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doc





《2017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范(送印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 . . . 目次前言V引言VI1围12规性引用文件13总则13.1目的任务13.2基本容13.3基本要求23.4基本技术方法23.5勘查工作程序23.6勘查阶段划分23.7勘查类型确定33.8工程间距确定33.9综合勘查综合评价33.10矿床工业指标44勘查阶段44.1预查44.2普查54.3详查64.4勘探85矿产勘查设计95.1种类95.2基本原则95.3设计书基本容95.4基本要求95.5勘查工作部署106地质填图106.1目的任务106.2基本原则106.3基本程序116.4基本容116.5技术要求136.6工作成果167重砂测量167.1目的任务167.2基本原则167.3基本
2、程序177.4基本容177.5工作成果208地球物理勘查208.1目的任务208.2勘查方法208.3基本要求208.4基本程序208.5基本容218.6工作成果218.7具体工作要求229地球化学勘查229.1目的任务229.2基本要求229.3基本程序239.4基本容239.5工作成果239.6具体工作要求2410遥感地质调查2410.1目的任务2410.2基本要求2410.3基本程序2410.4基本容2410.5工作成果2511矿点检查与评价2511.1目的任务2511.2报矿点检查2511.3矿化点检查2611.4矿点检查与评价2612矿产勘查测量2712.1目的任务2712.2基本要
3、求2712.3基本程序2812.4基本容2812.5其他测量工作要求2812.6工作成果2813探矿工程2813.1地表山地工程2813.2钻探工程3013.3坑探工程3414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3614.1样品采取3614.2样品的布置原则3714.3样品规格与间距3714.4基本要求3814.5样品送检3814.6样品制备3814.7分析测试391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5.1水文地质4415.2工程地质4515.3环境地质4515.4其他开采技术条件4515.5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的编图与着色原则4516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4516.1目的任务4516.2基本要求4616
4、.3基本程序4716.4基本容4716.5工作成果4817资源储量估算4817.1估算方法选择4817.2矿体的圈定4917.3矿体的外推原则5017.4块段划分原则5217.5参数的选取5217.6地质可靠程度的确定原则5517.7估算要求5518可行性评价工作5618.1基本要求5618.2概略研究5618.3预可行性研究5718.4可行性研究5719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5719.1预查报告5719.2普查、详查、勘探报告57附录A(资料性附录)矿产勘查设计书59附录B(资料性附录)记录卡片示例63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与其应用64附录D(资料性附录)矿产勘查测量技术要求66附
5、录E(资料性附录)地质编录基本容68附录F(资料性附录)钻孔施工基本图表72附录G(资料性附录)坑道施工(变更)竣工通知书78附录H(资料性附录)主要采样方法与工作基本要求79附录I(资料性附录)样品制备台帐与测试结果登记表81附录J(资料性附录)样品、外检统计计算表83附录K(资料性附录)抽水试验与涌水量预算92附录L(资料性附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图的编图与着色原则98附录M(资料性附录)选矿试验产品最终指标表101附录N(资料性附录)矿产资源储量估算软件与辅助软件一览表102附录O(资料性附录)特高品位处理合理性检验104附录P(资料性附录)矿体厚度计算106附录Q(资料性附录
6、)体积质量测试结果表109附录R(资料性附录)资源储量估算基础表110附录S(资料性附录)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界定113附录T(资料性附录)勘查报告附图附表附件114参考文献118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93)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矿产资源储量司、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黄金集团公司、中化地质矿山总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核工业地质局。本标准起草人:邓善德、强、万
7、会、雍卫华、汪汉雨、白冶、袁琦、剑、高利民、明燕、起钻、王炳铨、程世洪、吴国强、兵、正国、志刚、周尚国、高同德、王婉琼、修艳敏、再生。引言本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国矿产资源法有关条款,依据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1999),结合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总则(GB/T 13908-2002)、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GB/T 25283-2010)等技术标准,针对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特点与地质勘查单位工作实际,在总结历年来固体矿产勘查实践与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为系统规固体矿产勘查全流程工作,加强矿产勘查质量管理和监督管理,特编制本规,作为地质矿产标准体系中的通用技术标准,与相关
8、技术标准配套使用。 111 / 111固体矿产勘查工作规1 围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的目的任务、基本容,以与各勘查阶段、矿产勘查设计、地质填图、重砂测量、地球物理勘查(物探,下同)、地球化学勘查(化探,下同)、遥感地质调查、矿点检查与评价、矿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地表山地工程、钻探工程、坑探工程,下同)、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资源储量估算、可行性评价工作、报告编写与资料提交等工作的基本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各阶段,是开展固体矿产勘查各项工作与其成果验收的依据之一,也是固体矿产勘查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之一。2 规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
