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docx
《重庆市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docx(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重庆市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技术导则(试行)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目录1总则.12主要术语.23基本规定.34公共安全监测系统.54.1一般规定.54.2监测点位.64.3监测方式与设备.74.4监测设备安装.84.5监测技术其它要求.85建筑设备监测系统.95.1一般规定.95.2监测点位.105.3监测方式与设备.105.4监测设备安装.115.5监测技术其它要求.126建筑环境监测系统.136.1一般规定.136.2监测点位及监测指标.146.3监测方式与设备.156.4监测设备安装.166.5监测技术其他要求.167结构监测系统.177.1一般规定.177.2监测点位.187.3监测方
2、式与设备.197.4监测设备安装.197.5监测技术其它要求.208监测设备技术要求.218.1公共安全类监测设备.218.2能耗类监测设备.228.3环境类监测设备.228.4结构类监测设备.239数据管理与安全.249.1一般规定.249.2数据管理.249.3数据安全.24本导则用词说明.26附录引用标准名录.271总则1.0.1为加强城市公共建筑管理,提高城市公共建筑运营维护水平,及时发现建筑物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促进物联网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重庆市智慧城市建设,特制定本导则。1.0.2本导则用于指导重庆市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中公共建筑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及设施建设维护。1.0.
3、3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系统要满足系统现代化、信息化的要求,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做到经济合理、安全可靠。1.0.4公共建筑物联网建设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重庆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主要术语2.0.1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系统Internetofthingsmonitoringsystemforpublicbuilding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系统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公共建筑内监测设备与网络相连接,物体通过信息传播媒介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管等功能。2.0.2物联网共性平台Internetofthingscomm
4、onplatform汇聚政府存量数据、社会开放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并对此进行综合利用,提供城市数字孪生、智能运营等服务,实现城市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体系。2.0.3物联网感知设备Internetofthingssensingdevice物联网中,实现感知数据采集并向网络层发送数据,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等功能的设备。23基本规定3.0.1公共建筑监测系统架构应包括设备层、网络层和平台层三个部分,如图3.0.1所示。系统管理平台应与两江四岸物联网共性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且应提供验收版本的监测设备平面点位图,包含实际设备编号等信息。图3.0.1公共建筑监测系统架构图3
5、.0.2公共建筑监测系统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共安全监测、建筑设备监测、建筑环境监测及结构监测等。3.0.3公共建筑监测系统应按建筑用途、结构形式、安全等级综合分析建筑特点,结合人流量、使用场景等选用配套设备和主要技术指标。3.0.4公共建筑监测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监测方案。监测方案应包含3资料收集与分析、监测目标、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设备、监测数据管理、信息平台建设、运营维护及投资估算等内容。监测内容应全面、完整,可视经济可行性,按轻重缓急合理分期建设。3.0.5公共建筑物联网监测系统的数据交付、管理及应用应满足重庆市CIM相关数据标准。用于数据记录的数据库系统和软件系统宜采用云存储形
6、式,以便实现系统的冗余和备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3.0.6公共建筑监测数据、监测仪器校准数据和维护信息应纳入到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分析与管理。当监测发现公共安全、建筑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空气污染、气体泄漏等)、结构安全(沉降、坍塌等)等隐患时,监测信息应上传至两江四岸物联网共性平台。3.0.7监测设备应增加RFID等电子标签识别技术,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实现监测设备的可视化管理。3.0.8监测设备应根据不同情况满足防尘、防水、防晒、防雷等要求,外壳防护等级应符合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4208相关要求。4公共安全监测系统公共建筑类型身份识别监测空间感知监测图像感知监测办公建筑商业
