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21444.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21444.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21444.pdf(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 钠离子电池行业深度报告 一、钠,从二次电池的“闪光点”出发 1、面向需求,复杂的储能指标体系 储能技术归根到底是面向需求的技术,其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能量指标、功率指标、规模指标、寿命指标、效率指标、自放率指标、成本指标、环境影响指标等等。随应用场景不同,储能技术对指标的需求类型与权重 也有所不同。以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为例,消费电池倾向于较高的体积、质量能量密度,以及较高的充电倍 率;动力电池要求均衡,成本权重高;储能电池的能量、功率相关指标可适当放宽,而对寿命、成本相关指标 要求很高。各类储能技术中,二次电池(电化学可充的电池)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很大,和可再生能
2、 源电力的衔接能力也很强。从适用的能量和功率范围来看,多种二次电池覆盖了绝大多数储能应用的技术需求,普适性以锂离子电池为最。总体而言,能量相关指标在二次电池技术层面的重要性最大,高比能量(即质量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应用场景尤其是前沿潜在应用场景最多。2、考虑供给,二次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与载流子 得到广泛应用的二次电池的电化学可充能力对应了核心可逆电化学反应。反应过程中,需要载流子(离子 或离子团)的运动提供全电路的电荷平衡。可逆电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剂-氧化产物构成电池正极的活性物质,还原剂-还原产物构成电池负极的活性物质。电化学反应对应电极的比容量越高、电极间电势差越大,意味着电极的反应活性越高,
3、则电池比能量越大。同 时,电极材料还需要有结构稳定性(对应充电态、放电态)和充放可逆性,界面稳定性(和电解质),化学稳定 性,热稳定性,相对稳定的电压平台,以及高电子电导和高载流子电导等性能特征,且这些性能最好在较宽的 温度范围之内可以有效保持。对于载流子,我们需要其在电解液或固体电解质中具备良好的扩散迁移能力(最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之内 也可以有效保持),具备较高的荷质比(或者较低的质荷比),具备适中的离子半径(半径过大导致在固体材料 中嵌入、脱嵌引起基体的体积变化太大,半径过小导致去溶剂化困难、电荷平衡困难)。同时,其对应的电解液 或固体电解质还需要具备较宽的电化学窗口,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
4、,界面稳定性等。所以,截至目前常见的 载流子种类寥寥。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大规模应用的二次电池具有低廉的成本。这对应着其使用的元素最好丰度较高,而 且基本材料体系廉价、电池生产工艺简便。3、钠 VS 锂,致敬先贤期待破壁 单质同为第一主族的活泼金属,钠和锂都是人类文明大厦的基石。但前者多以维持人体渗透压的关键元素 为人所知,后者则率先拥有了“能源金属”名号。以锂离子作为载流子的二次电池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佳的二次 电池,深刻改变了人类社会面貌,且成为继白光 LED 后又一个斩获诺贝尔奖的现代科技结晶。锂电池发明至今,政策、技术、市场三者结合,在各类固定、移动式储能应用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是,
5、2018 年下半年至 2020 年,锂资源经历周期底部,供给端谨慎扩张。2020 年四季度以来终端需求高增,中游加速扩张,锂资源扩张滞后,供给出现明显缺口,价格大幅上涨创历史新高。未来,消费、动力、储能等 领域的确定性,又使得锂资源的长期需求旺盛。碳酸锂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了锂电池成本下降的进程。如果我们试图以低成本的方式完成能源革命,质优 价廉的二次电池不可缺少。那么,业界一方面应该开发锂资源,另外一方面也必须积极发展竞争性技术路线。我们已经知道,在前述各类载流子中,镁、铝等高价金属离子距离实用化仍有较多困难。钠的化学性质和 锂接近,虽然荷质比、比容量、容量密度均比锂低,这使得钠离子电池的性能
