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8篇)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供应了自主探究的时机。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根底。 2借助详细情境,在观看、争论中发觉规律。 教学中,通过详细情境,引导学生在观看、争论中发觉“把一样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
2、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已有的学习阅历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由于正、反比例表达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把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阅历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胜利的喜悦。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课件 学生预备玻璃杯直尺水试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依据什么公式进展计算的? 预设 生:圆
3、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状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假如底面积肯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假如高肯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假如圆柱的体积肯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育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详细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
4、学生结合问题进展观看。 师:观看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看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看,再一列一列地观看,并思索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状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表中有哪两种量?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索后在小组内沟通。 (3)全班沟通。 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上升。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
5、肯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肯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由于水的体积肯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上升。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0710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讨论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发觉规律,学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2让学生经受猜测与
6、验证的过程,体会和把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根本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探究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查找规律,并利用图形来解决有关数的问题。 教学预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提醒课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图形中隐蔽的数的规律,今日我们连续讨论有关数与图形之间的联系。(板书课题:数与形) 【设计意图】直奔主题,简洁明白,有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向。 二、探究发觉,学习新知 (一)教师与学生竞赛算题 1教师:你知道等于多少吗?(学生:) 教师:那等于多少呢?(学生计算需要时间)教师紧接着说:我已经算好了,是,不信你算算。 2只要根据这个分子是1,分母依次扩大2倍的规律
7、写下去,不管有多少个分数相加,我都能立马算出结果。有的同学不信任是吗?咱们试试就知道。为了便利,我请我们班计算最快的同学跟我一起算,看看结果是否一样。谁来出题? 在学生出题后,教师都能立即算出结果,并且是正确的,学生感到很惊异。 3知道我为什么算得那么快吗?由于我有一件神奇的法宝,你们也想知道吗? 【设计意图】一方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竞赛计算速度,且每次教师成功,使学生产生奇怪心,再通过教师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例题做好铺垫。 (二)借助正方形探究计算方法 1这件法宝就是(师边说边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让我们来把它变一变,聪慧的同学们肯定
8、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2进展演示讲解。 (1)演示: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先取它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红),再剩下局部的一半就是正方形的(涂黄)。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圆柱体积公式,会用公式计算圆柱体积,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经受观看、操作、争论等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体验转化和极限的思想。 3、在图形的变换中,培育学生的迁移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并进一步进展其空间观念,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唯物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正确应用。 2、借助教具演示,
9、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圆柱形容器若干个;学生预备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用学具。 教学设想 圆柱的体积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在学问与技能上,通过对圆柱的详细讨论,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在方法的选择上,抓住新旧学问的联系,通过想象、课件演示、实践操作,从经受和体验中思索,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解决问题,表达数学学问“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学问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擅长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节省用水是我
10、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前两天,教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拧上阀门之后,还是不停的滴水,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的水。 1、出示装了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索: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外形?(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 (2)争论后汇报: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体积; 生2:用秤称出水的重量,然后进一步知道体积; 生3:把它倒入长方体容器中,从里面量出长、宽和水面的高后再计算。 师:现在教师只有这些工具(圆柱形容器,长方形容器,半圆形容器和其他不规章容器),你怎么办? 生1:把水到入长方体容器中 生2:我们学过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只要量出长、宽、高就行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给学生创
11、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提出问题,学习身边的数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需要渗透圆柱体(新问题)和长方体(已知)的学问联系为所学内容作了铺垫的预备 2、创设问题情境。 师:(课件显示)假如要求某些建筑中圆柱形柱子的体积,或是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能用同学们想出来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进一步从实际需要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从问题中思索寻求一种更广泛的方法来解决圆柱体积的问题的欲望 师:今日,就让我们来讨论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受体验,探究新知 1、回忆旧知,帮忙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详细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
12、是圆形 生2:侧面绽开是长方形 生3:说明圆柱和我们学过的圆和长方形有联系 师:请同学们想想圆柱的体积与什么有关? 生1:可能与它的大小有关 生2:不是吧,应当与它的高有关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既复习了旧学问又引出了新学问,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新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协作学生答复演示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进一步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阅历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启发猜测:我们要解决圆
13、柱的体积的问题,可以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可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并通过争论得出:反圆柱的底面积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圆柱切开,再拼起来,就转化近似的长方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把圆柱的底面积分成很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再把它拼起来,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分的份数越多,形体中的越接近,也就越接近长方体。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设计意图: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大胆猜想、动手体验。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领悟的过程中成为了发觉者和制造者。 (3)学生小组汇报沟通: 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
14、体积,近似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的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依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报,用教具进展演示。 (4)概括板书:依据圆柱与近似长方体的关系,推导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的联想建立圆柱体和长方体的联系,初步建立转化的雏形,然后再通过实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外表积后,在充分理解了圆柱的熟悉的根底上开展的.教材中选用了很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生想象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的侧面
15、绽开是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底面是两个圆的根底上,把握圆柱的外表积的求法,获得求“圆柱体外表积”的算法。 学情分析 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在学习中可能会消失局部学生不知道圆柱侧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或是有的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但不能结合操作清楚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上节课的根底上学习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争论得出圆柱的外表积的求法,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圆柱体外表积的含义及求法。力量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操作推导并把握求圆柱的外表积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体验胜利的收获,体会小组合作探究胜利
16、过程的喜悦。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师引导,动手操作得出求圆柱外表积的方法。 难点:计算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圆柱由几个面组成?上下两个面是什么?侧面绽开是什么图形? 2、圆面积怎样求? 3、长方形的面积呢? 二、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出示一顶厨师帽,让学生观看,做着肯定帽需要多少布料?用我们以前学的学问能解决吗?教师借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圆柱外表积的求法 三、自主探究,发觉问题。 1、分组,争论: (1)、动手将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剪开。(你发觉了什么?) 圆柱的侧面剪开发觉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 侧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地面周长高。 重点感受:圆柱体侧
17、面假如沿着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这里要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体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是圆柱体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体的高) (2)、复习引导:(用旧解新) 上下两个圆的面积怎样求?(假如已知底面半径就能求出底面积) (3)、小结:小组争论,将公式延长。 圆柱外表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Ch+2r2 =dh+2r2 2、学问的运用:(回到情景创设) (1)、出例如题: 例2:假设一顶厨师的帽子,高28厘米,帽顶半径10厘米,做一顶帽子至少需要多少面料?(用进一法结果保存正是整十平方厘米) (2)、独立试做: (3)、集体讲评。 (4)、讲解进一法。 3.稳固练习: 四、课
18、堂总结: 这一节课重点学习了圆柱外表积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成数(课本第9页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事物,经受熟悉成数,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2、对成数问题有奇怪心,获得运用已有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成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解决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四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六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七五折是非常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商店里花了56元钱买了一条牛仔裤,由于那儿的牛仔裤正在打七折销售,这条牛仔裤原价多少元?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六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通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