7、建筑旅游建筑文化建筑4公共安全监测系统4.1一般规定4.1.1运用现代科学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共安全监测物联网来感知公共建筑内部人流、车流以及公共财产等,及时排查公共安全隐患。4.1.2公共安全监测主要指建筑内部活动的监测,包括人员活动、车辆活动、设施设备等。4.1.3公共安全监测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规模与性质、防护等级、管理要求等因素进行设计。4.1.4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50348及地方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应满足相应的国家及地方的规范标准要求。4.1.5公共安全的物联网监测设备应包括身份识别设备、空间感知设备、图像感知设备、卫生防疫等
8、其它感知设备。4.1.6在文化、博物馆、观演、会展、体育场等大型场馆内因人流较大,且出入人员复杂,应具备防爆安全监测、人流量监测。4.1.7公共建筑内有保密要求的场景应具备屏蔽或防窃听窃视的监测。4.1.8特殊事件期间,所有公共建筑主要通道或区位应具备相应的卫生防疫监测能力。4.1.9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公共建筑应按表4.1.9的规定配置公共安全监测系统。表4.1.9一般公共建筑公共安全监测系统配置表5教育建筑科研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通信建筑交通建筑其它建筑注:应配置;宜配置;可配置4.2监测点位4.2.1身份识别监测点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有身份识别需求的公共建筑,应在建筑物出入口位置设置身份
9、识别设备。2设备间、储藏室等重要物资存放区域的空间,应在出入口设置身份识别设备。3科研建筑、医疗建筑等重要公共建筑,应在各楼层、区域之间设置身份识别设备。4.2.2空间感知监测点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在公共建筑红线上可设置空间感知设备,以便及时定位非法入侵、逃逸等行为。2针对古建筑、博物馆、实验室等有贵重财产的建筑空间宜设置空间感知设备。3公共建筑车位可设置空间感知设备,并连接停车管理系统进行实时管理。4.2.3图像感知监测点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建筑物出入口应设置高清监控摄像机,并对建筑物环境进行监控覆盖。2在对外服务办事窗口、服务台等对外区域应在每个窗口设置1个图像感知设备。63古建筑、博
10、物馆、实验室等有贵重财产的空间应设置图像感知设备进行监控覆盖。4停车场、车库、电梯等公共区域宜设置图像感知设备,并进行监控覆盖。4.3监测方式与设备4.3.1身份识别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员身份识别设备包括具有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身份卡识别等功能的门禁系统或摄像头。车辆身份识别设备主要有具有车牌识别的摄像头。设备选用应符合国家信息数据安全相关规定。2身份识别设备宜参考以下执行:1)身份识别设备选择应根据感知范围、管理权限和运营要求等确定。2)设备的信息识别响应时间应小于1秒。3)门禁系统应具有人工主动开关方式。4.3.2空间感知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员空间感知设备包含电子围栏、红外对射、
11、振动光缆、可见光视频周界防范等设施系统。发生侵入行为,产生报警信号,并显示报警位置。2实验室、博物馆等重要区域宜通过具有空间感知功能的身份卡、手机信令、覆盖全部空间的红外对射等设施设备进行人员实时定位。此类设施系统应具有实时轨迹记录、存档等功能。3车辆空间感知设备包括出入闸口、车位地磁感应等设施设备。4.3.3图像感知应符合下列规定:1图像感知设备包含了公共建筑内外的视频监控。2图像感知设备宜参考以下执行:71)摄像机应根据监控场景选择设备技术参数,包括分辨率、防护等级等。2)建筑物入口设置的高清监控摄像机,摄像机像素不低于200万像素。3)在出入口、通道等重要位置的监控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抗强光
12、能力。4)在对外服务办事窗口、服务台等对外区域的监控设备应具有拾音监控功能,提供音视频同步录制和回放功能。5)多层及高层以上公共建筑宜配置高空抛物监控摄像机。4.4监测设备安装4.4.1摄像机设在通道正前方,水平方向偏转角度15。4.4.2摄像机安装应具有一定俯视角度,避免被遮挡,垂直方向俯视角度=103。4.4.3摄像机镜头应选择在空旷、无遮挡的位置安装。4.5监测技术其它要求4.5.1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应具有与消防联动的功能。4.5.2室外设备的供电、信号等需要在室外进行汇集,应用专用的防水箱进行端接。端接箱内部安装架的设计充分考虑设备的安装位置,同时具有防雷、防雨、防尘、防高温、防盗等功能
13、。4.5.3公共安全监测设备应满足以下要求:1视频监控系统所含主要硬件设备寿命基本要求为3年。2出入口控制系统所含主要硬件设备寿命基本要求为3年。3入侵防盗类探测器使用寿命基本要求3年。8建筑设备监测系统公共建筑类型暖通空调监测给排水设施监测供配电设施监测公共照明监测电梯扶梯监测能耗监测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5建筑设备监测系统5.1一般规定5.1.1运用物联网技术监测建筑设备的各项指标,监控建筑设备的运行和对建筑能耗的影响。5.1.2建筑设备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暖通空调设施、给排水设施、供配电设施、公共照明、电梯扶梯等建筑设备运行数据监测与能耗监测等。5.1.3建筑设备监测系统应根据监测范围和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公共 建筑物 联网 监测 技术 试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