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23170.pdf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2317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23170.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1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答: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属于阳的范畴;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物质的属于阴的范畴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答: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的某一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作用于另一方。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盛则寒和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答:五行相生规律是对自然界
2、五行之气运转规律和万物生化过程的抽象概括;五行相克规律是对自然界五行之气正常制胜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乘侮规律是对自然界五行之气异常制胜规律的抽象概括;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答: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母病及子,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
3、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相乘,是相克太过致病。如肝属木,脾胃属土,正常情况下,肝木能克脾土。若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称为“木旺乘土”。相侮,是反向克制致病。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反向克制,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称为“木火刑金”。6.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
4、、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根据五行的观点,古人认为宇宙自然都是由此五种属性物质所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此五种属性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之结果。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医药概论复习
5、思考题 2 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答:1.风邪(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为百病之长 2.寒邪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 3.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耗气伤(3)暑多挟湿 4.湿邪(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5.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 6.火(热)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殇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答: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行痹的
6、关节的 疼痛游走不定。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性。如风疹发病时此起彼伏,发无定处等 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答:1暑邪的概念与致病特点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是指夏至后至立秋前的致病邪气而言。故暑邪为病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其性属阳,为病常有火热燔灼之征。火邪实系火热邪气之统称。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故火与温热邪气虽有程度上的差异,并无质的区别,因此常火热混称。但就火与温热之来路言,温热多属外淫,为外感温热病之主要原因;而火邪常自内
7、生,如心火炽盛,肝火上炎,胃火燔灼等,古有“火无外火之说”,系指此而言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答:寒气伤人发病谓之寒邪。寒邪是六淫的主要邪气之一湿气盛而侵犯人体时谓之湿邪。湿为长夏主气,但一年四季可见。寒邪与湿邪之比较 寒湿同属阴邪,皆能损伤阳气。六淫诸邪中,惟寒与湿邪其性属阴,故两者皆能损伤阳气。但寒邪主要是郁遏卫阳,使卫阳不得散越,或伤损脏腑阳气,致使脏腑阳气虚少;而湿邪主要是困遏阳气,使阳气不能布达,并主要是困遏脾阳,致脾阳不振,水湿内生。寒性凝敛,湿邪缠绵,俱能阻滞气化,凝滞经脉。但寒邪为病,易致疼痛,而湿邪为病,多肿痛重着。寒无形而湿有质。寒邪无形可见,只可随感而知。六
8、淫邪气,惟湿有形,有形者常为无形之窠臼,故寒湿邪气常相兼为病,如寒湿泄泻、寒湿痢、寒湿头痛等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答: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种病理产物一经形成,就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津停滞而成。外感六淫、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瘀血、结石等致病因素 是形成 痰饮的初始病因。肺、脾、肾及三焦主司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失常,是形成痰饮的中心环节。水液代谢障碍是形成痰饮的病理基础。痰饮的致病特点主要有:阻碍经脉气
9、血运行:痰饮随气流行,机体内外无所不至。若痰饮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若结聚于局部,则形成瘰疬、痰核,或形成阴疽、流注等。阻滞气机升降出入: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等。影响水液代谢:痰饮本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其一旦形成之后,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作用于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易于蒙蔽神明: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则会出现头昏目眩、精神不振等症。症状复杂,变幻多端:饮多见于胸腹四肢,与脾胃关系较为密切。痰
10、之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痰饮在不同的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可归纳:瘀血是血液运行障碍,血液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体内,以及阻滞于脏腑经络内的运行不畅的血液,又称“蓄血”、“恶血”、“败血”、“衃血”等。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内伤因素,导致气血功能失调而形成瘀血;二是由于各种外伤或内出血等外伤因素,直接形成瘀血。外伤、六淫之邪、疫疠之气、内伤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结石等致病因素是形成瘀血的初始病因;气血运行失调是形成瘀血的病理基础,包括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和津亏致
