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8篇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8篇范文.doc(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一生物实验教学计划8篇范文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阅读教材P110111) 1.主要观点 (1)生物来源: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 (2)进化历程:由低等到高等。 (3)进化缘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意义 (1)历第一个比拟完整的进化学说。 (2)反对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奠定了科学生物进化论的根底。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阅读教材P111113) 1.主要内容 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评价 (1)自然选择学说的科学性 (2)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三、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进展(阅读教材P113) 1.关于遗传和变异的讨论,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2.
2、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等问题的讨论,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进展到以种群为根本单位。 3.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重点聚焦 1.在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对待生物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哪些局限性? 共研探究 材料一食蚁兽是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适于舔食昆虫的一种哺乳动物。鼹鼠是形状像鼠、耳小或完全退化、眼小且视力完全退化、营土壤_居生活的另一种哺乳动物。 材料二超级病菌是对几乎全部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的统称。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让人的肌肉渐渐坏死。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
3、一般杀菌药物抗生素的反抗力量,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 1.结合材料,利用拉马克的观点解释以下事实 (1)用进废退 食蚁兽吻部和嘴特征的形成:食蚁兽的吻部尖长、嘴呈管形、舌可伸缩并富有黏液是其长期伸向土洞舔食蚂蚁的结果。 鼹鼠耳和眼特征的形成:器官长期废而不用的结果。 (2)获得性遗传 超级细菌的形成:人们常常使用抗生素转变了细菌的生活环境,细菌发生定向性变异,而且渐渐积存和遗传,从而演化为超级细菌。 长颈鹿脖子长:草地退化后,长颈鹿只能食用高处的树叶。由于常常使用颈部,导致颈部越用越长,并将长颈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 2.环境引起的性状转变不肯定遗传给后代,只有环境使遗传物质转变进而引起
4、性状转变时才能传给后代。 总结升华 1.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内容 (1)用进废退:但凡没有到达其进展限度的每一种动物,它的任何器官,假如持续地使用,会渐渐增加,并且兴旺起来。相反,任何器官如不常常使用,则会渐渐衰弱,其功能减退,最终导致器官的退化或消逝。 (2)获得性遗传: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一个动物常常使用某种器官或常常不使用某种器官的结果是进展某器官或丢失某器官,这种变异可以通过生殖遗传给后代。 2.拉马克进化学说的“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的观点具有局限性。他过于强调环境的变化直接导致物种的转变。实际上,假如环境的变化未引起遗传物质的转变,就不会使生物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对点演练 1.拉马克
5、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缘由是() 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 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D.器官的反复使用 解析: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常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 共研探究 依据图示,结合教材内容,答复以下问题: 1.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性状(表现型)。 (2)对生物的变异起选择作用的是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 (3)生存斗争 类型:包括生物之间的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 意义:生存斗争对生物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能推动生物的进化。 缘由:过度生殖、有限的
6、生活资源。 (4)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5)图乙表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学说四点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生殖为自然选择供应了更多的原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生物进化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易取得成功而得以生存,有利变异通过遗传得以累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 (4)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3.请利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形成。 提示:长颈鹿产生的后代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受力量(过度生殖),导致现有食物不能满意全部个体的需要(生存斗争
7、),又因个体间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而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被淘汰。掌握长颈的基因经过逐代积存,最终进化成长颈鹿。 4.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关键是自然选择。 总结升华 1.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 (1)内容:过度生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关系图解: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比拟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区 别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原来就有,环境和生物的意愿都不能打算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动物的意愿可打算变异的方向 适应 环境有利变异适者生存 不利变异不适者被淘汰环境和动物的意愿打算的变异都适应环境
8、 进化 方向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自身打算 联系成认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即由简洁简单,由低等高等进化,且都是“渐变”的结果 【易错易混】 (1)自然选择和变异的方向不肯定是一样的,变异为自然选择供应材料,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达尔文进化论以生物个体为讨论对象。 对点演练 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环境转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根底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存可能产生诞生物的新类型 A.B. C.D. 解析: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1.以下表达中哪一项不
9、是拉马克的观点()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消失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兴旺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解析:选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全部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2.以下有关进化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各种生物都有强大的生殖力 B.生存斗争造成多数个体死亡,少数生存 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变异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展,通过遗传渐渐积存 解析:选D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