6、上限(储能和循环机理与锂离子 电池类似,不考虑高温钠硫电池、钠体系液流电池等;以能量密度为核心评价指标)不及锂离子电池,钠离子 半径更大,电池动力学表现可能也有负面的影响,但钠的地壳丰度大幅高于锂,碳酸钠廉价。加之能源革命的 大背景,钠离子电池迎来了以性能较好、成本控制潜力较大为核心竞争力的历史机遇。面对强大、优秀的先行者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是可以后来居上,全面战而胜之?还是具备一定特色,长期并行发展?或者相当程度像上一个时代的霸主铅酸电池那样,只能取得有限的应用规模?或者说,钠离子 电池具备多大的,助力能源革命实现的能力?二、材料体系异同,载流子变更的连锁效应 1、辅助组元,明确的选择主线
7、 如前所述,作为载流子,钠离子和锂离子的相似性相对较高。所以研究钠电材料体系的构建,从电解质出 发较为适宜。钠离子电池的电解质体系包括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等。和锂电池电解液类似,有机体系的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在钠盐的选择上,以六氟磷酸钠 为代表的钠盐体现了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在部分溶剂体系下甚至超过了对应的锂盐,接近或达到 10E-2 S/cm。钠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的溶剂选择和锂离子电池类似,均采用高成熟度的碳酸酯类(关于锂离子电池电解 液的研究可参考研究报告:电解液,导锂通极)。同时,也有研究者着手开发新型有机溶剂如醚类溶剂等。钠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除了钠盐-溶剂的组合外,还有钠盐-
8、离子液体的研究方向。当然,离子液体的成本等 问题影响了其产业化应用进程。部分研究者也在推进水体系钠离子电池电解液的研究工作。水系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高,但是电化学窗口 窄(水的理论分解电压 1.23V,相比之下碳酸酯体系耐压 4V 以上),对电池能量密度影响较大。钠离子电池的固体电解质材料体系开发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向。鉴于钠的离子半径相当程度大于锂,固体 电解质的开发难度也更高。部分硫化物体系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超过 10E-3 S/cm(关于固态锂电的研究可 参考研究报告:固态锂电,共同期待,永恒的春天)。2、活性物质,有所作为的努力 和锂电活性物质类似,钠电正负极材料也有插层类、相变类的基
9、本区分;高容量、高电势差、高电导、高 循环稳定性、动力学特性好、成本低等是共性需求。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以对锂电压低、容量较高(相比于其他插层类材料)为卖点得到了广泛的产业 应用,而且也具备存储钾离子的能力,但并不适合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在上世纪锂离子电池走出实验 室的同时间段钠离子电池并未产业化,缺乏合适的负极是重要的原因。各类软碳、硬碳材料,以及氧化石墨烯等碳材料的碳层间距更合适,不同程度可以储钠。其中,硬碳材料 容量较高、对钠电压较低、循环稳定性好,而且易于规模化。同时,提升首次循环效率的缺陷工程、表面工程 工作也在进行。其他插层类钠电负极材料,如对钠电压较低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等
10、,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研究。钠离子电池有相变类型负极材料的研究工作。和锂离子电池硅基、磷基负极类似,钠离子电池有锡基、磷 基负极,而且体现了较高的储钠容量(但部分材料的对钠电压较高,首效也需要优化)。最后,和锂金属负极类似,研究者也在进行钠金属负极甚至无负极钠电池的研究。有效控制钠金属负极溶 解-沉积的难度较大,需要电池材料体系的深度优化。钴酸锂、三元正极材料作为层状结构插层式正极的代表,在锂电池中分别应用于消费电池和高端动力电池。和锂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钠电的层状结构正极过渡金属中心离子有更丰富的选择,包括锰、铁、镍、铜、钛、钒、铬、锰等等,还可能和部分主族金属共掺杂;对应的细分晶体结构也比较多
11、样。研究者还需要需要减少乃 至避免过渡金属离子溶解进入电解液、晶体结构和晶胞参数的大幅变化等。在商业化进程中的典型选择包括铜 铁锰酸钠、镍铁锰酸钠、镍锰镁钛酸钠以及部分复杂多元层状氧化物等。钠基聚阴离子多面体和过渡金属离子多面体可以形成具有网络结构的储钠正极材料,过渡金属中心和聚阴 离子中心元素都有繁多的种类选择。经典的橄榄石结构正极磷酸铁锂有其对应钠电版本的磷酸铁钠,但研究者需要有效控制物相生成。除橄榄石外,磷铁钠矿结构(需要纳米晶)、钠超离子导体(NASICON)结构(经典的磷酸钒钠)、焦磷酸盐结构和部 分硫酸盐、硅酸盐、硼酸盐、混合聚阴离子化合物,以及上述基本结构类型材料的不同离子取代衍