11、瘀病机;脏腑主司血液运行功能失常,是形成瘀血的中心环节。此外,疾病失治、治疗不当,或久病入络,亦可形成瘀血。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阻滞气机:气能行血,血能载气。瘀血停滞脏腑经络,或血行不畅,易于阻滞气机,导致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因此,瘀血常与气滞并见,而气滞又可加重瘀血,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引发更为错综复杂的疾病。瘀塞经脉:瘀血阻于经脉之中,可致血运不畅,或血行停蓄,血液不能正常运行,受阻部位得不到血液的濡养,局部可出现疼痛,癥积肿块,甚则坏死;经脉瘀塞不通,血液不得归经,血逸脉外,则可见出血等病变。伤及脏腑:瘀血停滞脏腑,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各种症状。例如,脑部瘀血,则
12、可致灵机混乱,神志失养,发为癫狂;心血瘀阻,可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心前区隐痛或绞痛阵作,或引左臂内侧而痛,甚则唇舌青紫,汗出肢冷;肺部瘀血,可见呼吸困难,胸痛胸闷,气喘咳嗽,咳血,或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瘀血留着肝脏,结于胁下,渐成癥块,可见胁胁刺痛,腹胀纳呆等等。此外,瘀血不去,影响血液运行,脏腑生理功能异常,可致新血不生,出现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作用的临床症状。为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6.怎样理解“气有余便是火”?答:健康人应气血协调,运行通畅。气血是相依相成的,血有赖于气的推动而运行,气有赖于血的供养而发挥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
13、的作用。人体的生理功能有赖于气血功能的协调来维持,一旦失调,便可发病。中医认为:肝气易结,郁而化火。这是气与火之间的关系变化的体现。忧郁,就是情绪的压抑,当气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郁结的气成为多余的气,多余的气就产生火,即所谓郁而化火。气郁到一定程度便通过“火”的形式体现出来。“气有余便是火”也包括由于色欲无度,饮食厚味等引起的阴虚阳亢、气郁化火而产生的肝火、胆火、胃火、心火的证候。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内涵?回答这些内涵的概念。答: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标志着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诞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
14、内的一个整体,主要阐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气、阴阳、五行诸学说为论理方法,以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是医学发展成熟的最重要标志。中医学因其在汉代已建立了较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故能代有发展,流传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但至今未见衰亡,未被西方医学所替代的,恐怕只有中医学。其原因在于中医学并非简单的传统医学,她具有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作指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可根据理论分析从未接触过的疾病,这是一般经验医学难以做到的。即使是常见病,中医学也是从辨证入手进行治疗,而不重复以往
15、的经验。当然,理论的正确与否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则被扬弃。理论源于经验,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中医学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一复杂过程中逐渐完善的。2.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那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word 专业资料-可复制编辑-欢迎下载 答: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答: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整体观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
16、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认识。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重要关系和相互影响,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机体自身完整性的思想,即为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许多组织器官所构成的,脏腑、经络、肢体、孔窍和气血津液等,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的五个生理
17、系统,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从而形成人对自身的有机的整体性认识,并体现于生理、病理和诊治等各个方面。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等的不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由于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其生
18、命活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而在生理上可表现为其身心机能和体质特点有一定差异。在病理上,则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可破坏原有的生理和心理的协调和稳定,则可引发某些身心疾病或使原发疾病恶化。5.阴阳学说的概念及其相对属性分别是什么?答:(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明确指出,阴阳具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用阴阳来概括事物或现象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事物或观象必须具有一定
19、的相关性和阴阳属性的规定性。阴阳学说,即是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阴阳相对属性,以及某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和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和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阴阳学说与现代哲学的矛盾概念有着类同之处,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乃是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许多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是中医学的阴阳矛盾论。阴阳学说认为,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既有其规定性,即绝对性不可变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可变的一面。其阴阳属性可以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并随其时间、地点等一定条件的变更而改变。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药 概论 复习 思考题 答案 2317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