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 教材说明 本次“语文七色光”共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第一项共有两个练习:1.照样子把反问句换一种说法;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按挨次排好。其次项是“日积月累”:积存有关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第三项是“学问窗”,通过阅读一些中外的神话,引导学生课外扩大阅读。第四项是“大家一起来”,培育学生从小树立帮忙别人的好品质,训练进展社会活动的力量。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把握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的力量。 2.能根据肯定的挨次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训练组织句子表达挨次的力量。 3.积存名言警句。 4.阅读几篇表达为人类造福的中外神话,渗透为人类造福的思想。 5.通过举办为班级生
2、活有困难的同学的捐赠活动,培育学生帮忙别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把反问句换成陈述句。 2.如何排列挨次错乱的句子。 3.进展捐赠时,不要使受捐赠者的自尊心受到损害。 教学预备 课前布置搜集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练。 此项练习包含两项内容。 (1)照样子,换个说法再写个句子。 出例如句中的问句,引导学生读一读,留意这个句子是问号,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读后,请学生说说这个问句是什么意思。指出反问句无须答复的特点。 刚刚同学们所说的意思就是例句中这个句子,把问句换了一种说法并加强了语气。 自由读第一句,试着自己换一种说法,然
3、后汇报,评价。 小组内部独立完成其次、三句后,班级沟通。 引导学生反复读这几个句子。 参考答案: 秋风秋水,他根本受不了! 不能就这么死去! 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意,说说它能不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为什么? 首先让学生弄清晰加点词和括号中的词的含义和词性,在用法上有什么区分,然后再认真品尝教材中所给出的句子,结合语意、语境来谈。 参考答案: 从词性、词语的感情颜色、词语的含义上来说,加点的词语是不能被替换的。 2.日积月累。 这局部内容安排了两个名言,目的是培育学生搜集积存名言警句的兴趣和习惯,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导。 让学生自由读这两个句子。 在学生
4、充分朗读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说说每个句子都表达了什么意思。 教师简洁介绍诸葛亮和爱因斯坦,帮忙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 反复诵读这两句话。 拓展延长:沟通自己所搜集的有关人要为他人、为社会造福的名言警句。 3.学问窗。 教材向我们推举了几篇我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这类神话,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这些受人敬重的神话中的人物是怎样为人类造福的。 先让学生读读这些神话的名字,区分出哪些是中国的,哪些是古希腊的。 让知道这些神话的学生分别叙述自己所知道的故事。讲故事之后,请学生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神话是你最喜爱的,为什么? 总结:这些神话,无论是古中国还是古希腊的,都
5、反映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仆人公都是为人类造福,这样才能流传千古,以至后人歌颂他们。 请学生把自己所喜爱的神话讲给家人或好朋友听。 4.大家一起来。 课前向学生发起建议:为帮忙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在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我们在班级的范围内举办一次捐赠活动。 召开争论会,拟订规划,形成书面材料。 举办这次捐赠活动的意义:为了帮忙生活有困难的同学或社会上遇到困难的人,使他们能度过难关。 确定捐赠对象,弄清晰这个捐赠对象的生活方面的状况。 捐赠的钱物的安排。 这次活动的详细时间、地点、人员分工(钱物的接收人员、登记人员、保管人员及与捐赠人联系的人员等)。 开展捐赠活动时,需要留意的事项。 活动要有秩序。
