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说明兴 化 市 人 民 政 府二一年十二月II目 录一、区域概况11. 自然条件12. 社会经济概况1二、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31. 基础资料搜集阶段32. 上轮规划评价阶段33. 专题研究阶段34. 规划大纲编制阶段45. 规划文本编制阶段4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51. 主要指标落实情况52. 实施的成效63. 存在的问题6四、规划基础数据81. 规划基期年数据82. 规划基数转换93.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10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11. 人口及城市化水平112. 经济发展目标13六、土地利用战略15七、土
2、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与调控181. 城镇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调控18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233. 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规划26八、规划指标说明321. 市级规划下达兴化市的主要规划指标322. 耕地保有量目标说明333. 城镇用地目标说明364. 农村居民点用地目标说明365. 交通水利用地目标说明37九、规划指标分解381. 耕地与基本农田382. 新增建设用地及占用农用地、耕地393. 建设用地规模40十、土地利用分区调控421. 土地利用用途分区422. 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423. 生态用地界定及布局43十一、与相关规划衔接协调情况461. 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462
3、. 与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463.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464. 与相关行业规划的衔接46十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481. 生态环境现状482. 存在的主要问题503.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52十三、规划的主要成果58一、区域概况1. 自然条件兴化市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腹部,地处扬州、南通、盐城经济开发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943至12016,北纬3244至3313。东与东台、大丰为界,南与江都、姜堰毗接,西与高邮、宝应接壤,北与盐城隔河相望。境内地势低洼,形如侧釜。市域总面积239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9143.5公顷。兴化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兴化市境内河流纵横,素有“鱼米之乡”的
4、美称。其中的车路河,是丁溪场通招远场南官河的一条运盐河。兴化地居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兼有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特征。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5左右,降水量1024.8毫米,日照2305.6小时,无霜期227天。兴化自然条件优越,水上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市水域面积近6万公顷,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田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级。土地有机含量高,土质肥沃。2. 社会经济概况兴化全市总面积2393.68平方千米,境内东西、南北跨度各约55千米,位居泰州市第一,江苏省第四。辖29个镇、5个乡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兴化市总人口为154.31万人,城镇人口为63
5、.27万人,人口密度为645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1%。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8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67.72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46.10亿元,增长13.4%;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为9764元,比上年增长17.4%。财政收入12.78亿元,比上年增加2.69亿元,增长32.1%。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4.9:3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560元和4904元,属于人口密集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60二、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
6、62020年)的编制大体上可以分为基础资料搜集、上轮规划评价、专题研究、规划大纲和规划文本编制五个阶段。1. 基础资料搜集阶段在充分论证、科学设计工作方案的基础上,规划编制工作人员在兴化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搜集了兴化市发改、经贸、规划、建设、环保、交通、水利、外经、农林、水产等多个部门的相关资料,全面掌握了兴化市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基本情况,获取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密切相关的其他部门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梳理。2. 上轮规划评价阶段按照国土资源部对县级城市规划试点的相关要求,对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的主要指标、土地利用布局情况
7、和相关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对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取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规划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了本轮规划修编的思路和出发点,为规划修编的进一步开展确定了基调。3. 专题研究阶段在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前期专题研究,具体包括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兴化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兴化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研究、兴化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兴化市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兴化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研究、兴化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为全面开展规划修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 规划大纲编制阶
