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共7页).docx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共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共7页).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小学科学核心素养指出, 科学思维是从自然科学视角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思想、实物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其中科学论证的重点是: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运用(之前的推理)证据对研究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的能力,以及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关系的能力。(思维能力)本课是以探究发现法和实验探索法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的。通过探究小苏打与白醋发生的
2、反应是否生成了新物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理能力特别是科学论证的能力,从而建构核心概念。二、教学背景分析(一)学习内容分析: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隶属于课标“物质世界”板块的内容。物质世界包含了“物体与物质”“运动和力”“能量的表现形式”三大部分。其中“物体与物质”部分通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和探究,让学生了解物质一些常见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接触过“物质世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上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单元;三下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单元;四上溶解声音单元;四下食物岩石和矿物单元;五上光运动和力单元;五下沉和浮热单元;六上工具和机械形状与结构能量单元;六下微小世界单
3、元。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知道:空气、水、土壤、岩石和矿物等物体的特征,磁铁的磁性,木头、塑料、金属等材料的柔韧性、硬度、导电性、导热性等特性。对这些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特性的研究,并不是单独的,也不是割裂的,其中隐含着与本课有关的物质的变化,比如使用外力让物体弯曲来研究柔韧性、表面刻划研究硬度、改变物体大小研究物质在水中的沉浮等,所有这些都是物质的形状、体积、状态等物理性质方面的变化,不生成新物质。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是不是就没有接触过化学变化呢?当然不是!四年级食物单元中蛋白质的检测和食物中是不是含有淀粉的变色实验等都属于化学变化。虽然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不需要提到化学变化,但这些内容内在的关联性
4、,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节课放在该单元的第四课,那么前三课是什么内容?前三课主要是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有豆和沙混合、白糖持续加热等,以分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三课还有米饭、淀粉遇上碘酒后的变化。前面三课的教学涉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那为什么第四课还要放小苏打和醋的内容呢?一方面当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小苏打和醋放在一起,产生了明显的现象,也生成了明确的新物质!这就把化学变化的本质凸显出来。此后的几课则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建构化学变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点,比如变色、沉淀等。因此,从单元结构上来说,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一课具有桥梁与过渡的作用,是对学生认识的一
5、次升华与递进。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该课时,要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处理好前期的积累与后期的升华。所以我认为本课的“核心概念”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而本课的“主要概念”是:物体在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本课的“具体概念”是: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生成了新物质。(二)学生情况分析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本课的两种物质的混合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溶解单元中的食盐和水的混合的实验。从学生认知规律来说,他们一定会把两者的情况等同起来,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一种想法,因为食盐在水中不见了,小苏打在白醋中也不见了。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6、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绝大多数学生是没有经验的。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从学生认识发展的角度,不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变化的类型和化学变化生成的具体新物质,这对学生来说为时尚早,他们将在中学时继续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生成了新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发展推理论证的科学能力。(三)教
7、学策略说明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但是由于正处在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逻辑推理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节课重在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进一步确定生成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的过程,同时发展追求实证的科学态度和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本课不是简单得出“有新物质生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把现象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用科学推理和科学论证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围绕核心概念展开教学,概念只有一个,每个环节都是围绕这
8、个核心概念展开教学,环节清晰,层层递进,即围绕核心概念展开了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主要运用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用了课件、实物展示台等现代教学手段。(五)技术准备1分组材料:白醋、小苏打实验记录单等2教师演示材料:实验记录单、ppt等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一)教学目标:科学实践: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等方法论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完善对物质及变化的认识。科学概念:说明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科学态度:意识到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科学推理和论证。(二)教学重点:论证小
9、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生成新物质(三)教学难点:为新物质的身份寻找证据五、教学过程(一)聚焦话题,激发学生兴趣1回忆小苏打和白醋的特征。2简单介绍生活中的现象,萝卜汤变色。设计意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生活中的科学带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中用到的白醋和小苏打又成为学生探究的材料;喝汤也蕴含了“两种物质混合后又生成了新的物质”这一概念。(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根据现象作出合理推测1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及观察方法(1)把气球拉直,将气球中的小苏打全部倒入白醋中;(2)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出现的变化和现象?混合时的现象新生成的物质2
10、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提出探究问题(1)整理实验器材,组织集体交流设计意图:把材料放回原处,是一个细节,是许多教师上课没有注意到的,却又恰恰是实验课上学生教学秩序混乱的大敌。学生在许多实验材料的吸引下,会不由自主地去玩,这是孩子的天性。而把材料收起来,就避免了材料吸引学生,从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现象的汇报和交流上来。明确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一些伴生现象,例如有气泡,气球变鼓,温度的变化、发出声音等(2)提出研究问题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测,什么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苏打 白醋 变化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