10、(适应环境的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存下来,并可以通过遗传逐代积存,而不利变异则被淘汰。 3.以下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不符合达尔文学说根本观点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根底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存,就可能产生出新的物种类型 D.环境转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解析:选D自然选择学说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供应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存起来,然后产生诞生物的新类型。 4.如图表示达尔文对现代长颈鹿进化形成过程的解释,请据图答复以下问题:
11、(1)长颈鹿祖先过度生殖的含义是_。长颈鹿的颈和前肢的长短各异,这说明生物变异是_。变异供应生物进化的_。 (2)在缺乏青草的时期,有的个体能吃到高处食物而活下来,有的个体因得不到食物而死亡,这个过程叫_,它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存斗争是指 _。 (3)适应有双重含义:一是生物体的_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二是指生物_的过程。适应是_的结果。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定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打算生物进化的方向。适应主要是指生物的性状与环境相适应,适应是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是生物改造自己形成适应环境的性状的过程,这是
12、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1)后代数目超过环境承受的力量不定向的原材料(2)自然选择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3)性状改造自己形成适合环境的性状自然选择 【根底题组】 1.根据拉马克的观点,现代食蚁兽舌头瘦长的缘由是() A.用进废退B.适应性变异 C.自然选择的结果D.定向变异的结果 解析:选A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1937年,有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的气候比拟严寒。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做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学说的是() 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
13、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解析:选C白三叶草本身存在抗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拟严寒)使抗寒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从而使耐寒性状在后代中积存和加强。不耐寒的个体在与无机环境的斗争中被自然环境淘汰。 3.在以下几种简式中,能较准确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A.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B.环境变化定向变异去劣留优 C.生存斗争用进废退适者生存 D.环境变化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适者生存 解析:选A在达尔文进化论中,强调了变异是不定向的,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动力,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4.雄鹿往往用鹿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
14、所以它的鹿角兴旺。依据达尔文的观点,鹿角兴旺的缘由是() A.鹿角不兴旺的个体被淘汰,鹿角兴旺的个体被保存 B.鹿角因常常使用而兴旺 C.鹿角的变异朝着有利于生存的方向进展 D.雄鹿为了繁衍后代的需要而使鹿角兴旺 解析:选A达尔文的观点认为,雄鹿的鹿角存在兴旺和不兴旺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展生存斗争,有兴旺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没有兴旺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很难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就形成了如今有兴旺鹿角的雄鹿。 5.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A.人工选择B.适者生存
15、 C.用进废退D.定向变异 解析:选B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渐渐增加,说明具有较厚外壳的蜗牛能适应其生活环境。 6.人工选择能选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物种,其共同的选择根底是() A.生物都具有很强的生殖力量 B.生物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生物都在进展生存斗争 D.人和自然界的选择力气 解析:选B选择的根底是生物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和变异产生的。 7.如下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异很大,其缘由可用达尔文的什么理论解释() A.过度生殖B.生存斗争 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 解析:选B从坐标图中可看出,生物个体实际值小于理论值,这是由于一局部个体
16、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8.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区分,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是由动物的意愿打算的 C.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解析:选D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且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才能适应环境,A、C错误。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生物可依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B错误。 【力量题组】 9.家鸡起源于原鸡,现在的家鸡年产卵量可达260个以上,而原鸡的年产卵量仅为12个。以下与此
17、相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原鸡在食物充分的饲养条件下产卵量渐渐增加,并将此变异遗传下去 B.发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鸡蛋,孵化出了产卵量高的鸡,并经人工选择保存下来 C.人工饲养条件能够满意原鸡多产卵的养分需求,从而使其产卵量增加 D.家鸡的起源可以证明,生存环境的变化可导致生物性状的转变 解析:选B原鸡在食物充分的饲养条件下产卵多,该变异是由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不行遗传的变异;现在的家鸡产卵量高,是由于原鸡产生了遗传物质变化的受精卵,孵化出产卵量高的鸡,被人工选择保存下来。 10.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该昆虫翅的长度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如下图。后来该海岛上常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展调
18、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状况的曲线图是() 解析:选B海岛上常常刮大风,该昆虫的长翅个体比短翅个体更简单被海风吹到海里,在这种状况下,长翅个体不适应环境,数量变少,短翅个体数量增加。 11.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加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逝,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亡 解析:选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反抗杀虫剂的变异个体,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生殖;具有抗药性的害虫大量生
