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实施方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篇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关于印发xx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和关于印发xx县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1年工作要点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生健康促进工程,进一步加强体教融合,提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按照xx市委四届十一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
2、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挖掘我县体育的经济、社会和教育功能,进一步营造青少年体育发展氛围,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二、组织机构为确保我县体教融合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xx县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组长:xx副组长:xx成员:xx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xx、县教育局副局长xx兼任;办公室成员从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等相关单位抽调组成。三、工作要点(一)坚持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全面发展遵循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倡导“健康第一,全面发展
3、”的观念,激发青少年体育兴趣和需求,使青少年在体育活动中磨练意志、强健体魄、融入社会。(二)加强学校体育工作1.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组织县、乡、学校三级选拔性竞赛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和夏冬令营选拔竞赛活动。3.中小学校在广泛开展校内竞赛活动基础上建设学校代表队,参加县级、市级乃至区级、全国级联赛。对开展情况优异的学校,县教育局会同县文
4、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在教师、教练员培训等方面予以适当激励。鼓励中小学学校全面开展攀岩、田径、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队业余训练,建立攀岩、田径、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学校代表队。4.支持中小学校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制定体育教师在课外辅导和组织竞赛活动中的课时和工作量计算等补贴政策。5.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6.体育供选项目(1)项目内容体操类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轻器械体操(跳绳)、双杠、单杠等;田径类项目:100米、200米、1500米、跳远、三级跳远等;球类项目: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水上项目:游泳;重竞技项目
5、:摔跤、拳击、散打、跆拳道、举重等;户外运动:攀岩。(2)项目选择学生根据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两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7.积极发展学校特色,有效开展业余训练。结合全县各学校现有师资和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校的体育教育优势,通过命名体育特色学校和训练基地学校,建立校队,组织训练和开展比赛。坚持安全第一原则,在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三)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青少年体育赛事由县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学生统一注册资格。县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全县内学校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利用课余
6、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组织校际比赛、假期组织县级选拔性比赛。加快推动全县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教育学生体协积极配合,以攀岩、足球、篮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为引领,并根据项目特点和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四)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由县教育、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县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县教育部门支持优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给予相应政策支撑。体育部门对青少年各类集训活动进行开放,接纳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
7、馆免费向学生开放,促进学校体育水平提高。充分利用冬夏令营活动,以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为主要对象,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组织力量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提高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水平。(五)深化体校改革推进县级体校改革,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推动建立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以适当形式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为其提供场地设施、教学服务、师资力量等。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鼓励体校教练员参与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六)大力
8、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落实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制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制度,制定体校等体育系统教师、教练员到中小学校任教制度。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探索先入职后培训。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制定在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制度,明确教练员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等。四、主要任务(一)县体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1.推进我县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加强体校与普通学校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方面的衔接。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对学校运动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投入和建设,逐步达到建设县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3