6、态度要热忱、公平。 说话有分寸,不要使受捐助的人的自尊心受到损害。 教师总结这次活动的收获。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2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写的一篇童话。安徒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未进过正规学校。14岁时,去哥本哈根打杂,在他人帮忙下才正式上学。17岁发表诗剧。1835年开头写童话,一生共写童话168篇。他的童话是青少年教育的范本,被译成80多种文字。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于1846年,当时丹麦已由法国附属国沦为英国的附属国。丹麦人民在本国统治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下,生活极端凄惨和苦痛。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描写一个卖火柴的穷女孩在圣诞节之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7、,反映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揭露了锋利的社会冲突,表达了对穷苦人凄惨遭受的深切怜悯。文题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语为“小女孩”。女孩原本指女性小孩,年龄不大,在这里又加“小”修饰,强调女孩年龄太小。尽管年龄很小,仍旧要出来叫卖,更突出其家庭贫困。当时的丹麦,人民生活极端苦痛,不少小孩不得不上街卖小物品,小女孩卖火柴是较常见的。 构造分析 本文共13个自然段,分三局部写小女孩在大年夜上街卖火柴而冻死的过程,即“卖火柴”“擦火柴”“冻死街头”。 第一局部(第14自然段),写大年夜,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这一局部,描绘了一个漂亮得意又可怜的女孩形象。写小女孩可怜,从三方面入手:一是从装扮上看,她在冷天
8、里仍光头赤脚;二是从活动上看,在大年夜,她仍沿街叫卖;三是从家庭上看,她卖不出钱,不敢回家,缺少家庭暖和。 其次局部(第511自然段),写小女孩擦火柴取暖所看到的种种幻象。这局部是本文的重点。小女孩共擦5次火柴,看到5种幻象:第一次擦火柴是想温和冻僵的小手,看到了烧得旺旺的大火炉;其次次擦火柴,她看到冒着香气的烤鹅;第三次擦火柴,她看到漂亮的圣诞树;第四次擦火柴,她看到慈祥的奶奶;第五次擦火柴是想把奶奶留住,最终她和奶奶飞到没有严寒、没有饥饿、也没有苦痛的地方去了。 第三局部(第1213自然段),写小女孩被冻死了。 语意理解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雪花
9、落在她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漂亮,不过她没留意这些。” 这两句话是描写小女孩的外貌,表现小女孩的家庭生活状况及凄惨的境况。第1句话写小女孩在卖火柴时的外部形象,只写了两点:“光着头”“赤着脚”。“赤”即光着,“赤脚”就是光着脚。“光着头”并非指没有头发,而是指没戴围巾,也没戴帽子。前文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在这样状况下女孩却光脚光头,足见其家境贫寒,小女孩要忍受多大的苦痛!令人心寒、难受。后一句写小女孩的漂亮得意,是从头发的颜色和外形上写的。金黄头发打着卷又披在肩上,是多么美丽得意。这与前句联在一起,构成一种反差,美丽的女孩却没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关爱,反而饱
10、受饥寒的熬煎。女孩都爱美,但这个女孩“没留意这些”,莫非她失去了爱美之心吗?不是。温饱都无法保证,哪里顾上“美”呢?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温和温和自己的小手吗?她最终抽出了一根。” 这两句描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情形。第1句使用反问句式,说小女孩不敢擦火柴取暖。这里用“成把”和“一根”形成比照,突出小女孩的害怕心理。一盒火柴,多得“成把”。实际上抽出“一根”是看不出来的。她所以不敢,主要是由于家中太贫困,到了大年夜还无钱买年货,她卖了火柴能贴补家用,多卖一根就多挣一点钱。所说的“不敢”,在这时是“不忍”“舍不得”,也含有担忧爸爸责怪的意思。第2句用“最终”表现小女孩擦
11、火柴的心理斗争的结果,她是实在耐不住严寒了,尽管擦一根会少卖一个钱,可能受责怪,但在耐不住冷的状况下,也顾不了这些了。这两句话进一步表达了小女孩的可怜。 “小女孩觉得自己似乎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有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适啊!” 这句话写小女孩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幻象。幻象是由幻觉产生的形象,是没有实在事物消失的虚幻的感觉。人在神志不清或精神不正常的状况下都有可能消失幻觉。小女孩光头赤脚走在严寒的雪夜里,长时间受冻挨饿,已经神志不清,濒临死亡了,所以就消失了幻象。这种幻象是与小女孩的现实需求联系在一起的。现实生活中的她被冻得手脚发僵,就渴望得到暖和,幻觉中就会消失
12、使自己获得暖和的大火炉,而且“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 “她们俩在光明和欢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严寒、没有饥饿、也没有苦痛的地方去了。” 这是写小女孩第五次擦火柴的幻象。小女孩在现实中又冷又饿,没人怜爱,她自然在心里惦念疼爱她的慈爱的奶奶,于是消失了这种幻觉。实际上是小女孩离开了这个世界。小女孩想得到欢乐却得不到,她想没有饥饿、严寒和苦痛,只能随奶奶去奶奶早已死了小女孩也只能到另一个世界去得到这些。这句话表达了对现实的剧烈不满,对小女孩的无限怜爱。是为小女孩鸣不平,为小女孩向世界控诉!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漂亮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小女