8、段根据6项专题研究的成果,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在与城建、规划、交通、水利、农林、水产等部门协调的基础上,修正和调整相关预测值,形成综合研究报告。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炼,编制规划大纲,明确提出规划期内兴化市土地利用战略,确定主要用地指标和目标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围绕大纲提出目标,编制大纲说明并绘制图件。根据国土资厅发200910号、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江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大纲(征求意见稿)、江苏省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技术要点(征求意见稿)等文件要求,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落实主要用地指标,划分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形成分乡镇指标分解方案,完善规划
9、大纲、说明及规划图件。5. 规划文本编制阶段根据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核查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号);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通知(苏政办发201061号)等文件要求和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大纲审查意见,以及江苏省各部门的反馈意见、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审查意见,调整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分乡镇指标分解方案,完善规划文本、说明、规划图件及数据库建设。三、上轮规划实施评价1. 主要指标落实情况1.1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
10、标上轮规划确定到2010年,全市耕地总量稳定在132602.9公顷,在原有耕地131169.6公顷的基础上净增耕地1433.3公顷。确保124381.5公顷的基本农田长期稳定并得到有效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4.82%。200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为129143.5公顷,完成规划目标的97.39%。全市实有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23332.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95.50%,完成规划目标的99.16%。由于兴化市内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较少和建设占用耕地需求量较大,当前和未来兴化市面临的耕地减少与基本农田保护的形势较规划实施初期更加严峻,基本农田保护难度在加大。1.2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
11、定1997-2010年期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总量不得突破1346.7公顷。2005年,全市累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1523.8公顷,已经超出上轮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建设用地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兴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的结果,而目前已无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可用,不能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建设的用地需求。1.3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指标上轮规划确定1997-2010年,通过整理复垦补充耕地2986.7公顷。到2005年,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3924.2公顷,完成规划指标的131.39%。从增加耕地的来源看,增加耕地主要是源于土地开发,但因自然条件约束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兴化市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后备
12、资源数量有限。但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兴化市面临很大的平衡压力。2. 实施的成效兴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自实施以来,在加强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提高用地效率、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效保障了兴化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兴化市及乡、镇政府和用地部门按规划用地的意识也不断得到增强,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加强了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复垦开发整理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促进了土地复垦开发整理工作,从而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了建设用地的总规模,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有效的遏制了城镇、镇村用地向外延
13、扩张的势头,保障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合理需求,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土地用途管制已被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所接受,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用途和年度农用地转用计划,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其它用地,规划的实施从整体上保证了经济持续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5)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全社会按规划使用土地和管理土地的意识。3. 存在的问题1、规划编制与实施阶段发展环境的差异导致规划适用性不足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开发区热”,耕地大量减少以及国际粮食市场风险提高等背景下,兴化市积极响应 “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置于耕
14、地(数量)保护与建设地控制方面。但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国内通货紧缩压力加大,另一方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其结果,积极的国家财政金融政策替代了规划编制时期相对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1998年以来,兴化市经济投资规模加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新区开发、(新)工业集中区的发展使耕地占用率显著上升。社会经济宏观环境变化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目标(如建设用地总规模与耕地保护)产生强烈冲击,客观上增强了规划实施管理的难度。2、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加大了规划管理的风险与难度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兴化市各乡镇发展速度差异较大,因而用地需求量
