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38261.pdf
《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3826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38261.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 众所周知,在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中,万物一体论是其重要的理论组成局部。这一命题的完整表述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然而以往人们在讨论这一命题时,往往容易突出万物一体而刊落后面的仁字,这就使得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有观点认为阳明此说与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观点存在*种渊源关系。(参见吴震,第 11 讲)为了澄清这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有必要重新探讨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的意蕴,以提醒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及其思想意义。必须指出,在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命题中,一体之仁无疑是核心概念。其中,一体是对仁之特质的一种描述。具体而言
2、,一体即整体义、全体义,一体之仁是强调仁不仅是人心的德性存在心体,更是遍在于万物而与万物融为一体的本体存在仁体,说明宇宙存在一种根本的精神特质。我们关注一体之仁而非单独的仁字,目的在于提醒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思想精华唯有用一体之仁的观念才能充分展现,同时也可以藉由一体之仁来表示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理论特质有别于历史上其他形态的万物一体论,我们称之为仁学一体论,即仁学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从历史上看,大致有两种形态的万物一体论,一种是先诸子时代的传统万物一体论,另一种是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新形态的万物一体论。前者可以孟子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庄子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3、庄子天下)为代表,后者可以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二程集,第 14、15 页)的仁者境界说为代表。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与这两种理论形态都有所不同,它是建立在良知心学根底上的新形态的仁学一体论。一般认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源自程颢。然而,宋代道学思潮中出现的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论,含有生生之仁和仁者境界两种主要含义,强调从须先识仁的角度出发,以实现仁者之心的境界就是万物一体的境界,偏重于工夫指向的、主观呈现的境界论意义。然而,与程颢偏重于境界论述不同,王阳明是从一体之仁的角度出发,将仁者境界的万物一体论推展至以一体之仁为核.心涵的万物一体论,这是王阳明基于一体之仁的本体论对
4、万物一体论的重构。则,一体之仁何以是本体存在呢根据阳明心学的理论,仁心不仅是主体之心、生生之心、流动之心,更是变动不居、一体同在的总体之心良知本体,说明人心良知与天理天性是同体共在的关系。如果说在广义的宋明理学的语境中,天理天性是一本体实在,则阳明心学中的良知心体或一体之仁也同样是一本体实在,故一体之仁又可称为仁体(二程集,第 15 页)。而仁体即心体、心体即良知、良知即天理,均属同质同层的概念,这对阳明学而言,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也正由此,阳明学依据一体之仁的观念而重构的仁学一体论,其理论归趣就在于强调一体之仁是在宇宙万物的有机联系中的本体实在,因而同时也是仁体的呈现。重要的是,这种呈现不仅
5、是心体存在的主观呈现而应然如此,更是作为宇宙本体的仁体存在的客观呈现而本来如是。正因为王阳明是从本体上讲一体之仁,这就使其仁学获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来仁学本体论是一部就哲学史讲哲学之作,他强调指出,以程颢为代表的万物一体的仁体论述尽管具有境界义、工夫义,甚至也蕴含本体义,但其论述的重点显然偏向于主观的层面;而阳明心学也主要是就心上讲万物一体,但是这种讲法是不够的,只有在本体上讲一体之仁,方才周遍。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来注意到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论更强调一气流通的观念,并指出气的概念使万物一体之仁的实体化成为可能,从而仁体可以超出心体而成为宇宙的本体,于是,阳明学为从客观的实体方面去把握万物一
6、体之仁打通了根底。确实,从正面肯定气的概念,并以此推断阳明仁学中的仁体作为流行统体可以上升为宇宙的本体,诚为卓见。但是,这个说法显然是比拟委婉的,他似乎并没有明确肯定阳明的一体之仁不必借助流行统体的气这一根本介质(参见来,第 291、301、299、173 页)而直接就是宇宙本体。根据我们的考察,在阳明心学的理论构造中,在将良知天理化的同时,其实已将良知实体化(参见吴震,第 219-233 页),因为良知与天理的互涵并证唯有建立在本体实在的意义上才有可能。与此相应,一体之仁的观念既可从心体上讲,同时也含有天地之心这一精神实体的含义,所以他说: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答聂文蔚,