13、孩死了。人们只能从燃烧后的火柴梗猜想她想以擦火柴来取暖。但是,谁也不知道她所看到的幻象。小女孩是漂亮得意的,但却冻死了;女孩生前有抱负,有需求,但现实却不能满意她。小女孩所要的幸福,只能在冥冥虚幻中得到,这是什么现实!句中有两个“幸福”,第一个“幸福”是小女孩临死前在幻觉中得到的;其次个“幸福”说明小女孩死了,自然感觉不到严寒、饥饿和苦痛,固然彻底“幸福”了。这句话好像说得安静,但它饱含着剧烈的情感。读着这两句话,我们好像听到愤懑的叹息,看到压在心头的怒火。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的不满,是对吃人社会的_,是对贫苦人民的怜悯与爱怜。 写作特点 1.瑰丽奇异的梦想,震撼人心的结局。 本文除直接描写小女
14、孩所处的恶劣环境和不幸遭受外,着重写小女孩5次擦火柴后产生的梦想。以人物的盼望、幻灭,幻灭、盼望的交替消失,营造出一个非常奇异、瑰丽无比的意境,自然而奇妙地把抱负与现实结合起来,使人物心理活动得到细致地刻画,反映了小女孩的美妙追求。通过梦想与现实的鲜亮比照,充分展现了贫苦儿童凄惨的命运和不幸的结局,使自己剧烈的情感得到宣泄,使读者受到震撼。 2.用创新的手法,增加艺术感染力。 首先,把大事锁定在极为特别的时空环境中大年夜的街头。大年夜本该去玩耍,吃美食,穿美丽衣服,然而小女孩却光头赤脚在大街上卖火柴;大年夜本该欢乐,而小女孩却冻死街头。这种让人物处在典型环境之中,通过比照形成巨大反差,收到了非
15、凡的效果。其次,不按一般童话形式,也不实行一般讲故事人那种表达方式,而实行了有完整的情节的构造方式。在语言上又接近散文诗,比方对幻觉的描写,简直就是诗。既像小说,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又像诗歌,流畅地勾画一幅幅奇妙的图画,使读者得到艺术享受。再次,让善与恶形成比照。本文是一个悲剧童话。文章在前边活画出一个漂亮得意的小女孩,人见人爱。但这漂亮得意的小女孩却在黑暗的社会中,饥寒交迫、冻饿而死。悲剧原来就是把美的东西毁坏给人们看,如此描写,自然增加了悲剧效果。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贫苦儿童凄惨境况的怜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
16、,熟悉8个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与她凄惨生活的联系。 2.体会文中字里行间,特殊是最终三个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所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预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创设情境导入,为学生渲染读书气氛。 教师可以布满感情地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配上挂图或课件。 板书、齐读课题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椐预习状况简介和时代背景,为阅读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全面了解课文内容。 让学生简洁地谈一谈故事的梗概和听了故事后
17、的感受。 学生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内容,理清层次。 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边读课文边思索。 教师可重点引导学生思索: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最终她怎么样了? 在学生读懂内容的根底上,给课文分段,如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板书或语言提示来理清文章层次。 深入学习课文,理解重点词句,从小女孩看到的幻象中体会她的凄惨生活及想象的合理。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小女孩看到的第一种幻象。可提问: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缘由是什么?她看到什么?你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想到些什么?结果怎样?在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默读思索后,教师引导学生争论。 朗读指导,可略加评议。 总结学习方
18、法。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学习步骤,先带着问题默读思索,然后回答下列问题谈体会,最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按上述方法自学611自然段,教师可出示以下思索题:小女孩后几次擦燃火柴的缘由是什么?她看到了什么?从小女孩看到的东西中你体会到什么?结果怎样?要给学生读书与沟通的时间,然后汇报自学成果。 要着重理解“飞到那没有严寒,没有饥饿,没有苦痛的地方去了”的含义。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这里所指的“地方”就是死亡,是离开这个世界。 体会把现实的苦痛与想象中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写、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现实苦难的深刻熟悉的写法,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读了这些内容的体会。 2.积存内化。
