现的社会问题和新出现的社会热点问题都不在现有行政法律法规处理的范围之内,还存在较大的法律空白,这也会导致行政执法者无法可依,在具体的执法过程中不免出现执
10、法太轻或者执法过重的情况。4.监督的缺失。在我国对于行政执法的监督建设是极为薄弱的,不管是相关立法和监督队伍的建设都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具体的问题和原因在下文中会重点进行探讨。2.2 滥用行政法规中的条款 滥用行政法律法规条款有几种具体的表现:1.滥施罚款。一些基层行政执法单位胡乱设置考核标准,比如罚款考核标准等,这就导致一些基层行政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不顾事实也不进行客观公正的执法,只求胡乱罚款,不是以教育和惩戒不法行为为目的,而是以罚款为目的执法。由于在年底考核中有这项硬性指标的存在,如果不完成就会被一票否决,才导致了基层行政执法者在具体执法过程中滥用行政法律法规条款,曲解条款的真实含义,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执法监督 问题 研究 23989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