9、所的发展目标。2.完善我县训练项目梯队建设重点保障田径、重竞技项目等本县传统优势项目。拓展攀岩等新兴项目,巩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梯队。推进体校改革,按照区内领先、一流的标准,强化县青少年体育单位训练场馆、师资建设。(二)县教育行政部门重点工作1.深入实施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教学,让每名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并在高等教育阶段得到提升。深入开展中小学生“每天校园体育活动一小时”,实现学生年度体育活动参与率10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优良率超过35,学生体育素养合格率80以上。2.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项目群团建设深入开
10、展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体育活动,宣传和弘扬体育精神,实施“攀岩、篮球、足球、游泳进校园”活动,激发学生锻炼兴趣,开展励志教育和项目体验。体育积极形成和推广“一校多品”的校园体育模式,在体育项目和活动组织等方面形成各自特色。加强项目课程建设、竞赛组织、培训交流、文化营造等有关工作,提升重点运动项目在校园的发展水平。(三)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工作1.积极创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相关政策与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扶持等多种形式,引导社会上各级、各类组织参与,为社会力量融入青少年体育服务提供有力条件。将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纳入全县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制度,在保
11、障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活动、体育培训与体育场地设施产品的供给。2.紧紧围绕我县体育项目发展布局要求,县教育、体育部门共同加强对学校办运动队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投入和建设,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奥运项目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着力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建设,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科学化水平。将攀岩、田径、重竞技项目作为我县重点培育的优势体育项目,加强项目在全县中小学校的设点布局。3.建立青少年体育赛事规划与管理制度,办好各项青少年体育赛事。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做好县级赛事的集训、参赛工作。完善竞技类、社会普及类比赛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形成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学校体育
12、竞赛体系。4.挖掘各部门、机构、组织对于青少年体育工作发展的潜力与作用,探索设立、规范各类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的服务标准、搭建监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进一步扶持各类学校、社区、社会组织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并积极申报县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加大社会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动校外体育场地建设青少年体育设施,设置青少年体育活动功能区;联动公共体育设施的场地资源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专业人才,成立“项目多元化、资源共享化、参与社区化、课程专业化、运作社会化”的青少年体育专业指导服务站。力争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青少年开放,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学生参加体育实践活动。5.探索学校
13、体育场地开放的长效机制,加强体育、教育两个部门的组织领导,统一管理模式、制定开放标准、强化体育场馆基础保障。体育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用第三方管理的模式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教育部门推动夜间灯光工程建设,完成具备开放条件学校的夜间灯光工程建设并进行夜间开放。6.强化青少年体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复合型师资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相关组织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资质培训,增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保障能力。县体育、教育部门牵头,组织参与开展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教师体育专项技能培训计划,不断增强体育传统学校运动队办训能力。继续推进“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作,倡导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
14、进校园带教带训,完善学校体育兼职教师制度,多方式培养培训体育师资,着力提升体育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专业教练员综合职业素养。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执行县体教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度,由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主任,牵头推进全县体教融合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县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展和改革局、团县委、妇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沟通,落实体教融合工作,在经费保障、项目扶持、激励政策、队伍优化、检查监督等方面的各项保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运行管理高效顺畅。(二)强化政策保障。研究制定有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探索灵活学籍等制度,采取综合措施为有体
15、育特长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为愿意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解除后顾之忧。鼓励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场地设施。鼓励利用场地设施创建或引入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活动。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工作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自治区体育局、自治区教育厅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一、加强学校体育工作1.
16、开齐开好体育课。全面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围绕课程目标和运动项目特点,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逐步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掌握健康知识,加强对近视眼、肥胖症、脊柱侧弯等青少年健康问题干预。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武术、冰雪运动等基础体育项目运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视力、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2.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支持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内容优先安排体育项目。由体育、教育部门确定统一收费标准,建立体育社会