19、 自选词语,由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课后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摘录自己喜爱的语句或背诵自己喜爱的段落。 3.识字写字。 认读生字。 在课文中标出含有生字的词语或句子,利用工具书或结合上下文来弄懂生字词。并留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指导书写生字。 “灌”字笔画繁多,教师要重点指导,并强调这是一个左右构造的字。 “商”字框内是“八”和“口”,不是“古”字。 “福”字强调左半局部是“礻”部,而不是“衤”部。 出示形近字,帮忙学生在字形辨析中识学生字。 如:烤拷 焰陷 堵赌 披坡 搂楼 4.练习。 课后请学生再找几篇安徒生的童话来读一读,并与同学沟通沟通,或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3
20、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冲突非常锋利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
21、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很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阔人民的剧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_。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受,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冲突,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苦痛,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构造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
22、艰辛。 其次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终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希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盼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展特别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简单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难。 “满面
23、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急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分散着老翁的盼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晰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苦,在贫困
24、线上挣扎的境况。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忧。“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盼望到达某种目的的想法。“寒”,严寒,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薄弱的衣裳,但他却担忧炭价钱太低,只希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盼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盼望都寄予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颤抖之时,还一心希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怜悯。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
25、,情节完整。通过对大事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形状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和善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冲突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生气与_。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亮,构造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对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纳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26、悯 农 解题 悯农是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县丞、国子博士、常州知州、秘书少监等职。