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doc(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5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们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们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们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们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 谈话:同学,刚刚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日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四周有许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
2、存在着相反的状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剧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刚的话题连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详细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
3、”。(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现沟通。 2.熟悉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刚,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转走6人(板书:+6 -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全都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熟悉的许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
4、、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沟通、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熟悉。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沟通。 全班沟通。依据学生们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识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熟悉“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局部城市的气温状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北京: -
5、5 5 深圳: 12 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课件协作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熟悉。 请学生们观看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觉? 在学生们发言的根底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
6、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们发言的根底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假如过去我们所熟悉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日我们可以对“数”进展重新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想一想,今日你学习了什么新学问?熟悉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日的数学课定一个课题吗? 依据学生们的答复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熟悉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进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课
7、件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熟悉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23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便利,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制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熟悉经受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消失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沟通。 简洁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
8、、练习应用 今日,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旧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课件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外表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贮存室在地下一楼。假如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假如到贮存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 “净含量:100.1k
9、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长 1.学生们沟通收获。 2.总结。 简要、详细地评价学生们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数,还有更多的学问等待我们去探究,信任同学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2 正弦和余弦(二)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 (二)力量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观看、比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规律思维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
10、(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1)什么是A的正弦、什么是A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答复.由于正弦、余弦的概念是讨论本课内容的学问根底,请中下学生答复,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晰的,可以实行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 (3)请同学们观看,从中发觉什么特征?学生肯定会答复“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 2.导入新课 依据这一特征,学生
11、们可能会猜测“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别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看,并猜测“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
12、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泼。 2.这时少数反响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局部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讨论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育学生规律思维力量及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sinA=cos(90-A),cosA=sin(90-A)。 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
13、念的根底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娴熟,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稳固。 已知A和B都是锐角, (1)把cos(90-A)写成A的正弦。 (2)把sin(90-A)写成A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稳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例3。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胜利,学生根本会运用。 教材中3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把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学问加以稳固练习,因此例3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3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预备。 (
14、四)小结与扩展 1.请学生做学问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展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学问的组成局部。 2.本节课我们由特别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3 一、分解因式 1、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互逆关系。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分和联系: (1)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 (2)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 二、提公共因式法 1、
15、假如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如:ab+ac=a(b+c) 2、概念内涵: (1)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应当是“积”; (2)公因式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3)提公因式法的理论依据是乘法对加法的安排律,即:ma+mbmc=m(a+bc) 3、易错点点评: (1)留意项的符号与幂指数是否搞错; (2)公因式是否提“洁净”; (3)多项式中某一项恰为公因式,提出后,括号中这一项为+1,不漏掉。 三、运用公式法 1、假如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
16、用公式法。 2、主要公式: 4、运用公式法: (1)平方差公式: 应是二项式或视作二项式的多项式; 二项式的每项(不含符号)都是一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平方; 二项是异号。 (2)完全平方公式: 应是三项式; 其中两项同号,且各为一整式的平方; 还有一项可正可负,且它是前两项幂的底数乘积的2倍。 5、因式分解的思路与解题步骤: (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到达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终结果必需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需进展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
17、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4 轴对称 1.假如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局部能够相互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 4.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5.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7.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的步骤: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根据原图挨次依次连接各点。 8.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18、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9.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相互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10.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 1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等于60, 1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13.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篇5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熟悉,树立新的理念
19、.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熟悉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学问,提高力量,以全新的素养构造承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另外,抽时间学习,并作学习笔记,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业务水平。 二、教学方面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究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详
20、细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常仔细讨论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精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特别留意学生的实际状况。 2、注意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意讲练结合。在教学中留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留意和学生一起探究各种题型,我发觉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讨论。 3、要进展肯定数量的练习,相当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根底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在练习时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熬炼,有了肯定的思维
21、力量与打好根底,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4、考前复习中要仔细讨论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学问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临时忽视,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另外还要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局部有盼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堂上,多到他们身边站一站,多问一句:会不会,懂不懂,课后,对他们的缺乏准时帮忙,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从而能够主动学习。 5、坚持参与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吸取他人的珍贵阅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阅历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常常在一起争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屡次
22、,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 6、在作业批改上,仔细准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准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够敏捷,不能总是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缺乏。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的辅导不够,由于对学生的根底学问把握状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力量不太清晰。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把握的状况怎样,教师心中也知道,有的学生只是做外表文章,“出工不出力” 5、教学反思不够。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
23、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学问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12.3.1.1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熟悉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洁平面图形关于某始终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漂亮的图案.这
24、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熟悉一些我们熟识的几何图形.来讨论: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意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熟悉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索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
25、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索: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由于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展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
26、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觉它两旁的局部相互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由于 所以BADCAD(S
27、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由于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依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由于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28、.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学问. .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洁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把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敏
29、捷应用它们。 .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12.3.1.1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把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
30、(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依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讨论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看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依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
31、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依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依据什么?). 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三角形(依据什么?). 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推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 若已知AD=4cm,则BC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 例:假如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依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1)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