17、组织有偿承接课外活动机制。鼓励体育院校学生志愿开展课外活动,广泛举办体育冬夏令营,让学生的假期动起来。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军训。3.打造优势特色品牌。各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积极推广田径、游泳、体操等基础项目,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乒乓球、羽毛球、射击、射箭、攀岩、轮滑等特色项目,大力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每个县(市)区大力普及推广至少6个以上竞技体育项目。深化活动品牌创建,支持各县(市)区积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青少年活动品牌,争取做到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县(市、区)县(市、区)有品牌,做大做强优势项目,全面融入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4.大力普及冰雪运动。开展冰雪进校园活动
18、,大力普及冬奥知识、冰雪运动知识,借助冰上亲子活动、冰上龙舟、雪地足球等活动,开展冰上运动技能教学。通过观摩体验,开展轮滑、滑轮等运动,帮助学生了解、参与冰雪项目。适时举办青少年冰雪项目赛事活动,推动冰雪项目后备人才培养。5.推进学校运动队建设。广泛建立学校运动代表队。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加大投入和保障力度,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对训练成绩优异的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在教师、教练员评优和培训等方面予以激励支持。制定政策,对运动员、教练员伙食、服装、参赛以及课外训练、组织竞赛等给予补贴。6.创建校内学生体育组织。支持高中、人数较多的初中、小学成立体育俱乐部,乡镇、行政村等人数较少的学校成立体育兴趣小组。鼓
19、励班主任、体育教师兼职校内学生体育社团负责人,培养学生锻炼意识。7.严格体育水平测试。落实自治区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方法的相关政策,落实2024年起中考体育分值提升至70分任务,将初中学生平时体质健康水平测试成绩纳入中考体育考试分值。落实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科目考试要求,各县(市)区先期试点,稳步推进。高校(高职)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测试标准。8.健全学校体育评估督导体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相关法律,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动体育、教育、卫生健康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体育部门会同教育、卫生健康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评估、指导和监督。9.加强高校体育专业合作
20、。发挥xx高校集群优势,支持xx大学、xx大学等高校加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xx体育职业学院的联系,在高水平运动员继续深造及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等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成立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才实习基地,加强与基层学校合作,每年提供一定数量岗位,安排实训实习。二、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10.统一赛事组织管理。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学生体育赛事,建立分学段(小学、初中、高中)、跨区域(校际、县域、市级、自治区级)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各学校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校内比赛、周末参加校际比赛、假期参加跨区域比赛。逐步建立体育、教育部门互通共用的注册管理机制,信息共享、资格互认,创造公平公正的竞赛环境。
21、11.搭建稳定赛事平台。体育、教育部门联合选拔组队,完成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备战参赛任务。成立xx代表团,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参加自治区全运会。各县(市)区体育、教育部门按照赛事计划,参加每年度xx市及自治区青少年锦标赛及学生运动会、校园足球联赛等规定赛事。各县(市)区教育、体育部门定期举办本地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单项学生运动会和校际比赛。12.支持单项体育协会办赛。鼓励单项体育协会发挥专业性、权威性作用,积极创办高水平青少年赛事,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校和体育社会组织等范围内,组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鼓励有能力的协会(体育俱乐部)承办、协办自治区级及全国性青少年学生足球、篮球、冰
22、雪等赛事活动。13.落实学生运动水平等级制度。加强运动水平等级认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在校学生运动水平等级认证标准,规范运动员等级网上申报流程,实行运动员赛事等级信息公开制度。14.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我市学生参加全国运动会、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全国单项锦标赛等,获得奖牌和录取名次的,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参加自治区全运会、青少年锦标赛、全区学生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运动员及教练员,各县(市)区也要给予奖励,并在升学、人才流动等方面提供保障。三、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15.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整合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由体育、教育部门联合评定xx市体育传统特色学
23、校,共同完善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竞赛、师资培训等工作。结合“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落实自治区“521”模式,即按照5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的比例,发展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体育、教育部门建立部门联动的评估考核制度,每两年进行一次评估命名。16.努力提高建设质量。以县(市)区队校办、命名业余体校分校等方式,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落实场地设施、训练经费、集训和教练指导工作。冬夏令营向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倾斜,实施体育项目技能培训,并提供专业体育训练和指导。四、深化体校改革17.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实施竞技体育“十百千工程”,即打造10名全国冠军,100名优秀教练员和1000名高水平运
24、动员(二级以上运动员)。加快推进业余训练体系建设,推进市本级与各县(市)区业余体校协调、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各县(市)区建设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围绕自治区竞技体育发展方向,巩固xx市体校精英队员培训体系,重点发展田径、射击、射箭、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项目。各县(市)区体育中心(业余体校)结合自身传统,确定2至5个优势项目,打造县(市)区品牌。18.深化各级竞训单位间协作。树立xx体育发展命运共同体意识,理顺市本级体校与各县(市)区竞训机构之间的关系。参加全国性赛事,由市体育局统筹组队,各县(市)区输送队员情况纳入考评依据,在资金、教练员等方面予以支持;参加自治区赛事,组建xx代表团,均衡分