杨万里在南宋诗坛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合称“中兴四大家”,在文学引人注目。杨万里一生写诗逾两万首,现存四千余首。 本诗诗题中的“悯农”,“悯”是可怜的意思,“悯农”即可怜农夫。本诗是杨万里写的反映农夫生活的诗。诗人描述了农夫的不幸遭受:由于天气不好,农作物没有好收成,只能预备忍饥挨饿过残冬了。全诗渗透出诗人对农夫疾苦的深切怜悯。 构造分析 全诗共4句,可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描述田地里农作物长
27、势不好的情景。农作物长势不好的缘由是气候不好,风不调,雨不顺,又过早下了霜。 其次层(第3、4句),写在歉收之年,农夫只能忍饥挨饿了。先写因歉收必定受饥寒,再写今年是闰年,又多了一个月,受饥寒的时间也更长了。 语意理解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稻”,稻子,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花白色或绿色。子实叫稻谷,碾去壳后叫大米。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不雨”,不下雨,指天旱。无论水稻还是旱稻,雨水不充分是难以生长的。假如夏天季节,雨水缺乏,稻便难以成熟。“不多黄”,稻穗黄的不多,说明成熟的不多,自然收到的稻谷也不会多。“荞麦”,子实磨成粉供食用。荞麦也是一种农作物。“空花”,不结果实
28、的花。“早着霜”,早早地被秋霜打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老天有云却无雨,田里的稻子黄的很少,丰收盼望不大了。而荞麦只是开了不结果实的空花,并且已经早早地被霜打了,收成更是没有什么盼望的。这两句诗,勾画出遭灾图景,为后两句表现农夫的疾苦与忧愁打下根底。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分”,是料定、早知道的意思。“已分”,就是已经料到。“岁”,即“年”。“残岁”,就是一年中剩下的时间。“堪”,是忍受的意思,本诗句的“堪”是“不堪”“何堪”之意。“闰”,指闰年,农历有闰月的一年叫闰年。每3年一闰,5年两闰,19年7闰,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闰某月。有闰月这一年为13个
29、月,即383天或384天。本诗指农历的闰年。“添长”,增加了一个月,这一年变得更长。这两句的意思是:农夫已经料定自己必定要忍饥挨饿去度过残冬了,然而,更为不幸的是今年又是闰年,更无法忍受延长了的困难岁月。 写作特点 1.呈现正直诗人的忧民之心。 杨万里是一个刚正廉洁和爱国的儒者。他自诩“谁言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因此,他的诗虽多从自然景物汲取题材,但他也写下不少表现忧国忧民情感的诗,本诗与他的插秧歌竹枝词等都对农夫的苦痛深表怜悯。本诗先写年成不济,谷物歉收,继而用农夫的语言道出歉收之年,只能忍饥挨饿。诗人为强化“悯农”之情,又设定这一年是“闰年”,天数长,因而苦痛更甚。“已分忍饥度残岁”
30、“更堪岁里闰添长”,字里行间渗透出诗人的忧民之情。 2.于平淡中见新颖。 诗中没有写重大大事,也无大方的愤世嫉俗的语句,只写一个极为平凡的农村现象:雨水不调,庄稼歉收,农夫生活会更苦。写庄稼歉收,也只貌似平淡地写稻子不黄,荞麦空花。但细一读,就能体会到诗人愁苦的心情及对统治者不关怀农夫的愤懑不平,使人仿佛看到诗人正望着歉收的庄稼叹息。 3.活泼自然的语言。 杨万里继承了民歌的朴实之风,以及白居易、张籍和杜荀鹤等人的语言传统,写诗时力求语言浅近,并大量汲取俚语谣谚入诗。给当时诗坛注入了新奇的空气。本诗除第3句的“分”,第4句的“堪”稍生涩外,其他都平白如话。 赤日炎炎 解题 这是宋元时代的一首民
31、歌,摘自水浒传。选入教科书时后加的标题。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出色的长篇小说,深刻地提醒北宋末年梁山农夫起义军成长、壮大以至失败的过程。一百二十回本第十六回题目为“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这一回写梁中书收买十万贯礼物,差杨志带队押送给京城太师庆贺生日。途中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英雄设计将蒙汗药投入酒中,药翻杨志和押运军士人等,智取了十万贯生辰纲。这一回小说中有个挑酒上山的汉子叫“白日鼠”白胜,他挑酒上山时口里唱着一首歌,第一句便是“赤日炎炎似火烧”。 赤日炎炎本是民歌,并无题目。诗中描绘在酷热的夏季里农夫与公子王孙两个不同阶级的人的不同的生活,表达了两种人
32、不同的思想感情。诗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愁苦与辛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不公正与不合理的制度,抨击了统治者好逸恶劳的本质。 构造分析 本诗共4句,从内容上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1、2句),描绘在盛夏里烈日狂晒下的田野景象。先写烈日,再写稻子等农作物被晒枯萎了。 其次层(第3、4句),写面对禾稻被晒枯萎的情景,农夫与公子王孙的截然不同的态度与表现。农夫焦虑万分,公子王孙毫不在意,照样闲适得意。 语意理解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赤日”,火红的太阳。“炎炎”,势猛的样子,这里形容夏天阳光剧烈,如火焰燃烧,天气极热。“禾稻”,这里泛指地里的庄稼。“枯”是失去水分。“焦”是物体受热失去水分,呈