9、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GB/T 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GB/T 13908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总则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7766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8341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GB/T 25283 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3 总则3.1 目的任务固体矿产勘查工作的任务是发现和评价可供进一步勘查或开采的矿床(体)。
10、目的是为矿产勘查或开发决策提供相关地质信息,最终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以降低矿床开发风险,取得最正确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3.2 基本容根据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与手段,获取相关地质信息,研究勘查区(含矿区、井田,下同)地质特征,发现、圈定与控制矿体,研究评价矿床(体)地质特征、矿石物质组成与质量特征、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矿床开发经济意义,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编制勘查报告等。3.3 基本要求3.3.1 坚持依法勘查、循序渐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环境允许、综合勘查与综合评价的原则。3.3.2 承当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应具备相关工作背
11、景,从事各项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勘查设计和勘查报告主编应具有相应的业务水平与相应矿类的勘查工作经历。3.3.3 依据勘查项目任务与勘查区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方法与手段,统筹安排,合理衔接,保护生态环境。倡导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3.3.4 各勘查阶段的具体任务、工作容与工作重点应根据勘查区的具体情况,在勘查设计中予以明确。应按批准的勘查设计进行野外施工,开展相关工作。野外施工完毕后,应与时组织野外验收,提交野外验收报告。以勘查设计作为检查与验收工作的依据。3.3.5 勘查工作应做到“三边三与时”:边勘查、边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边指导施工;与时整理
12、原始地质资料,与时编制各类过渡性与综合性图、表,与时提交成果报告。3.3.6 野外编录应与时、全面,原始资料应真实、准确;分析推论与实际资料应厘清并相互支持;各项原始资料应与时整理、互检、审查,发现问题与时改正;各项相关技术数据的完备程度应能满足相应阶段工作的需要;原始资料的电子文档应有版本控制,不得更改。3.3.7 勘查项目应建立并全面实行各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不符合要求的地质工作应返工重做,需要更正原始数据或记录时,应严格执行有关制度,相关责任人逐级签字。3.3.8 全面落实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各工作环节的相关资料均应由相关专业的技术负责人签字。项目负责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勘查单位总工程师
13、对项目成果与质量负责,项目相关管理与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承当工作的质量负责。3.4 基本技术方法3.4.1 勘查工作采用的基本技术方法与手段主要有地质填图、重砂测量、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测量、探矿工程、采样与样品制备测试、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与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等。 3.4.2 勘查工作采用的技术方法与其质量要求应按照所勘查矿种(类)的地质勘查规与相应技术方法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相关矿种(类)尚无地质勘查规时,可参照相近矿种(类)的规、规程和规定执行。采用尚无有关技术标准的新技术、新方法时,可在符合GB/T 17766与GB/T 13908原则的前提下,按批准的勘查设计执行。
14、3.5 勘查工作程序包括项目选区、立项与审查,勘查设计编制与审查,探矿工程布置与施工,采样测试,野外地质工作验收,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矿床工业指标确定,矿体圈定与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床开发可行性评价,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编制等。3.6 勘查阶段划分3.6.1 固体矿产勘查工作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和勘探四个阶段,一般分阶段循序进行,并根据需要提交相应阶段的勘查报告(或阶段工作总结);结合地质条件和相关管理规定,也可合并阶段开展勘查工作。依据具体情况,可开展专门或专项勘查工作。3.6.2 对矿体形态复杂,矿体厚度与品位变化大,构造、岩脉等对矿体影响和破坏大,用
15、加密工程也难以圈出探明的或控制的资源储量的矿床(体),可只开展详查(最终)或普查(最终)工作。3.7 勘查类型确定3.7.1 普查阶段可与同类矿床类比,初步确定勘查类型并安排工作;详查、勘探阶段根据影响勘查类型的主要地质因素,综合研究后确定勘查类型,部署勘查工作。3.7.2 应以一个或几个主要矿体为主确定矿床勘查类型,对于规模巨大且构造和形态复杂的矿床(体)也可根据不同地段勘查的难易程度,分段确定勘查类型。3.7.3 按矿床地质特征一般将勘查类型划分为类型(简单)、类型(中等)、类型(复杂)三个类型。鉴于地质因素的复杂性,允许有过渡类型存在。具体划分按相应矿种(类)地质勘查规确定。3.8 工程
16、间距确定3.8.1 根据勘查类型和各矿种(类)地质勘查规,确定基本工程间距。对于有类比条件的小型矿床,可采用类比法确定最正确工程间距。对于探矿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采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正确工程间距;对于大、中型矿床,一般应在详查阶段采用工程验证工程间距的合理性。 3.8.2 不同地质可靠程度、不同勘查类型的勘查工程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密或放稀。当矿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应适当加密。3.8.3 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探矿工程极少,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普查阶段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有限取样工程,一