12、生物等也都 相当程度上得到了研究。和层状结构、聚阴离子结构正极隶属氧化物不同,普鲁士蓝、普鲁士白类材料(根据含钠量不同颜色有所 区别,钠含量低显蓝色;晶体结构也会有变化)的主体成分是过渡金属氰化物。过渡金属除铁外,还有镍、铜、钴、锰等选择。此类材料框架结构开放、元素成本低廉,但不同程度带有(或残留)结晶水,可能还有一定量 的空位,一定程度上影响实际的电化学性能。各类钠电正极材料的实际容量在几十到 200mAh/g 以上范围,对钠电压在 2 到 4V 以上范围。除了对能量密 度有直接贡献的容量-电压特性需要关注外,钠离子的有效扩散和各类(成分、价态、物相结构、聚集态)稳定 性也很重要。可以看出,
13、负极侧锂电有石墨,钠电有硬碳。和锂电材料体系性能提升(主要指能量密度)的瓶颈类似,钠电能量密度提升的主要瓶颈也在正极材料。最后,也有针对预钠化/补钠的研究工作,以提升电池的实际容量(对于处在商业化进程预锂化工作,欢迎 参考研究报告:预锂化,物尽其用的愿望)。当然,各类补钠手段对电池性能及成本的影响需要综合评估。3、小结:“搭积木”起高楼 从钠和锂的相似性出发,综合上述活性物质和辅助组元材料体系的比较与选择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基本结 论:短中期内商业化的钠离子电池,选择硬碳(为主的)负极,层状氧化物(较一致)、普鲁士蓝-普鲁士白或 聚阴离子(后两者有争议)正极,有机碳酸酯-钠盐电解液、隔膜和铝箔集
14、流体的材料体系是最合理的。远期看,产业应用的大门也未对钠金属电池、固态钠电池等关闭。三、需求侧看去,钠离子电池够不够动人 1、生产工艺类似,高度的设备兼容性 经过上一章的研究,我们看到了钠离子电池材料体系和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高度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对 电池生产工艺和设备有直接的影响。采用有机电解液的钠离子电池,其关键生产工序和锂离子电池完全一致。相比之下,固态电池(不区分载 流子类型)、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等,不同程度地需要进行生产工艺变化。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钠离子电池的 主要生产工艺和设备相比于成熟度较高的锂离子电池,不会有明显的改变。2、成本优势是钠的核心关注点 依托层状氧化物或普鲁士蓝/
15、普鲁士白正极和硬碳负极,以低成本为特色的钠离子电池,其 BOM 成本较低,在 0.3 元/Wh 附近,而且因为碳酸钠廉价,BOM 成本波动不大。相比之下锂离子电池的 BOM 成本变化较大,主要原因是碳酸锂成本占比较高,而且价格波动大。近期,价格高企的碳酸锂大幅侵蚀电池其他环节的盈利能力。所以我们可以推断:钠离子电池相比于各类锂离子电池,BOM 成本有约 0.1 元/Wh 的优势,在碳酸锂价格 高企时优势甚至可能扩大到 0.4 元/Wh 以上;各类物料的成本变化对钠离子电池企业的影响较小,电池企业的 盈利能力更稳定是大概率事件。当前钠离子电池技术尚不成熟,度电总成本处在约 0.8-1 元/Wh
16、区间。未来,随技术进步与成熟化,规模效 应体现等原因,钠电的成本有一半甚至更多的下降空间。相比于锂离子电池,约 0.1 元/Wh 甚至更大的成本优 势可以期待。也有研究者归纳,对于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当初始容量投资在 500700 元/kWh,循环次数在 6000 周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度电成本可实现 0.2170.285 元/kWh;当循环次数在 8000 周时,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度 电成本可下探至 0.2 元/kWh 以内。此时,钠离子电池在放电深度、温度适应性等方面的优势也有所体现。3、钠电能量密度对标磷酸铁锂 钠离子电池(质量)能量密度的研究工作较多。如果采用碳材料为负极,大部分钠电
17、能量密度不及磷酸铁锂,但也有一些体系的理论能量密度达到甚至超 过了铁锂水平。如果把碳材料负极换成更高容量的锡基负极或者钠金属,则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以进一步提升(和硅 基负极锂电池、锂金属电池等对锂电能量密度提升原理类似)。有研究者以多元氧化物正极(NaNiCuFeMn)-碳材料薄层(涂覆在集流体上)搭配六氟磷酸钠-四氟硼酸钠-醚基溶剂,实现了约 200Wh/kg 的电池能量密度。有研究者设计了具备特殊尺寸效应的正极侧分子筛层,提升了醚基电解液耐压特性,在搭配多元氧化物正 极(也是 NaNiCuFeMn)或氟代磷酸钒钠正极后对应的无负极钠离子电池具备超越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当前处于商业化
18、进程中,综合性能较好的钠离子电池,其质量能量密度在 100-160Wh/kg 范围。综合各种有 效信息,虽然前路并不平坦,但我们可以对能量密度达到 200Wh/kg 钠离子电池的规模化有所期待。4、钠电安全性较好 从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区间来看,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和负极与锂离子电池类似或稍好;正极普遍优于三元,和磷酸铁锂互有胜负。还有研究者总结了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过放电至 0V 后的性能和安全性表现。研究者认为,电池在放 电状态下安全性(本应)更高,但锂电不耐过放,过放甚至会导致负极侧的铜箔溶解、沉积到正极表面乃至引 发内短路。而钠离子电池铝箔的稳定性高,使得 0V 状态储存、运输成为可能。我