15、也有所不同。有些乡镇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些乡镇则用的很少。规划实施以来,戴南镇经济飞速发展,1999年至200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4.48亿元增加到27.13亿元(按1999年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高达35.0%。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建设用地需求急剧扩张,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大大超过上轮规划确定的指标,耕地保有量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而且由于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戴南镇现状耕地中基本全为基本农田,已无建设用地的扩展空间;而垛田镇经济发展则相对较慢,1999年至2005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2亿元增加到3.47亿元(按1999年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4%,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耕地保有的目标
16、完成情况较好。经过以上对比可以发现,由于各乡镇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差异较大,引起兴化市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本轮规划中相对平均的规划控制指标区域配置方式不适应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难以实现,甚至无法继续实施,急需对上轮规划的空间格局进行调整。四、规划基础数据1. 规划基期年数据1.1 土地数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本轮规划基期年统一为2005年。规划采用的土地基础数据是由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按照国土资厅发200951号文的要求进行基数转换而来。兴化市土地面积239367.6公顷,作为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依据。由于2002年1月1日起采用新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17、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三大类,原分类体系中属于交通用地的农村道路划入了其他农用地、原水域中的水库水面及水工建筑物归入水利设施用地、原水域中的河流、湖泊水面归入其他土地,本规划依据规划基数分类对2002年前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保证数据的连贯性和一致性。1.2 社会经济数据(1)人口数据本规划采用的户籍人口数以历年兴化市统计年鉴为准,2005年兴化市户籍人口154.31万,其中非农人口33.29万人。外来人口数据由兴化市公安局提供。2005年,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为4.57万人。以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之和计算总人口,2005年兴化市总人口为158.88万人。(2)
18、城镇化水平根据历年兴化市统计年鉴,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十一五规划等相关资料,整理得到兴化市1997-2005年城镇化水平。(3)其他社会经济数据本规划采用的其他社会经济数据如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均来自历年兴化市统计年鉴。2. 规划基数转换1.1 转换原则(1)用途管制:遵循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有利于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2)依法核定: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的合法性审查认定,确保规划基数客观准确,维护规划编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3)衔接可行:充分利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以及“四查清、四对照”等成果,与土地现状分类充分衔接,满足规划管理需要,有利于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
19、。(4)综合平衡:遵循兴化市行政辖区内土地总面积以及农用地、建设用地、其他土地面积保持不变的原则,转换前后保持一致。1.2 转换方法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0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相关要求,规划基数转换可结合实地调查,对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或者二次调查成果进行校核。本次规划基数转换以兴化市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过渡期)进行了归并和细分后,得到各类用地转换结果。县、乡两级分到二级类,其中
20、城乡建设用地分到三级类。(1)农用地转换。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按要求由过渡期地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2)建设用地转换。建设用地的二级分类由过渡期分类归并和细分而来,三级分类重点对独立工矿用地进行空间判读,将独立于城镇集聚区的独立工矿用地作为规划基数的独立建设用地。(3)其他土地转换。水域、滩涂沼泽、未利用土地等其他地类参照地类释义和转换对应关系,分别纳入规划基数分类中的相应地类。1.3 转换结果表4-1 兴化市规划基数转换结果 单位:公顷土地现状分类(过渡期)2005年变更调查规划基数分类2005年规划基数农用地耕地129143.5 农用地耕地129143.5
21、园地1115.0 园地1115.0 林地636.8 林地636.8 牧草地0.0 牧草地0.0 其他农用地24322.2 其他农用地24322.2 小计155217.5 小计155217.5 建设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3505.7 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22567.1 #城镇2117.6 #城镇5807.0 #农村居民点16181.6 #农村居民点16181.6 #独立工矿4267.8 #采矿用地578.5 #特殊用地938.6 #独立建设用地0.0 #盐田0.0 交通水利用地6174.1 交通运输用地2618.6 其他建设用地938.6 水利设施用地3555.5 小计29679.7 小计296
22、79.7 其他土地水域53983.0 未利用地未利用土地487.3 自然保留地487.3 其他土地53983.0 小计54470.3 小计54470.3 总计239367.6 总计239367.63. 土地利用基础图件土地利用规划底图采用兴化市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五、社会经济发展目标1. 人口及城市化水平1.1 市域总人口变化特征兴化2005年户籍人口为154.3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为4.57万人,市域总人口为158.88万人。表5-1 兴化市域人口变动情况一览表年份户籍人口(万人)非农人口(万人)外来常住人口(万人)自然增长率()1996153.5419.251.481.2819971
23、53.5419.751.430.651998153.4219.901.39-0.041999154.5822.041.030.892000154.8324.501.052.832001155.2725.451.043.042002155.2326.301.660.642003154.9928.742.860.042004154.9531.013.300.452005154.3133.294.570.58从户籍人口的数量变化看,19962005年期间,兴化市区户籍人口从1996年的153.54万人增加到154.31万人,增加了0.77万人,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仅为0.56。从户籍人口的变化特征看,兴
