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7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7篇.doc(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7篇 一、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根底上记诵积存。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依据解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存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的伯牙绝弦。盼望通过今日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爱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留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
2、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识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1.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沟通。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2.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擅长”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美之义。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
3、美?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肯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答复:皎皎明月、缓缓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5.引导学生进展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设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缓缓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美?(“善哉,缓缓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观察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美?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
4、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管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五)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闻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肯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肯定忍不住在心里很多次地发出召唤,他召唤什么? 4.最终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肯定会对子期
5、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团聚,肯定特别欢快、特别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团聚的融洽与欢快。 (六)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苦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
6、句话。 (七)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苦痛与无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八)回味绝弦 人们依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
7、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观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四、相关链接: 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幻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方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
8、“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2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尝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
9、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 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把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肯定的困难。作为其次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组合阅读,形成对
10、“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预备 学生预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依据解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预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稳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 (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 (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 (1)知志。 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 (3)师生对读,衬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
11、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 (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觉? (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 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 (1)沟通对 “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觉文言文语言的特点。 (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 2.自读诗句,积存语言。 3.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3 教学目标: 1
1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解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
13、地读 2、回忆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表达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擅长”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美之义。指导读好赞美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美?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许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比照,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局部,出示句子感悟
14、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4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绚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意积存的策略,采纳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着学生去读去思索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5、。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发。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汲取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预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现)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
16、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常假如有意识地积存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学问视野更宽敞,对写作肯定有帮忙。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今日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信任大家都能喜爱。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嬉戏入手,引发学生喜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常课文的有什么区分。 2先
17、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相互沟通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动身,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喜爱阅读文言文的热忱。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
1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沟通。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沟通。) 4预设沟通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知我们伯牙很喜爱弹琴,钟子期很喜爱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消失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
19、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美。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沟通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沟通: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抱负着高山,琴声里就会消失高山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超群,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
20、善听。) 6师:假设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美?(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共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共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比解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 四、拓展延长,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确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风光?(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师:是啊,或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缓缓”(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
21、哉,善哉,缓缓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由于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
22、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绝望。2、孤独。3 、忧虑。生4、渴望。) 师:后来,最终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欢乐。感动。布满盼望。欣慰。) 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欢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终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终的知音?(预设答案: 1、由于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由于他们
23、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盼望。) 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孤独。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终一句。) 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
24、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沟通,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公平中的首席,学生犹如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犹如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存背诵,拓展延长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劝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舞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沟通。)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教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莫非不是在苦苦寻找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假如遇到了知音,我们应当珍
