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川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6877.pdf
《青海省湟川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687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湟川中学2019-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6877.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青海省湟川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题3分。对诗歌多义性的深入研究,是 20 世纪以后随着语义学的建立而开展起来的。语义学是符号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主要研究语言符号和它所指的对象之间的关系。有人用符号学的理论来研究诗歌,把诗歌也看作是一种符号,叫“复符号”。这种“复符号”所投射出来的语意,只是它所包含的
2、意义的一部分。这就涉及诗歌多义性的问题了。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艺术,无疑是一条途径.但是,决不能用语义分析代替对于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英国的恩普逊在其意义暧昧的七种类型一书中,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固然有其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诗歌艺术的研究。所谓多义并不是暧昧和含糊,而是丰富和含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由于语言中词的数量有很,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意义都是确定的,而且这些意义都是为社会
3、所公认的。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地驱使词语以构成意象和意境,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起种种感情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调着或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
4、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另外,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个多义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运用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却只用其一种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在于这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 2 不能解释的,那么这句话自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歌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倒也不无道理.中国古典诗歌具
5、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关于“诗歌的多义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 诗歌可以借助词的多义性取得多义的效果,变得丰富和含蓄,这说明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有相通之处。B诗人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抒情状物,并艺术地运用词语构成意象和意境,会使诗歌最终产生多义性的效果。C 无论是诗人写诗时部分地强调或改变词义,还是读者读诗时因人因时体会不同,都会让诗歌中词语的意义带上一定的主观色彩.D人们读诗时会有自己不同的体会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征
6、。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本文论述了诗歌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词的多义性的共通之处,以及二者的区别并以论述后一方面为主。B作者以恩普逊的书为例,一方面说明诗歌多义性研究与语义学之间的关联,另一方面也引出下文对二者区别的论述。C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从诗人创作和读者阅读两个方面,分析了诗歌的多义带有一定程度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因。D文章最后两段运用对比的方法,说明词汇学中词的多义性与诗歌多义性的区别,并论及二者的高下和优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恩普逊从语义学的角度研究诗歌里的暧昧语、含糊语,不等于对诗歌艺术的研究,因此它不能作为研究诗歌
7、艺术的一个角度。B 与词汇学中用词时通常一次只用其一种意义不同,诗歌中的词要尽可能地有歧义,以造成广泛的联想,从而使诗歌耐人寻味。C李煜浪淘沙“独自莫凭栏中“凭栏”除有“倚靠着栏杆之意,还会令读者有抑郁悲苦的联想,这就体现出诗歌的多义性。D“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歌因其词语的多种意义,而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则是完全正确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代替“扶贫”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在此次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脱贫攻坚战”的表述更是格外引人注目。脱贫攻坚首战之年,进展喜人。然而,在精准扶贫、
8、精准脱贫方略的落实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些地方形式主义比较严重.驻村干部“走读式”“挂名式”帮扶,聪明才智没放在踏实帮贫困群众勤劳致富上,却花在怎么通过“巧算”收入账把贫困群众“算脱贫”上。作为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地方政府不认真 3 想办法、出实招帮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却为完成任务搞“数字脱贫”。一些扶贫主体功利主义严重。比如,在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的一些企业,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政策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扶贫济困模范”“社会责任楷模”的标签。抢摘贫困帽凸显政绩的冲动在一些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摘编自人民网)材料二:扶贫干部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怕“难”字当道,就怕“懒字沾身.
9、如果没有“靠人不如靠己”的斗志,只寄希望于更好的政策、更多的援助,显然很难根本脱贫。这更证明了“扶志”的重要性。帮助群众脱贫,推动当地发展,其实正如人的身体,不能只是简单输血。输血只能救急,让人体自身可以“造血,这才是保持人体健康的正确方式。“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讲的也是这个道理。精准扶贫需要用心扶志。扶贫干部不能急躁,不要埋怨,要多些耐心,善加引导,努力让制定的帮扶措施更加扎实细致,更加符合贫困家庭的实际。要“多开院子会“多交政策底”,让贫困群众看到改善境遇的希望,増强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调动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与斗志。(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三:记者近日在部分贫困地区
10、采访了解到,少数群众一味追求物质上的“获得感,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扶为“理所当然”,在热火朝天的帮扶工作中,自己则“袖手旁观”;还有少数群众不愿意通过自身的勤劳和智慧脱贫致富,坐等“天上”掉“现金;有的甚至恃“穷”而骄,为满足自身不当欲望无理要挟,阻碍扶贫工作。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少数贫困群众“参与感”不强,其弊端显而易见.这不仅会导致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白费力气”,难以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延缓乃至阻碍扶贫攻坚进程,而且有可能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少数群众在扶贫攻坚过程中的“参与感不强,与其自身存在的“等靠要等依赖思想甚至懒惰习惯息息相关,
11、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干部的工作缺位.在从事扶贫工作中,一些基层干部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漫灌”“扶持”“救济等思维,习惯扮演“给予者”的角色,没有将贫困群众真正纳入到扶贫体系中,不注重发挥甚至忽视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摘编自人民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脱贫一词已经替代了“扶贫一词,这在本次中央的会议中得到了确立.B。一些企业扶贫时功利主义严重,以扶贫为名要优惠要扶持,实际上却“扶富不扶贫还往脸上贴金.C.脱贫攻坚不能仅仅考虑经济帮扶,还要善于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D.精准扶贫中,不仅政府官员等扶贫主体要转变观念,
12、调整心态,落到实处,一些群众也应该改变不好的观念和做法。5。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一主要分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在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告诫人们要正确看待精准扶贫问题。B.材料二是从扶贫干部的角度讨论精准扶贫问题,广大群众认为这些扶贫干部不怕困境,但会因时间长以及扶贫对象的问题而产生偷懒现象。C.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很多时候抢摘贫困帽只是为了凸显政绩。D.精准扶贫中,群众“参与感”不强,保持老一套的“等靠要”思想,这样就会影响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4 6。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现实谈谈如何做好精准扶贫?
13、(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
14、意外。“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老赵谨慎地回答:“是.”“去包队吗?“是。胜利大队。”“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
15、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
16、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5 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老人家把缰收住了。“两年多没到梨花屯,看看那条沟怎样了!”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咹?老人家听不清。
17、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
18、,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老赵的声音,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1979 年 5 月(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
19、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讽刺与回击。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 分)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 分)二、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一篇文言,并完成 10
20、13 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6 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复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
21、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2、。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1,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
23、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2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注】1。忮:刚愎、狠戾 2。洎:等到(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其属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其能久以天幸为常 其:怎么,岂;表反问语气 C。后安石当国 当国:主持朝政 D.大抵皆祖此书 祖:祖先 11、下列对于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 分)()A。进士: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在殿试录取是分为三甲。其中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而二、三甲分别为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B。嘉祐:年号,是纪年的名称。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
24、号,称之为“改元”。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C。母忧: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丁母忧”又可称为“丁外艰”.D.拜参知政事:“拜有授予官职的意思,而“拜、除、授、起”等,都有授官、任用的意思.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 分)()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7 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
25、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13、翻译文中划线句(每小题 6 分,共 12 分)(1)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2)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二)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 14、15 两个小题.(9 分)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海省 中学 2019 2020 语文 学期 期中 试题 1687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