7、见传习录中)这里的本字即.有根源义、本体义,说明人心与天心在本体论上具有同一性,由此可以打通人与万物的一体性,而天地之心这一表示宇宙之精神特质的本体实在,是万物一体得以成立的依据。在阳明逝世前两三年,他开场在一系列文章中不断强调儒学史上历久弥新的一个观点万物一体论。根据阳明的相关论述,他更强调一体之仁的本体论维度,形成了富有阳明学色彩的仁学一体论。当然,对阳明而言,仁学一体论亦含境界论的意味,同时也并不意味着对其立言宗旨致良知理论的取代,相反,良知与仁体实可互证并说,一体之仁必进至于良知工夫论才可呈现仁体之大用,故仁学一体论自当属于心学良知论的理论环节。然而,致良知毕竟属于道德主体的实践,而将
8、此推广扩大至社会团体乃至整个天下,则须首先树立一体之仁的信念,以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为终极目标,故有必要重建万物一体论。这才是阳明晚年竭力强调万物一体论的主要思想缘由。换言之,从外在构造上看,万物一体与致良知固属阳明晚年心学理论中两座并峙的顶峰,假设从在理路上看,由致良知到仁学一体论乃是阳明学的必然推演。据阳明年谱载,嘉靖三年(公元 1524 年),阳明弟子南大吉辟稽山书院,常聚集府下八邑之士会讲其中,环坐而听者达三百人,阳明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这说明阳明晚年讲学,始重万物一体之论,以为由此便可启发人的本心本性,使人人之于良知实践都功夫有得。(见王阳明
9、全集,第 1290 页)然须注意的是,其中提到阳明是以大学为论述主线,而非以综论天道人道的易庸为主轴,且与朱子特重大学的经典取向不谋而合,却是值得深思的。另一方面,对阳明而言,万物一体论不是理论上的一种设定而已,更是一种工夫指向,也是阳明一生付诸实践的思想动力。根据其门人的记述,阳明一生冒天下之非诋推陷,万死一生,遑遑然不忘讲学,其因就在于阳明抱持着一种一体同物之心的信念。此处一体就是一体之仁,同物就是万物一体。在阳明门人的眼里,王阳明正是基于这一坚决的信念,所以才能做到饶饶终身,至于毙而后已(传习录中钱德洪序)。这说明一体之仁不止是概念,更是一种信念,是王阳明一生的学术活动、精神生活的动力源
10、泉。就在稽山书院开讲之次年,王阳明作新民堂记,集中阐发了明德亲民合.一的思想,以为由此便可实现大人之学。关于大人之学,王阳明从万物一体的角度进展了解释: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夫然后,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王阳明全集,第 252 页)显然,此所谓大人即仁者之意,又与圣人同义,如阳明既讲大人之心,又讲圣人之心。同年,王阳明又连续撰述了重修山阴县学记以及答顾东桥书,阐发了万物一体的思想,后者末尾的一段文字后被独立抽出而命名为拔本塞源论,这是一篇被宗周颂扬为孟子之后仅见此篇的阐发万物一体思想的大文章。在重修山阴县学记中,阳明从圣人之心的角度,明确指出: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进而指
11、出:天底之下,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五伦假设未能实现,都是由于吾心未尽的缘故,假设能做到尽心,就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而结论是圣人之学的终极关心就在于实现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境界。(同上,第 257 页)此处阳明将万物一体视作圣人之心的先天存有来强调,也就是说,圣人之尽心工夫固能以万物一体为目标,但其根源则在于圣人之心已经具备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体精神。由此可见,在阳明看来,尽心是仁体的呈现方式,因仁体即心体,可互摄亦可互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阳明特别强调圣人之学不出乎尽心。另在拔本塞源论中,阳明亦从圣人之心讲起,并将圣人之心与天下之人心并列,认为两者本来并未有异
12、,只因人心易受有我之私或物欲之蔽的影响,遂致人各有心的分裂,因此,圣人推其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最终可复归心体之同然: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平安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天下之人心,其始亦非有异于圣人也,特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大者以小,通者以塞,人各有心,至有视其父子兄弟如仇雠者。圣人有忧之,是以推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以教天下,使之皆有以克其私,去其蔽,以复其心体之同然。(答顾东桥书,见传习录中)这里将万物一体之仁规定为圣人之心的本然状态,而且天下之人心在本来意义上亦与圣人之心是同然的,同样都先天地具备一体之仁。.可
13、见,阳明从心学立场出发,将一体之仁直接等同于心体或性体本身,而一体之仁不仅是在心体,也是万物一体的实体存在。由此,一体之仁就不仅是圣人之心或天下人心的主观呈现,更是一种客观的本体存在。质言之,一体之仁就是宇宙万物有机联系中的 仁体,具有实在性。阳明晚年的遗著大学问也强调了一体之仁的实在性: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假设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王阳明全集,第 968 页)这里的非意之本假设是莫不然等等表述都是在强调一体之仁并不有赖于后天人为的意识活动而存
14、在,而是本来假设是的,甚至是超越大人与小人之差异的普遍性存在。因此,即便是小人之心,在本来意义上,也必存在一体之仁。理由很显然,因为一体之仁是本体实在,其实质就是天命之性,就是自然灵昭不昧者(意同良知),也就是明德这一儒家伦理的根本德性,所以说,一体之仁即仁体、即良知、即天理,而仁体存在必具有普遍客观性。进而言之,仁体的普遍客观性还表现为: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要之,一体之仁就是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答顾东桥书,见传习录中)此处本体即指一体之仁。按照这里的表述,不是说人心与草木瓦石为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阳明 一体 思想 38261
限制150内