25、惜或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暖和。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依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深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汲取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终熟读成诵,到达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地。 【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钟子
26、期 善鼓琴子期善听 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洋洋乎若江河 不复鼓子期死 设计意图本少而精采纳比照的方式,精妙地勾画出了文本的根本要义。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亦展现了故事的行文脉络。 【特殊建议】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把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仆人”,“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敬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敬重学生共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力。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
27、的学习兴趣,注意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根底上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指导”的着眼点是“学生自主”;而“学生自主” 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指导”。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着不需要教”深刻地提醒了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教师不教,学生就不行能获得“不需要教”的力量。可是当前有一些教师并没有吃透语文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消失学生自由过多,教师指导缺乏的现象。表现之一是鼓舞学生误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
28、的承受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消失勃勃生气,但教师该讲的内容要敢讲。在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和学生实际,敏捷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既要防止“一讲究竟”,又要防止“一议究竟”。该讲的内容还是要大胆地讲,例如对课文背景的必要介绍,对学生经过谈论的确无法解答的问题的讲解,对课文必要的总结,等等。但讲解要有的放矢,要少而精,并且具有启发性。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解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
29、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学生听高山流水音乐 2、听完音乐,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行分割的一局部,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今不再弹琴。今日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很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
30、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察。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 5、生再读课文,依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留意停顿恰当。 6、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根底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7、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根底上读流畅。 四、小组合作学习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
31、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通过自学,合作学习,弄懂课文意思,师巡察指导。 3、全班沟通课文意思。 五、深入学习 1、伯牙为何要绝弦呢?(板书:钟子期死) 2、为何钟子期死,伯牙要绝弦呢?好不简单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断了?(由于他太难过了,由于他失去了知音)(板书:知音) 3、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愿,有共同语言的人) 4、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划出相关句子。(24句)课件出示句子 5、指名读。 6、从今文段中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课件出示句子 7、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擅长的意思;两个善哉是
32、表赞美之义。指导读好赞美的句子,深化理解。 8、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答复:缓缓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出示课件词语于是你怎么赞美? 9、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志在杨柳、志在白雪子期会怎样赞美?引导学生说句子。 10、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句子 理解这句话,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管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11、引导学生绽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
33、没有人赞美伯牙呢?你想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12、师小结:只有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欢乐、感动、兴奋) 13、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快!确实,多么欢快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间!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4、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
34、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苦痛,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指导朗读) 六、拓展,回味绝弦 1、师: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 出示短歌,师范读:(伴消沉悲凉的古典音乐)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难过难过复难过,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际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哀思欲绝、痛不欲生) 3、师:子
35、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想到与子期在一起的种种欢快,又怎能不加倍地惦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你能通过读表达伯牙与知音相遇的喜和痛失知音的悲吗?指名同学分别喜和悲。课件出示全文 七、熟读成诵。 1、播放高山流水乐曲,齐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八、总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伯牙子期,人遇知己,琴遇知音,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所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板书: 25伯牙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6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36、,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存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力量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导语:有一段友情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日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 “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解释) 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 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 1.质
37、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缺乏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最终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教师范读。 学生依据节奏自由朗读。 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 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 导语:在刚刚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38、,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解释,变通理解。 小组沟通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精确。 全班沟通,教师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同学们,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 预设:句1:这两个“善”字理解为?(擅长,擅长)。教师通过查阅工具书,发觉善有擅长、擅长的意思。所以“使用工具书”是理解古文字词的一个好方法。(板书:使用工具书) 句2: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是一个意思吗?若学生不理解,可先说说后面文字的意思,再来推想善的意思。(板书:联系上下文)(应指2至3名学生说句子意思,再要求朗读,读出泰山宏伟壮丽之意。) 句3:同上指导,然后2、3句全班齐读。 句4:学生说
39、出意思后,指导朗读时,强调“必”重读。 句5:学生说出意思即可,暂不作过多拓展。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领悟“必得之”的含义。 导语:我想,作为名满天下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里不单只有高山流水,可能还有 (出示词语,教师引读)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和必得之) 无论伯牙是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必得之。 我想问,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什么?什么心声?(可再次引读2、3句中的内容)怎样的人才能弹出如泰山般宏伟壮丽,如江河般宽广豪迈的曲子? 小结:原来钟子期不仅在说琴声,也道出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峨峨泰山一般的志向、洋洋江河一般的胸
40、怀。 伯牙虽为宫廷乐师,与皇宫贵族做伴,人们只知他琴艺超群,琴声奇妙,但他寄予在琴声中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得之吗?唯有谁得之?谁必得之?这才是(齐读第四句) 这样的默契,我们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 是啊,只有这样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人,才可以叫做知音(板书) 配乐,师生对读。(教师和你们一起来读读这篇古文,好吗?) 读着,读着,发觉前面四句,在语言编排上是一句伯牙,一句子期,这让我们仿佛看到当时的他们,一个在鼓,一个在听,一个在倾诉,一个在回应。这是何等的幸福,何等的默契!从今,高山流水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成了知音的代表。 3.知音之死,感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谛。 导语:这对知音商定其次
41、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我们齐读最终一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体会到的情感中朗读最终一句) 悼知音 俞伯牙为了表达自己丢失知音之痛,在钟子期的墓前写下了这首短歌。(师生共读) 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深深的思念之情啊!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就算他有再高的琴艺,又有谁能真正听懂,走进他的内心呢?因此,子期死(齐读最终一句) 四、高山流水,回味知音,诵读全文 古人说“士为知已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地,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后人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依据这个故事谱成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让我们伴着这段动人的曲子,再一次朗读全文。 五、作业 出示一篇小古文北人不识菱,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学古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方案范本篇7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解释,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真挚友情。 二、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表达的音乐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体会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