33、现黄黑色,并发硬、发脆。“枯焦”,就是枯槁了,变焦了。“半枯焦”,在本诗中写稻子的禾苗在烈日暴晒下,有一半枯死了。这两句描画出盛夏干旱下的田野图。诗一开篇,便呈现出一幅残酷的图景,天上烈日当空,地上禾苗枯萎。1、2句为因果关系,由于烈日暴晒,才会禾苗“半枯焦”。这是写景,也是提出一个问题,面对禾苗枯萎这一状况,人们作何感想?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汤”,热水,开水。“汤煮”,用开水煮。“公子王孙”,泛指旧时的贵族、官僚或皇亲国戚的子弟。这两句的意思是:面对半枯焦的禾苗,农夫心里非常焦虑,好像被开水煮烫一样;而公子王孙们毫不在意,仍旧闲适得意地轻摇着扇子。诗人写完大自然和田地,
34、一下子把视线拉到人的表现上,比照着写了两类不同阶级人的表现,一类是劳动人民农夫,一类是剥削阶段公子王孙。由于阶级地位不同,生活境况不同,自然表现出不同的心态。农夫靠土地种出粮食以维持生计,自然对庄稼的长势非常关注。丰年,可能日子好过些;而灾年,则要饱受饥寒。当他们见到赖以生存的禾苗“半枯焦”时,就知道灾难来了,固然焦虑万分。而公子王孙则相反,他们靠剥削劳动人民来生活,衣食无忧,自然不关怀禾苗。在他们看来,丰年、灾年,一样能衣食无忧、尽情享乐,所以,他们不急、不焦、不虑,仍旧“把扇摇”。 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朴实。 民歌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为集体创作。它用人民群众的语言,反映人民
35、群众的生活,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从语言上看,都平白如话。比方写太阳照烤用“似火烧”;写内心焦虑担心,用“如汤煮”;写剥削者“把扇摇”。这些词语都是百姓口中平常常说的话,又通俗,又晓畅,又流利。全诗只有“赤日”略有点文言味,其余26个字都非常简洁朴实。 2.恰当而生动的比照。 本诗其次层采纳比照手法。先在1、2句提出一个现象,就是消失了灾情旱灾,接着比照写两个阶级的两种人物面对同一大事的不同心态。农夫劳动人民,对旱灾忧虑不已,心都像放在开水中煮一样备受煎熬;公子王孙剥削阶级,对旱灾置若罔闻,心情安静依旧逍遥玩乐。两相比照提醒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与思想感情。通过比照,抨击剥削阶级不关怀劳累群众的
36、罪恶,批判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凡读此诗者,都会产生农夫太值得怜悯、公子王孙太令人憎恨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结合解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并能背诵三首古诗。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写法。 4.熟悉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背诵三首古诗并能简述诗意。 2.理解三首古诗表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预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包括背景、介绍、解释、评析等,让学生筛选。培育学生
37、搜集资料、选择资料的力量。课上用沟通资料的方法,帮忙理解诗句的意思。 创设情境导入。 出示卖炭翁或悯农的图片,或以李绅的悯农古诗,或以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自读自悟,争论沟通。 放手让学生采纳自读自悟、争论沟通的形式自主学习。可以借助课文中的解释,结合查字典和自己搜集的资料来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对贫苦劳动人民凄惨境遇的深刻怜悯,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初沟通,质疑难。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沟通自己预习所得,再将小组内疑而未解的问题提出来班内沟通。教师再引导筛选提炼问题。此过程是个去粗存精的过程,每首诗视其状况,留一至两个问题,待深入学习时赐予解决。 谈理解,释诗意。 重要
38、的是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比拟恰当地表述出来。教学时先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让学生相互启发。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诗句的意思。教师在叙述的过程中,留意引导其他同学赐予适当的订正和补充,引导学生分析疑难和有异议的地方。 引导读,悟意境。 教学时,先指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出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抓住诗人写意上的重点词句,绽开联想,体会情感,激发共鸣。可以适当配以音乐把学生带入情境。 2.积存内化。 自选佳句。由学生独立完成。 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课文,最终背诵三首诗歌。 3.识字写字。 认读生字,进展扩词训练。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伐”“裳”“堪”的写法,留意不行多画