19、殖后,再用该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因此,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的作用。 12.以下说法符合拉马克进化学说的是() 食蚁兽的舌头变得瘦长,是食蚁兽长期舔食蚂蚁的结果比目鱼的双眼并列于向光的一面,是长期卧伏于海底的结果长颈鹿常常努力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的叶子,因此颈和前肢都变得很长鼹鼠由于长期生活于地下,眼睛萎缩、退化病菌抗药性的不断增加是抗生素对病菌的抗药性变异定向选择并渐渐积存的结果 A.B. C.D. 解析:选C拉马克关于生物进化缘由的两个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即动物的器官越用更加达,假如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并且拉马克认为通过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
20、状可以遗传给后代。均为“用进”的实例,为“废退”的实例,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 13.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这说明生物具有_的特性,而这一特性一般是_的。_和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越来越少,跑得快、凶狠的狼才能有时机获得食物,生存下去,否则就会被淘汰。这样,食物、环境对狼的进化起了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的,它打算着生物进化的_。 (3)有利的变异经过_,最终形成现代狼的快速奔驰和凶残的特征。促进狼进化的动力是_。 解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必定结果。自然选择总是选择
21、有利于生存的变异,淘汰不利于生存的变异,所以,自然选择打算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1)变异不定向遗传变异(2)选择定向方向(3)逐代积存生存斗争 14.如图为对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用两种杀虫剂的试验结果,试分析: (1)曲线上升是通过_之间的_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_作用,这种作用是_(填“定向”或“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_(填“增加”或“减弱”)。 (3)依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的缺点主要有: _;_。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毁灭甲虫应采纳什么方法较好? _。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访用这两种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肯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
22、肯定程度后,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力量的甲虫,而这局部有抗药力量的甲虫大量生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生存斗争(2)选择定向增加(3)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对环境造成污染生物防治等 15.检测细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药敏程度的试验方法为:将含有肯定浓度不同抗生素的滤纸片放置在已接种被检菌的固体培育基外表,抗生素向四周集中,假如抑制生长,则在滤纸片四周消失抑菌圈(图中里面的圈),检测结果如下图。 (1)衡量本试验结果的指标是_。 (2)上述图中最有效的是_培育皿中的抗生素。 (3)用上述最有效的抗生素对该细菌进展处理,并测定细菌数量变化,如下图: 向培育基中加
23、抗生素的时刻为_点。 细菌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变异是_,细菌的抗药性产生在环境变化之_(填“前”“中”或“后”)。 抗生素对细菌变异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 尽管有抗药性基因存在,但使用抗生素仍旧能治疗由细菌引起的感染,缘由在于细菌种群中_ _。 解析:(1)衡量试验结果的指标即对试验结果的表述。本试验是利用抗生素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表述试验结果的,即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确定杀菌力量。(2)抑菌圈越大杀菌力量越强。(3)抗生素会使细菌中不具抗性的个体大量死亡,所以b点是使用抗生素的起点。变异是不定向的,而在自然选择下进化是定向的,使用该抗生素后,题图中细菌数量并未降到0,说明细菌的抗药性在环境变
24、化之前就已经产生了。自然选择是性状的选择者,而不是诱导者。在细菌种群中,含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只占少数。 答案:(1)抑菌圈的大小(2)B(3)b不定向的前选择有抗药性基因的个体占极少数 #835953人教版高一生物试验教学规划篇2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说出线粒体的构造和功能。 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说明它们的异同点。 把握呼吸方式的推断并会利用呼吸作用方程式计算。 2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自主学习力量和发觉问题力量。 通过分组争论和沟通,培育学生主动思索、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量。 通过辨析等评价方式,培育学生能够在肯定的情境中敏捷应用所学学问,做出合理判、正
25、确结论的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盼望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之间沟通、合作精神。 让学生知道理论来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学问应用到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及原理。 2细胞呼吸原理和本质 3依据呼吸作用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导语 生物体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且能量的直接供应者ATP,ATP中的能量主要储存在高能磷酸键中。对于生物体来说ATP中的能量都可以来源于呼吸作用,本节课主要来复习细胞呼吸。 【活动】细胞呼吸学生活动 活动1 问题1:生物体内有多种供能物质,各
26、种能源物质在供能上有怎样的关系? 问题2:细胞呼吸是ATP的主要来源,ATP还有哪些来源呢? 【讲授】请两个同学写出细胞呼吸反响式,引导出细胞呼吸类型、概念和过程的复习。 PPT分别展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完整过程,提出相应问题 问题3:有氧产物CO2、H2O中的氧原子的来源? 追问:假如供应18O2,可以产生放射性C18O2吗? 问题4:有同学认为反响式中的“能量”就是“ATP中的能量”,对吗? 问题5:为什么不同生物的无氧呼吸产物不同呢? 最终,争论辨析: 1、没有线粒体的生物就不能进展有氧呼吸吗? 2、有线粒体的生物就肯定会发生有氧呼吸吗? 总结: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进展有氧呼吸,产生CO
27、2和水;在无氧的条件下进展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CO2。 【讲授】细胞呼吸讲授 引导学生理解试验结果,总结细胞呼吸方式。总结细胞呼吸方程式。引导学生利用方程式计算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练习】细胞呼吸练习 1.酵母菌在有氧时进展有氧呼吸,无氧时进展无氧呼吸,将酵母菌放在含有培育液的密闭的锥形瓶中,测得CO2的释放量比O2的汲取量大1倍,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 A.16B.13C.12D.10 解析:用“并列比拟法”解。此题中的酵母菌既能进展有氧呼吸,又能进展无氧呼吸,此时CO2释放量比O2的汲取量大,由此可知生物既进展有氧呼吸又进展无氧呼吸。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反响式可以看出,
28、有氧呼吸时O2的汲取量与CO2的释放量一样,假设O2的汲取量为1mol,则因CO2的释放量是汲取量的2倍,所以共释放CO2的量为2mol,有氧呼吸时释放的CO2量与汲取O2量一样,因此也是1mol,那么无氧呼吸释放CO2的量则为1mol。又由上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反响式可知,有氧呼吸产生lmolCO2需要消耗1/6mol葡萄糖,而无氧呼吸时产生1molCO2需要消耗1/2mol葡萄糖,则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为(1/6)(1/2)=13。答案:B 【测试】细胞呼吸当堂测试 有一瓶子有酵母菌的葡萄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体积之比是3:5这是由于 A有1/2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29、 B有1/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C有2/3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D有1/4的葡萄糖用于有氧呼吸 【作业】细胞呼吸作业 #835950人教版高一生物试验教学规划篇3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学问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力量方面:进展有关的试验和探究,学会掌握自变量,观看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比组和重复试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究”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究和争辩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酶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原理。 掌握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