17、般以推断的工程间距的稀疏剖面控制矿体。3.8.4 详查阶段应按基本工程间距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加以控制,一般沿倾向深部至少应有2个工程控制,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勘探阶段应在基本工程间距基础上加密一倍,以确定矿体连续性。3.8.5 确定的勘查工程间距应随着对矿床特征认识的深化,在施工过程中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3.8.6 勘查工程间距要求参见各分矿种(类)地质勘查规。3.9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3.9.1 对矿床的各类矿石,应根据各勘查阶段的要求,查定共生、伴生(简称共伴生,下同)矿产的物质组成与质量特征与有用、有益和有害组分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在产品中的走向、回收利用的途径与效果。根据
18、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研究成果,评价共伴生组分的回收利用情况。3.9.2 同体共生矿产应随主矿产一起进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工作。对达到工业利用要求、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与以上的同体共生矿产,当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共生矿产相应要求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类)的勘查规要求,适当增加探矿工程或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3.9.3 异体共生矿产的勘查工作,一般情况下应根据需要,利用揭露主矿产的工程或增加适当工作量,对矿体进行勘查和评价;对矿产资源储量规模达到中型与以上、揭露主矿产的工程达不到相应控制程度的,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该矿种的勘查规进行专门的勘查和评价工作。3.9.4 对达到
19、综合评价参考指标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方案。若经过符合要求的矿石加工选冶技术性能试验研究证明,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确不能回收利用的,应作出相应说明。对虽未达到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以与未列入综合评价参考指标,但有可能在矿石加工选冶过程中单独出产品,或可能在某一产品中富集且达到计价标准的伴生组分,应研究提出综合回收利用的途径,并进行相应的评价。3.9.5 勘查工作中,应按规定开展放射性检查,存在放射性异常时应按要求采样测试,达到工业指标要求的应进行专项勘查和评价工作。对矿体、矿体上部与近矿围岩放射性核素达到伴生组分评价要求但不能综合回收利用,或矿石中核素含量虽低于伴生组分评价指标但超过允
20、许限值,可能影响人身健康与环境保护的,不宜转入后续工作。3.9.6 应对可能影响人身健康与环境保护的有害组分按有关要求进行查定并进行必要的评价。3.10 矿床工业指标3.10.1 矿床工业指标确定3.10.1.1 依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方针与国家经济政策,科技水平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确定。3.10.1.2 预查、普查阶段通常采用相应矿种(类)勘查规推荐的一般工业指标,生产矿山深部与外围也可根据矿山开发利用实际情况类比研究确定。3.10.1.3 详查、勘探阶段一般应对矿床工业指标进行论证,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确定后执行。3.10.1.4 对具备制订综合工业品位条件的共(伴)生矿产,应
21、研究制订矿床综合工业指标,具体原则和要求按GB/T 25283执行。3.10.2 矿床工业指标的容3.10.2.1 矿石质量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边界(际)品位、最低工业品位、矿床平均品位、综合工业品位、伴生有用组分含量、有害组分允许含量、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有关物理和化学特性要求等,根据不同矿种(类)可适当增减。3.10.2.2 开采技术条件方面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最小可采厚度、夹石剔除厚度、最低工业米百分值(米克/吨值)、含矿系数、剥采比(剥离比、剥离率、剥离系数)、采掘比、露采边坡角、最小爆破安全距离、最大开采深度、最小底盘宽度等。根据不同开采方式选择。3.10.2.3 其他方面的要求
22、:如含矿系数、饰面石材荒料率、板材率等。4 勘查阶段4.1 预查4.1.1 目的任务根据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全面收集预查区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重砂、探矿工程等各种有关信息与研究成果,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类比与初步野外观测、地质填图和矿化点检查,采用物探、化探等方法,必要时可投入极少量的工程进行追索、验证,初步了解预查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特征和矿产资源远景并作出潜力预测,对是否具有进一步地质工作价值作出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可供普查的围。4.1.2 工作容4.1.2.1 对区域地质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仅完成1:100000或更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工作等),在系统
23、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开展野外踏勘、重砂测量、矿点检查、物探、化探与其异常级查证(踏勘检查)等工作。4.1.2.2 对区域地质工作具有一定基础或工作程度较高的地区(已完成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物探、化探扫面工作),在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基础上,对成矿远景区开展野外地质填图(草测)、异常级查证(详细检查),确定具体勘查区。4.1.2.3 对选定的勘查区进行1:500001:10000路线地质填图工作,根据地质、地形、地貌、覆盖物情况与矿种特点,按需要选择开展相应的航空遥感地质调查,磁法、电法、重力、地震等有效的地球物理勘查工作,重砂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7 固体 矿产 勘查 工作 规范 送印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