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鉴赏汇总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杜甫诗词鉴赏汇总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词鉴赏汇总5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诗词鉴赏汇总5篇 杜甫宿江边阁【内容】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赏析】:大历元年(766)春,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恨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赏析】: 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作品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情真语挚,沉郁顿挫,扣人心弦。 首联领起
2、“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验,国家的艰难遭受,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乾元二年(759)春别了家乡洛阳,返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秦州,寓同谷,至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状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示意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自己的漂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
3、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记忆犹新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微环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颖、观、丰、占,其中颖、观、丰散在各地,只有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
4、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详细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悲伤之情。手法含蓄奇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迫心情。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孰有逾于此者乎?作品以充溢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美丽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
5、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反复吟味。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赏析】: 裴迪,关中(今陕西省)人,早年隐居终南山,与王维交谊很深,晚年入蜀作幕僚,与杜甫频有唱和。蜀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崇庆县。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二句赞美裴迪咏早梅诗:你在蜀州东亭看到梅花凌冬盛开,诗兴勃发,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倒象当年何逊在扬州咏梅那般高雅。何
6、逊是杜甫所服膺的南朝梁代的诗人,杜甫解闷十二首之七,有“颇学阴(铿)何(逊)苦专心”的诗句,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是表示对裴迪和他来诗的推崇。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二句上承“动诗兴”,说在这样的时候,单是看到飞雪就会想起故人,思念不已,何况你去东亭送客,更何况又遭受到那恼人的梅花,要你不想起我,不思念我,那怎么可能?这样遥领故人对自己的相忆,表达了对故人的深深谢忱和心心相印的情意。“此时”,即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裴杜二人又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际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早梅开花在岁末
7、春前,它能使人感到岁月无情,老之易至,又能催人加倍思乡,渴望与亲人团聚。也许裴诗有叹惜不能折梅相赠之意吧,诗人说:幸而你未折梅寄来勾起我岁暮的伤感,要不然,我面对折梅肯定会乡愁撩乱、感慨万千的。诗人庆幸未蒙以梅相寄,恳切地告知友人,不要以此而感到担心和愧疚。在我草堂门前的浣花溪上,也有一株梅树呢。“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这一树梅花啊,目前也在慢慢地开放,好象朝朝暮暮催人老去,催得我早已白发满头了。倘蒙您再把那里的梅花寄来,让它们一起来熬煎我,我可怎么承受得了!催人白头的不是梅,而是愁老去之愁,失意之愁,思乡之愁,忆友之愁,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千愁百感,攒聚一身,
8、此头安得不白?与梅花梅树又有什么相干!可怜这“江边一树”,也实在晦气,自家无端挨骂不算,还牵连得百里之外的东亭梅花,也被宣布为不受欢迎者。 本诗通篇都以早梅伤愁立意,前两联就着“忆”字感谢故人对自己的思念,后两联围绕“愁”字抒写诗人自己的情怀,构思重点在于抒情,不在咏物,但此诗历来被推为咏梅诗的上品,明代王世贞更有“古今咏梅第一”的说法(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卷九引)。原来,诗歌大抵以写情为第一要义,咏物诗也须物中见情,而且越真挚越深切越好,王世贞立论的动身点,应当也是一个“情”字。这首诗感情深挚,语言浅白,始终出以谈话的口吻,开诚布公,荡气回肠,“直而实曲,朴而实秀”(清人黄生语),在杜诗七律
9、中,别具一种风格。 杜甫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赏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其次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显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实行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巡游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巡游之后,美妙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词 鉴赏 汇总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