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docx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全国各地都会庆祝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有哪些风俗活动吗?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_端午节传统风俗介绍,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有哪些风俗活动 1、吃粽子 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 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
2、。另配料可以随意选用,有大枣、榛子、苡米、花生、莲子、芡实等也都有滋补保健。 2、赛龙舟、洗龙湫水 龙湫水也就是龙舟竞渡过的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就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3、挂香囊 我国许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 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3、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5、喝雄黄酒 酒医史渊源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在端午节早晨摆雄黄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制备雄黄酒的方法很简洁,用于成人饮用的,则取微量经过水飞处理的雄黄细粉,现行药典规定内服用量为
4、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将其搅溶,再将上层带有微红黄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则弃之不用,饮用量约15毫升左右。 6、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担心宁。 7、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8、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嬉戏。 端
5、午节的古代习俗 在屈原的传闻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记载: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黄连丸、霍乱丸;采葸耳,取蟾诸,以合创药,及东行蝼蛄。除了治难产的缕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见疾病的丸药。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从长命、续命等名称看来,就可以知道,当时人是多么畏惧恶日对生命所造成的威逼。不仅在事实上制作治病的丸药,在心理防卫上,也要仰赖五彩丝来抵挡那超自然,不行见的鬼魅及兵灾。 尽管有这些顾忌在,端午的生命
6、力并未因之减,主动祈禳的习俗仍随处可见。周处(二四-约二九九)的风土记记载晋朝新兴的端午习俗有:采艾悬户上,踏百草、竞渡等。悬艾当然是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来称为斗百草的嬉戏。而被视为端午特色的竞渡习俗,也在此时出现。据宗懔(约四九八-五六五)的荆楚岁时记按语: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记中并未的确记载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说颢然是受了传闻的影响。事实上,竞渡、祈禳。表面上是为挽救屈原而实行的竞渡,基本精神仍不脱恶日驱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浴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动身,选择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或是用来针灸。据说这种
7、艾草,在针灸的时候别具有疗效。一般人则将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为小虎,再粘贴艾叶于其上,在端午节时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来泡酒。 到了唐朝时,端午已成了个重要的节日,宫廷中也有种.种的庆祝活动。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赏赐臣下。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会要卷三五记载,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笔题字的飞白扇赐给长孙无忌及杨师道。他说:五日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朕各赐君飞白扇二,庶动清风以增美德。不只是宠臣有赏,一般文武官员也各有赏赐。马缟(约十世纪中叶)的中华古今注记载贞观中,端午赐文官黑玳瑁腰带,武官黑银腰带。唐书.礼乐志也记载,天宝年间于端午节以衣、扇献于祖陵。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
8、元天宝遗事卷上记载唐玄宗时: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以小角造弓子,纤巧可爱,架箭射盘中粉团,中者得食。盖粉团滑腻而难射也。都中盛行此戏。不过,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嬉戏,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经济实惠的扇子来应景。李淖(约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岁时记记载:端什前两日,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溤贽(约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杂记卷一引金门岁节记也说:洛阳人家.,端午以花丝楼阁插鬓,赠遗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叶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谓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来)。 唐朝新兴的端午习俗,还有所谓的五时图。段成式(约八三-八六三)的酉阳杂俎卷一记载:北朝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
9、花,施之帐上。所谓五时图、就是在纸上画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称五毒符。据说这五种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时存在时,才不敢相互斗争,得以和不共处。所以,挂五时图就可以防止这些毒虫作怪。 宋朝的端午节物,比起历代,更见精致。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给。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约一二二五-1264)的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
10、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改变,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宋人的巧思还不仅限于此。同样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们也会加点花样,使它的外形艺术化。吴自牧的梦梁录(序于一二七四年)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也有人以泥塑天师像,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悬在门上辟邪。天师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现的两种形象,因为他们的外形威猛,足以镇慑邪魔外道
11、。同时也可看出道教对端午习俗的影响。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驱毒的五毒符,渐渐加入装饰的成分,成为妇女钗头的点缀。沉榜的宛署杂记(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记载: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这一类的钗头饰,在清朝江南一带称之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为女儿节。宛署杂记第十七卷记载: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此俗好像仅见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则在端午实行龙舟竞渡。张岱的陶庵梦忆(1646年)卷五记金山竞渡: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端午节 什么 风俗 活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