25、布各县(市)区优势项目,确保xx竞技体育领头雁地位。建立灵活的运动员交流机制,确保运动员在县域范围内合理流动,落实培训补偿政策,切实保障“谁培养谁受益”。19.拓展业余体校功能。支持各级各类体校(体育中心)与中小学校合作,为学校运动队提供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等,增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活力。鼓励体校(体育中心)面向社会提供体育培训、教学和指导等,充分发挥体校资源的价值与作用。20.保障体校教师待遇。确保体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教练员培训等方面相应享受与当地普通中小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合理保障工资薪酬。落实体校运动员、教练员训练服装、伙食补助、参赛和培训经费等政策。21.鼓励体校
26、教练员参与课外教学活动。严格执行“双减”政策,体育、教育、财政、人社部门共同制定补助薪酬标准,鼓励体校和各县(市)区竞训部门注册教练员参与学校竞赛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并按规定领取报酬。22.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完善文化教育、拓展办学方向,持续深化体校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办学机制,按照规定配齐配足配优文化课教师,提供更好教育资源,结合运动员参加日常训练、外出比赛实际,设计多样教学方式,创造更好教育条件。五、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23.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加快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依托xx市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场地、赛事、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体
27、育训练水平。体育、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社会体育俱乐部进入校园的准入标准,明确收费标准,建立各体育项目俱乐部名录,引导学校与俱乐部双向选择、自主合作,为学校体育和青少年提供体育服务。24.引导体育社会组织规范运营。加快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扶持、管理、服务和监督体系建设。鼓励社区、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各类主体积极创办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面向青少年提供公益性体育供给服务。开展星级评定工作,引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持续发展。25.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鼓励通过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鼓励各级体育部门、教育部门和体育单项协会将更多赛
28、事活动交由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承办,支持其在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六、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26.配齐学校体育教师。教育部门组织专场招聘,优先安排优秀退役运动员到中小学担任体育教师、教练员。支持中小学建立体育专业大学生实习基地,探索小学阶段文化课教师兼任体育教师等举措,解决学校阶段性、结构性体育教师、教练队伍不足问题。27.提升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制定各级各类体育教师、教练员培训计划,定期开展轮训工作,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能力。依托国内体育高校、xx体育职业学院等院校,对体育教师进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教练水平。选拔各类体育教师、大学生、体育爱好者担任体育竞赛裁判工作,提高综
29、合素质。28.设立学校教练员岗位。支持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服务学校运动队建设。允许体育教师、教练员岗位双向交流。把教练员纳入学校专业技术岗位,畅通职称评定渠道。完善学校教练员评价激励机制,对培养输送运动员、取得运动成绩等进行全面考核,形成完善的职业发展空间机制。七、强化政策保障29.畅通优秀运动员升学渠道。体育、教育部门联合制定体育特长评价、升学保障等政策,各县(市)区建立“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序选拔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运动员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运动项目训练。增加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项目特长生名额,支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招收精英队
30、员。30.加强场地设施共享利用。支持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青少年免费低收费开放,将为青少年提供日常训练和赛事活动场地等情况纳入公共体育场馆综合评价体系。鼓励存量土地和房屋、绿化用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鼓励各学校“用场地换服务”,引入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公益性体育服务。31.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调整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合理安排体教融合预算经费并纳入到学校日常经费支出,增强保障力度,确保工作落到实处。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吸引社会捐赠,
31、多渠道增加投入。32.营造青少年体育良好氛围。发挥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作用,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校园体育等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吸引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推动体育文化进校园,鼓励家长积极参与青少年体育文化活动,培养家庭体育文化、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强化体教融合示范引领,推广传播典型经验做法。八、加强组织实施33.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全民健身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机制,由市政府办、体育局、教育局牵头,宣传部、团市委、发改委、民政局、财政局、人社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卫健委、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制度。明确重点工作、职责分工,定期召开会议,协调推进工作。联席办公室设在体育局,承担日常工作。各县(市)区成立相应工作机构,研究情况,解决问题。34.压实地方责任。落实国家体育相关法律和学校体育标准,把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指标纳入各县(市)区政府考核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地方推进体教融合的积极性。35.加强联合督导。建立健全联合督导机制,完善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根据体教融合任务,联合组织开展重点任务实施情况年度专项评估。对体教融合中涉及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的相关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对执行不力的严肃追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