19、们中性预期,采用前述层状氧化物或普鲁士蓝/普鲁士白正极、有机电解液、硬碳负极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其安全性不劣于对应规格的磷酸铁锂电池。如果负极选用更高容量的材料,则电池安全性能可能会承压;未来 大电芯单体的安全性如何,也值得长期关注。5、钠电倍率性能尚可 如我们所知,锂电池的倍率性能需要考虑电解质的(体相、电解质-电极界面)离子电导率,也需要考虑其 他组元(比如锂金属负极)在高倍率条件下可能存在的问题。经典材料体系下,液态电池的倍率性能是相当出 色的。典型能量型液态锂电的倍率性能在 1-4C 范围,功率型液态锂电的倍率性能高达几十 C。也有部分企业宣 传其超级快充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可以进一
20、步提升(对 BEV 电池而言,向 4-8C 范围努力)。对于钠离子电池,其倍率性能的基本原理和锂离子电池一致。对于普鲁士蓝体系和层状氧化物体系,5C 的 放电倍率下容量保持率均在 1C 的 90%以上;对于聚阴离子体系,部分细分方向超高倍率放电能力优异。如果能量密度提升,则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一定程度上承压。前述能量密度达到/超过磷酸铁锂的钠电,对应的倍率性能在 0.5C 或以内。我们中性预期,和锂离子电池相比,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不构成瓶颈。6、钠电循环寿命不低但需要进一步提升 电池循环寿命和循环的条件非常相关。液态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较长。典型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 在 1000 次以上
21、;磷酸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更长,可以接近甚至超过 10000 次。钠离子电池总体循环寿命不及锂离子电池。有研究者证实,采用普鲁士蓝-硬碳-电解液体系的钠离子电池 1.5C 条件下循环 700 次,容量保持率约有 90%。采用层状氧化物-硬碳-电解液体系的钠离子电池在 1C 倍率下循环 4000 次,容量保持率还有 80%。当然,高循环寿命和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也有一定挑战。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需要进一步提升。前述两个高能量密度钠电在较低倍率下的循环寿命在 200 次左右。我们中性预期,钠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仍有提升空间。和锂离子电池,尤其是以长寿命为设计准则的储能 铁锂电池相比,钠离子电
22、池最终不易抹平差距,但是 1000-5000 次以上循环寿命(根据能量密度、倍率等性能 不同有所区别,有研究者认为可达 8000 次)可期。7、所以,钠电的特色是什么 我们总结钠离子电池和典型锂离子电池单体、铅酸电池单体的综合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常规”钠离子电池立足成本优势潜力,和磷酸铁锂性能指标各有所长;高能钠离子电池可能在 能量密度上超过铁锂,但技术成熟度较低,综合性能占优难度很大,不确定性较高(考虑到公开信息较少的体 积能量密度问题,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规模化的难度可能更大)。还可以看出,钠离子电池相比于铅酸电池性能(除极限安全性外)全面胜出,而且充分发展后成本差距也 可以有效缩小。四、
23、凡事预则立,钠离子电池专利布局浅析 1、钠离子电池专利规模 2010 年以来,以中文或英文申请的处于有效、实质审查和公开状态的钠离子电池专利数共有近 3000 个。主要申请量在中国,也有相当数量在美、日、欧、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年来,钠离子电池的专利申请基本呈递增趋势(2020 年至今,部分专利尚处于未公开状态)。申请人方面,钠离子电池专利的主要申请人包括多个车企、电池企业、材料企业、科研院所。钠离子电池专利的主题内容广泛,电池材料、单体、系统均有涉及。2、专利内容浅析:电池材料为主 宁德时代公开于 2021 年的专利 CN112670497A 描述了 O3 相金属氧化物 NaMNiFe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钠离子 电池 行业 深度 报告 21444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