39、或少画。 4.迁移练习。 有力量的同学背诵卖炭翁全诗。 选择一首诗编成故事或续写故事,也可以写一写读这三首诗的体会。 分别选出三位诗人的另外一首诗来读一读。 人教版语文下册五年级教案4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一篇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写的记叙文。文章真实地记叙了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的情景,以及自己受到的启发教育,说明关爱他人、帮忙他人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构造分析 本文共4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简要地讲“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 其次局部(第2、3自然段),详细描述“我”在加拿大留学期间遇到的两次募捐活动的经过。第一次,在渥太华的大街上
40、,孩子们用给行人擦皮鞋的方式为患小儿麻痹的孩子募捐。其次次,在“我”外出的时候,观察老军人为在其次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烈士遗属及伤残军人募捐。 第三局部(第4自然段),讲“我”受到的启发和感受。 语意理解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记。” 加拿大是北美洲北部的一个国家。由于经济兴旺,文化教育比拟先进,吸引了很多外国青年到这里留学。“募捐”,为帮忙灾区、灾民或有困难的某项事业、某个人而募集钱款或物品。“忘记”,与“遗忘”同义,把值得思念的人或事遗忘。这一句话自成一段,概述在加拿大“我”遇见两次难忘的募捐活动。“难以忘记”这个词语强调这两次募捐活动的重要和特别。募捐,对
41、成年人来说并不生疏,遇到募捐是常有的事。“我”所以“难以忘记”这两次,并不在于它们发生在国外,而在于它们使“我”大受教育。用这一句作为文章的开头,设置了悬念,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大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挡住去路。” 渥太华是加拿大的首都。这一句交代了“我”第一次在加拿大遇到募捐活动的地点加拿大的首都,募捐者两个小男孩。 “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个人头上戴着个做工精致、颜色艳丽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忙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 “精致”,精细奇妙,本句指孩子戴的纸帽的制技术超群,纸帽做得完善。“小儿麻痹”是幼儿得的一种病,由神经系统病变引起身体某一局部知觉力量丢失,使运动机能
42、消失障碍。本句交代了两方面事,一是募捐的缘由,二是募捐者的形象。从募捐者的装扮可以看出,这种募捐不是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募捐的孩子们也非常重视这次活动,把活动当做庄重、严厉的事,都以积极的行为和良好的心态参与募捐。这种装扮还有醒目、引人关注的作用。 “其中的一个,不由分说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皮鞋来,另一个则温文尔雅地发问。” “不由分说”,不由分辩、解释与说明。“温文尔雅”,态度温柔,举止文静。两个男孩分工明确,“硬”给行人做擦皮鞋的效劳,另一个与人交谈。两个人态度与方式相反,一“武”一“文”,协作默契,显现出小男孩独特的募捐策略。他们不是一般地劝告发动,也不“硬要”,而是为人供应
43、肯定的效劳,同时通过谈话,让人明白募捐的目的、意义,使“捐”者“悦服”。这是孩子们独创的颇有新意的募捐手段。写这种募捐方法,活现出孩子的天真、得意、淘气。 “同行的朋友告知我,这是为二次大战中参战而伤残的军人和烈士遗属募捐,每年一次。” “二次大战”,即其次次世界大战,是德、意、日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斗。1939年9月爆发,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斗。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其次次世界大战成功完毕。“伤残”,因负伤而落下残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遗属”,死者的眷属。这一句交代了老人募捐的目的。这些烈士与伤残者是为世界和平和祖国独立而牺牲与伤残的,是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牺牲与伤残的,因此,他们是功臣,理应为人们仰慕与爱戴。为伤残者与烈士遗属募捐,不单是为改善他们的生活,也是表达人们对曾经为今日自由与幸福做过奉献的人的尊敬。“遗忘过去,就意味着背叛”,遗忘为后人幸福与自由而曾经流血牺牲的功臣,更是背叛与犯罪。加拿大人没有遗忘他们,“每年一次”为他们募捐,说明这已成为一种传统。 “我两次把那微缺乏道的一点儿钱捐给他们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