24、化户籍人口规模相对稳定,数量变化幅度较小。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019岁、2049岁、50岁以上的人口结构比例为20.3%、54.2%和25.5%,人口年龄结构反映出兴化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相对稳定的特征,且有可能在长期出现户籍人口逐步减少的趋势。外来常住人口逐步增加,规模迅速上升。兴化近年来吸引外来常住人口的数量持续上升,尤其是进入十五期间兴化非农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外来常住人口的数量迅速上升。19962005年期间,常住人口从1.48万人增加到4.57万人。随着未来兴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们认为兴化外来人口的数量将进一步上升。1.2 总人口预测(1)户籍人口兴化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5、处于稳定阶段,因而根据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对户籍人口预测的方法的要求,采用自然平均指数的方法预测兴化户籍人口。式中,:预测年人口数;为规划基年人口数;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人口机械增长数(迁入与迁出之间的差数);为预测年距基期年年数。参考19962005年期间户籍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0.56的历史数据,设定兴化市20062010、20112015、2016202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0.5、0.4和0.3。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是指由于人口迁入或迁出对区域总人口造成的影响,影响兴化户籍人口迁出的主要因素为高等教育,影响兴化户籍人口迁入的主要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就业机会增加。从兴
26、化19962005的人口机械增长数据看,兴化户籍人口的迁出规模大于迁入规模,每年净迁出户籍人口在500人左右。据此,设定兴化20062010、20112015、20162020年每年由于人口机械增长所导致的净迁出规模分别为500人、400人、300人。在对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进行合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然指数的预测公式,兴化2010、2015、和2020年的户籍人口规模分别为154.45万人、154.56万人、154.60万人。(2)外来常住人口未来15年中,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规模仍会持续增长。根据近年来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增长情况(外来常住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例由2000年的1.48万人
27、增加到2005年的4.57,每年净增0.31万人)。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带动,预计20062010年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每年净增0.5万人,20112020年增长趋势减缓,年均净增0.3万人。因此可以测算出2010年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约为7.07万人;2020年兴化市外来常住人口约为10.07万人。(3)总人口根据以上户籍人口和外来常住人口的预测,得到兴化市域总人口2010年底为161.63万人,2020年底为164.67万人。1.3 城市化水平预测2005年,兴化市的城市化水平为41%,泰州为45%,江苏为48%,总体上看兴化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地区的平均水平。1997-2005年兴化市城市
28、化水平年均增长1.3%,考虑到兴化市的城市化已步入到加速阶段,在参考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的基础上,预计20062010、20112015、20162020年兴化城市化水平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2%、1.1%和1%,则2010、2015和2020年兴化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8.0%、53.5%和58.5%。结合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2010年和2020年城市化水平分别为45.7%和58.5%。2. 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兴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及城市化水平分析的结果,并在参考已有相关规划成果的基础
29、上,可以初步预计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及主要目标。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阶段划分对应,可以将兴化未来15年分为三个阶段(表5-2)。第一阶段(20062010),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初期发展过程。在该发展阶段,工业化成为推动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工业化的布局主要表现为依托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蔓延格局,并出现一系列具有产业集聚的雏形。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看,20062010年期间,兴化GDP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5.3%(以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则在2010年,实现GDP总量380亿元,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14:48.3:37.7;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均
30、GDP水平达到29069元/人。第二阶段(20112015),工业化中期的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发展过程。在该发展阶段,工业化依然是兴化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工业化的空间布局则表现为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而逐步形成的集聚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看,20112015年期间,以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兴化GDP年均增长速度将达到17%,则在2015年兴化可实现GDP总量855亿元,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8:49.3:42.7;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均GDP水平达到58000元/人。第三阶段(20162020),工业化由中级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的跨越过程。在该发展阶段,工业化将跨越重工
