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
《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21258.pdf(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电气设备行业研究报告:碳中和方向上的产业展望 1.1 第 26 次联合国气候大会 因疫情推迟一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于本月 13 日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自 1992 年 195 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 来,各国在历次缔约方大会上进行谈判、协调、定责、确权,逐步搭建起各国实践气候 目标的基础,并诞生了京都协议书、巴黎协定等协议。本次会议期待达成的四个目标。会前确定有 4 方面的谈判目标,包括“确保本世纪 中旬前实现碳中和及气温升高幅度 1.5 摄氏度以内”、“帮助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和 自然栖息地”、“资金动员”、“敲定巴黎协定细则”,实现部分达成或
2、阶段性进展。关 于本次大会结果的重要关注点有:国家自主贡献行动计划、全球控制温度升高目标及措 施、巴黎协议核心条款第六条等。1.2 更新更优的自主贡献行动计划 各国陆续递交了新版或更新版本的自主目标,减排强度更进一步。根据 2016 年签署 的巴黎协议约定,189 个缔约方应减少碳排放,共同致力于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 在工业革命前水平以上低于 2之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 之内。同时约定,缔约国公布国家自主贡献行动计划(NDC),并进行每五年一次审核及 更新,2020-2021 年为更新时点。本次大会期望达成 1.5 摄氏度控温目标共识,这需要各 国 NDC 贡献更
3、强的减排量目标。先于本次气候大会召开的 G20 会议,在其联合公告中,也对控温 1.5 摄氏度及本世纪中叶前达成碳中和目标持认可态度。至今年三季度,超过 120 个国家上报新版或更新版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占全 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一半以上。根据 NewClimate 组织的 NDC 专家代表调查问卷,对比前 后两轮提交的 NDC 文件,后者体现诸多进步,包括将气候变化目标嵌套进本国执政纲领,以及执行更为严苛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等。1.3 有难度亦有进展的 1.5 摄氏度控温目标 目前新版 NDC 依然无法满足控温 1.5 摄氏度的目标。即使新版 NDC 全部履约,减 排量依然无法使得全球变暖
4、控制在 2 摄氏度以下。根据气候专门委员会此前测算:为实 现控制升温 2 摄氏度以下的目标,需要使得 2030 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较 2010 年降低 25%,并在 207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为实现控制升温 1.5 摄氏度以下的目标,需要使得 2030 年二氧化碳净排放量较 2010 年降低 45%,并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根据联合国环境 规划署的2021 排放差距报告,参照会前新版本的 NDC 目标值,至本世纪末的全球气 温升温将在 2.7 摄氏度。对此,本届气候大会要求,至 2022 年召开下一届气候大会前时,各国应该再次评估目前的 NDC,以接近控温 1.5 摄氏度目标。控温目标有差
5、距,但“脱煤”努力取得进展。26 届大会官网表述,为实现控温 1.5 摄氏度以内目标,实施途径有:加速淘汰煤炭使用、减缓森林退化、加快转向电动车、加码可再生能源投资。根据 Ember 和 IEA 数据,2020 年煤电在全球电源结构中占比 33.8%,煤电产生的碳 排放量占到全球的 30%,因此,关于煤电的谈判成为历次会议的焦点。自 2013 年世界银 行宣布(带豁免条件地)中止向新建燃煤电厂融资以来,2014-2020 年期间,法国、德国、瑞典、英国,以及欧洲复兴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均相继 宣布停止对新建燃煤电站融资。1.4 姗姗来迟的“第六条”国际间碳交易基础,姗
6、姗来迟。巴黎协议共有 29 个条款,其中第 6 条提到两点:第一,缔约方可使用国际转让的减缓成果来实现国家自主贡献(NDC),即基于各国自愿 合作完成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的国际合作机制,转让减排量仅供一方 NDC 核算;第二 点,在公约缔约方会议的权力和指导下建立机制和监督机构,即设置“可持续发展 机制(SDM)”,本次大会又称为 6.4 机制,作为国际间减排量转让的框架。该条款是未 来全球减排量交易(碳市场)的法律基础,历经多次气候峰会依然争议不断,至本次会 议终于达成初步一致。2.1 顶层设计及国际承诺 内在要求与责任担当。纵观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顶层设计以及国际减排承 诺,出发点和
7、立足点可以概括为“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在国内政策体系下,应对气候变化被赋予了经济发展的意义,视作推动我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经济、产业、能源、运输、消费结构调整等领域为经济发展构 建新动能;应对气候变化也具备民生属性,是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内容,协同污 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政策部署,从源头上改善环境质量、丰富环境治理手段。在国际治理环境中,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具体贡 献。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也是我国践行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支持发展中国家合理诉求的过程。例如,2017 年 1 月,面临美
8、国将退出巴黎协定之 际,我国领导人在达沃斯论坛上发言,表达对巴黎协定的坚定支持,即是中国态度 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体现。因此,历数我国的气候变化顶层设计和减排承诺,最显著的特征是,伴随着综合国 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减排承诺的内容更为具体,减排承诺的力度更加强化。不同时期的国际减排承诺和不同阶段的国家发展聚焦方向,存在协同关系。预计国内气 候政策还将持续强化、细化、深化。2.2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政策 强化约束,引导激励,减少信息不对称性。围绕 1+N 的碳中和体系,在顶层设计之 下,是各部委政策。政策涉及的行业方面,工业及电力相关政策数量最多,这两个领域 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 70%-