30、斯帕兰扎尼的试验,争论以下问题: 这个试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逝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需通过化学反响。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展着很多化学反响,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响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化学反响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索: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响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当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试验比拟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试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试验步骤及现象 3、争论 见教材P79
31、。 这个试验为什么要选用新奇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试验结论 5、试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在做该试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掌握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试验设计的原则。 进展试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简单发生化学反响的活泼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32、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柔条件下快速进展。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进展过程中消失争辩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消失争辩的缘由是什么,这一争辩对后人进一步讨论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辩被哪位科学家的讨论成果平静了? 5、简述毕希纳试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试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试验如何改良?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
33、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胜利的主要缘由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究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累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盼望到达光芒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争论答复: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835912人教版高一生物试验教学规划篇4 教学预备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展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试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
34、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育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力量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展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试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试验的根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试验过程(材料、试验用具、试剂的选择,试验结果的猜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
35、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猎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养分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究竟是什么掌握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日,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试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消失什么现象? 学生观看并答复。 (2)提出探究问题:假如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试验现象。 教师和各试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试验,试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
36、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试验开头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一样,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一样,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状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试验,展现试验现象。 (3)提出争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索。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集中,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
37、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试验、,展现试验现象。 教师准时引导学生思索:比拟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试验,展现试验现象。 通过比拟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拟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试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
38、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看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现: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展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状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
39、凉伴黄瓜时有水消失,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常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擅长从生活中的现象发觉新的问题,提出问题。很多科学家的发觉并不都是从试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看生活中的现象发觉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植物细胞在什么状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构造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状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构造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讨论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构造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需结合已有的学问或阅历(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答复,这种尝试性的答复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现:“成熟植物细胞构造图。” 供应信息: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心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