31、业化发展阶段直接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转型,而且这种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跨越不仅是兴化特殊的资源环境背景要求,也是推动兴化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产业发展布局看,工业将在产业集聚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推动城市化进一步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看,以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兴化20162020年期间,兴化GDP年均增长速度预期将达到10%,则在2020年,实现GDP总量1250亿元,同时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6:50:44;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人均GDP水平达到49846元/人。表5-2 兴化未来经济社会增长预测(以2005不变价格)指标20
32、05201020152020预测依据GDP(亿元)150.673808551250“十五”年间,兴化市名义GDP年均递增15.1%,结合泰州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可比增长15.3%,力争比“十五”期末翻一番产业结构25:45:3014:48.3:37.78:49.3:42.76:50:44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主要结合我国典型县域经济(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升级路径进行估计户籍人口(万人)154.31154.45154.56154.60自然平均指数增长方法预测人均GDP(元/人)9764290695800080000地区生产总值与户籍人口的比值城市化率(%)
33、4145.753.558.5参考兴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趋势分析预测结果六、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战略反映规划的基本导向和方针政策,其确定主要依据区域定位、土地利用的供需平衡分析、国家有关土地管理的战略目标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江苏经济开发的主战场之一,当前兴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快速发展期。综合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等对兴化市的区域定位,结合自身产业、城市特色,本轮规划将兴化市定位为: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生产交易基地;江苏生态宜居名城。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紧抓泰州市沿江开发的大好机遇,承接长三角产
34、业转移,集中集聚产业,错位竞争,打造不锈钢制造、化工颜料、纺织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国农副产品生产交易基地依托现有市场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兴化、德胜湖、戴窑粮食交易物流园区,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品牌。江苏生态宜居名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和水乡生态特色,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构建人-水-城的生态空间网络格局,创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名城。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造,必须要依托高速公路、铁路网和航道等便捷交通网的建设,保障戴南镇、张郭镇等工业性小城市和开发区的用地需求,集中集聚产业布局,大力提高工业用地的集约化程度;全国农副产品
35、生产交易基地的定位要求以丰富的农用地资源为依托,逐步提升产品质量,形成产业化经营;江苏生态宜居名城的定位要求在供地上必须优先安排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用地需求,实现产业发展区、居住休闲区、生态保育区的空间科学配置,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城市与乡村协调共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共生共赢。从国家土地利用战略上,耕地保护是基本国策。由于兴化市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耕地保有量占相当比重。保护耕地不但可以满足本区的粮食需求,还能为全省的粮食生产做贡献。另一方面,为重点满足城市建设及工业发展、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需要适当核减耕地保护面积,将耕地保护任务量在兴化市范围内统筹协调,实现规划期耕地保护面
36、积的稳定。此外,还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通过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国土综合整治,提升耕地质量。综上分析,本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1、空间整合,优化土地利用配置根据兴化市土地利用空间管制分区结果,合理确定各区域土地利用的定位和强度,实行分类指导的土地利用政策。按照点轴理论,引导城镇和产业沿宁靖盐、兴泰、高兴东等交通干线发展;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戴南镇、张郭镇等工业型小城市用地面积,集中集聚工业用地,通过空间上开发与保护的合理分工,提升优化土地利用空间配置,促进区域统筹发展。2、加强土地综合整治投入,增强耕地生产能力加强土地综合整治的投入水平
37、,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为重点,对中堡镇、垛田镇、林湖乡和周庄镇等土地综合整治重点乡镇的整治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推进万顷良田建设,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耕地数量,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耕地质量,稳步提高耕地的粮食生产力,为全国农副产品生产交易基地的区域定位提供坚实的农用地数量和质量支撑。3、推进集约利用,保障临港产业和中心城区用地需求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国农副产品交易基地的区域定位需要有足够的建设空间支撑,在“保增长、保红线”的政策背景下,兴化市需要理性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开展城乡挂钩,增加建设空间的供给能力,大力推进土地的节约与集约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努
38、力提高用地效率。依据区域定位和产业空间布局,重点保障昭阳镇等中心城区和开发区的用地需求,促进不锈钢等重点产业的集中集聚,提升城市及重点乡镇的带动与辐射能力。4、加强生态保育,改善资源环境依托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加强西郊镇、李中镇、沙沟镇、周奋乡等西北部乡镇湿地、森林公园及旅游度假区保护建设为重点,推进堤防绿化设施建设,加大区域污水治理力度,发展生态型农业。强化兴化市东部、中西部、南部地区水土整治建设,加强基础生态设施建设,沿南官河、横泾河等河湖岸线加强堤防绿化,圩内配全排涝设施,加大区域污水治理力度,发展生态型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通过生态整治,改善区域资源环境,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宜居城市的定位