9、80%,在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的意见 和 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中居前提及,是未来主要减排方 向。建筑、交通和循环经济也是重点关注领域。政策施力的角度方面,可分为控制、激励、信息。比如,对于电解铝、钢铁及石化 等高能耗产业,政策着力点多以能耗、排放量、严控新增产能为约束条件,对于新能源、储能及电网等能源转型支点领域,政策着力点多以价格开放、资金引导、增加低碳方向 投资等激励方式。此外,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碳排放信息不对称性,也成为政策施力点,比如,近期成立的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组,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中央环保督察范围,以 及越频繁的信息公示。总体来看,部委及
10、行业层级的政策方面,约束性条件以行政方式为主,激励性手段 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方式协调推进,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的程度受益体制创新。3.1 排放量的来源及减碳方向 电力、黑色金属及非金属矿物部门排放量居前。44 个分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统计 中,我国碳排放量的 47%来自电力部门,另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部门(钢铁等 行业)、非金属矿产部门(水泥玻璃等行业)、运输部门排放量居前,合计达到 85%排放 量。2019 年上述部门的合计排放量增幅为 2.77%,高于我国整体排放量增幅(1.80%),是过去一段时间主要的碳排放量增量来源。从替代和控量两方面达成双碳目标。电力部门和工业部门是减碳主力,但不
11、同阶段 的侧重点不同。在达峰阶段,用电量需求持续增长,预计电力部门将以替代手段为主,在电源端以清洁能源作为新增电源主体,同时煤电机组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 转型。电网端,增加调节能力建设,市场化改革和储能设施构成软硬件基础。用户端,增加电能替代比例,减少化石能源直接消费比重。在碳中和阶段,预计煤电机组进入批 量退役时期,推动电力部门大规模减碳。预计钢铁、冶炼等工业部门在达峰阶段仍将保 持排放量增长,需要以控制产能及能耗为主要方式,突破性的减碳技术,诸如氢还原剂 的零碳炼钢,则将在碳中和阶段广泛应用,帮助产业部门深度脱碳。同时,经历十年期 的产业结构转型后,预计重工业高能耗产品的需求量下降
12、,也是减排来源。预计碳达峰时期,电力部门减碳看替代效益、工业部门减碳看总量控制;碳中和时 期,电力部门减碳看煤电退出、工业部门减碳看替代转型。百万亿级别的投资规模,能源部门是重点。根据清华大学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 与转型路径研究的测算,实现 2情形下的目标,2020-2050 年间需要新增 127 万亿投 资,其中能源部门的占比 78%,投资额接近百万亿。另据 IEA 测算,为实现双碳目标,2030 年中国能源投资强度需要达到 4 万亿/年,2060 年需要达到 6 万亿/年,能源部门的 投资方向为电力系统(电源储能充电桩等)、终端电气化系统(电车热泵工控等)、氢能 源等。值得注意的是,在 I
13、EA 测算情形下,虽然能源部门投资额增加,但年投资额所占 GDP 比重从 2016-2020 年间的 2.5%,下降至 1.6%(2030),最终降到 1.1%(2060)。虽然实 现双碳目标的投资额绝对值较大,但是相对我国未来的经济规模,其融资环境和融资工 具完全可以支撑这个体量投资。3.2 风光新能源承担能源转型重任 双碳目标方向的确定性增长。预期在碳达峰阶段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能源消费总 量和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续提升。至十四五末,全国能源消费量达到 55 亿吨标煤,非化石 能源占比 20%,至十五五末,能源消费量达到 60 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 25%。基于 上述两个时点的预期以及水电
14、资源等客观现实,测算各类非化石能电力需求量,风电及 光伏装机量需要在 2025 年达到 10 亿千瓦以上、在 2030 年达到 17 亿千瓦以上。即十四 五期间的风光年均保底新增量需在 100GW 以上、十五五期间在 130GW 以上,较十三五 期间 62GW 的年均装机水平有较大提升。此外,基于“2060 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降至 46 亿吨标煤/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 80%”的假设,测算碳中和时期我国风光装机总量需要 63 亿千瓦以上,意味著 2030-2060 年新增量达到 46 亿千瓦,年均保底新增量约 150GW 以上。光伏:需求景气向好,供给约束放松。围绕双碳目标方向,各层级政策均
15、有发力,从消纳权重到整县推进,以及风光大基地规划,国内需求具备较强的政策因素支撑。其 中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可看作底线要求,按照 2030 年约 10.7 万亿 kwh 全社会用电 量+25.9%非水可再生能源消纳权重,十四五/十五五分别达到 62GW/84GW 的光伏新增需 求量是客观的。实现光伏新增需求的落实条件也陆续成熟:整县推进试点行政区达到 676 个,估算 光伏可装机规模达到 150GW;风光大基地首期 100GW,估算光伏指标规模达到 50GW;以上两项政策预期在 2022-2023 年带来 120-140GW 光伏指标、土地资源、电网配套设施 等条件,叠加其他保障性项目,可实
16、现年均 70-80GW 光伏国内需求量。海外需求量受益 电价上涨以及税收减免等因素,预计近年可实现 120-140GW 年均需求量,使得全球装机 总需求达到 200-220GW 水平。另一方面,供给端约束趋松。此前最紧缺的硅料和 EVA 粒子产能,有望在 2022 年 缓解。硅料环节,随着通威 10 万吨、大全 4 万吨新增产能于 2021Q3-Q4 投产,国内硅料 行业总产能将来到 64 万吨,较年初增长 48%。2022 年将有通威、新特、江苏中能、东 方希望等新的一批硅料产能投产,将国内总产能推升至 100-110 万吨、全球超过 120 万吨 水平,考虑产能爬坡期及容配比因素,可满足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气设备 行业 研究 报告 中和 方向 产业 展望 21258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