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词鉴赏5篇_1.docx





《杜甫诗词鉴赏5篇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词鉴赏5篇_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诗词鉴赏5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内容】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引到今疑。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远眺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赏析】: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远眺的水槛。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家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不由自主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
2、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轩,长廊;楹,柱子。赊,远。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中间四句紧接着写远眺到的景色。“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澄澈的江水,浩浩荡荡,好像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万紫千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呢,温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拂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
3、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自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假如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拂过天空;假如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快,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酷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
4、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特别闲适幽静。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织,精细自然,“自有自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黄宾虹画语录)高超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酷爱。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家乡犹恐未同归。 【赏析】: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
5、(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遇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此诗是诗人在成都旁边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厚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日,已经很难找到。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其次句,诗的脉络接着沿着深厚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诗人深感人间万事
6、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万事非”三字,包涵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相形之下,韩十四好像幸运得多了。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唯恐也还有一番周折。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非常真挚。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
7、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最终走了。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渐渐消逝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好像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更加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觉自己依旧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8、。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摆,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家乡的愿望。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家乡重逢。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真诚情意中结束。“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将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
9、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涵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厚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赏析】: 上元二
10、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喜闻乐见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面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调。诗人好简单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有意同他作对似的,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能
11、不使诗人万分着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显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诗人的高超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我们读这几句诗,分明望见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法,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而
12、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也不能不激起我们心灵上的共鸣。 其次节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是不是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然而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假如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谓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盗贼!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假如不是非常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诗词 鉴赏 _1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