39、提供土地生态环境的支撑。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与调控1. 城镇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调控1.1 评价方法选择(1)指标体系构建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出发,按照科学性、客观性、可比性和动态性等原则,构建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等四个评价因素的10项具体指标。表7-1 兴化市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因素评价指标指标计算方法土地投入水平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建成区面积就业密度城镇就业人员数/城镇建成区面积技术投入城镇专业技术人员数/城镇建成区面积土地利用效益地均集贸市场成交额城镇集贸市场成交额/城
40、镇建成区面积地均非农产业产值城镇非农产业产值/城镇建成区面积地均企业营业收入建成区企业营业收入/城镇建成区面积土地利用程度路网密度公路里程/镇区面积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建成区总人口/城镇建成区面积土地利用持续性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人口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镇绿地面积/城镇建成区面积对土地投入水平因素,选择了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就业密度和技术投入三个方面的指标,分别表征单位面积土地上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投入水平。该类型的三个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其数值越大,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高。对土地利用效益因素,选择了地均集贸市场成交额、地均非农产业产值和地均企业营业收入三个方面的指标来表征。地均
41、非农产业产值主要表征城镇土地的整体产出效率水平,地均企业营业收入主要反映城镇企业的用地效益水平,地均集贸市场成交额主要反映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周边广大农村地区的能力。该类型的三项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其数值越大,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越高。对土地利用程度因素,选择地均道路铺装面积、城镇人口密度两项指标来表征。该类型的两个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地均道路铺装面积越大,单位面积土地的交通状况越好,城镇的容纳性越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就越高;单位面积城镇建设用地的人口越多,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就越高。对土地利用持续性因素,选择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来表征。该类型两个指标均属于正向指
42、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越大,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越高,城镇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就越好。(2)因子分析法定量评价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程度需要综合多个指标的信息,而且这些指标之间本身可能存在复杂的相关性,因此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尤其重要。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兴化市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值,为了消除由于变量的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对指标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1)式中xij为标准化后的数值;aij为第j指标在第i个乡镇的取值;aj是各个乡镇j指标的平均值;Sj为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通过因子分析,得到公因子载荷矩阵、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各个因子综合分值及权重。因子抽取个数取决于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方差贡献率,一
43、般认为重要性居前的因子总体方差贡献率达到或超过85%时,后面的因子可以不考虑。因子模型实际上是用因子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原始变量,但在实践应用中常常需要反过来考虑原始变量对公因子的影响,将公因子表示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通过式(2)计算因子得分。Fk = Ck1X1 + Ck2X2 + + CkpXp (2)式中:Ck1,Cki,Ckp为第K个因子在原始变量的载荷值;X1,X2, Xp为标准化后的指标值。然后根据各因子的权重公式(3),计算系统综合得分,求得综合评价指数。F = (3)式中:F为指标综合评价值,Fm为第m个因子的得分,Wm为由各个因子特征值所确定的权重。1.2 评价过程介绍以兴化市
44、34个乡镇为数据样本(开发区并入昭阳镇),通过数据的标准化和KMO检验,适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因子分析得到的矩阵的特征值及相应的方差贡献率、累积方差贡献率,按照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选取因子,前四个主因子已经包含了样本85.6%的信息。为了更好地分析主要因子和原始样本变量的关系,通过四分旋转法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提取结果和因子载荷值(表7-2)。表7-2 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指标公因子1公因子2公因子3公因子4地均固定资产投资0.8690.0860.1630.078就业密度0.2560.9320.1190.065技术投入0.5010.3670.689-0.093地均集贸市场成交额0.23
45、60.3080.0570.072地均非农产业产值0.9190.0170.0190.191地均企业营业收入0.9180.180.156-0.032路网密度0.2990.0280.8860.172城镇人口密度0.1240.9560.1220.0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071-0.7550.1740.541建成区绿地覆盖率0.238-0.0030.0820.957公因子1在城镇地均非农产业产值和地均企业营业收入上具有较大载荷,因而公因子1可以解释为城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公因子2在城镇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上有较大载荷,因而公因子2可以解释为城镇土地的利用程度。公因子3在路网密度上有较大载荷,因而公因子3可以解释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公因子4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上有较大载荷,因而公因子4可以解释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程度。根据因子回归系数计算得到每个城镇前4个公因子的相应得分,然后以公因子的特征值计算得到四个公因子的权重分别为0.5009、0.2724、0.1194、0.1073,通过公式(3)综合计算得到各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表现出来差异,将兴化各城镇划分为五种类型:城镇土地高水平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为12.5之间,对应的乡镇为戴南镇、张郭镇;城镇土地较高水平集约利用,综合评价指数为0.51,对应的乡镇为昭阳镇、戴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